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充分发挥班级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话题。目前,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布置相对静态、单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装饰的多,实用的少;教师仍是环境创设的主角,环境的设计、制作以教师为主,缺少幼儿的参与;环境创设的有意性、教育性不强,不能与当下活动、幼儿需要紧密结合;活动区材料的丰富性、实用性、适宜性不足,更多体现成人意志,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忽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
幼儿园班级语言环境的创设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班里是否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幼儿能不能产生语言交流的愿望,有没有更多非正式的语言运用机会,能不能得到成人适宜的引导,等等,都是衡量班级语言环境是否良好的标准。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的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内容。环境的主角应该是幼儿。要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就必须让环境与幼儿相关、有幼儿参与、由幼儿选择、为幼儿使用、使幼儿受益。
●环境布置要考虑幼儿的视角,高度要适宜。
●墙面布置内容要与幼儿相关。应尽可能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墙面成为展示幼儿的认知、情感、想象、创造的平台。
●幼儿参与讨论或决定环境设计的内容及使用规则。
2.发挥墙面布置的记录、展示、学习功能
墙面布置的主要作用不应该是装饰和陈列知识,而应该是呈现主题活动资料、记录活动过程、展示幼儿作品等。它应与幼儿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反映主题活动的源起、过程和延伸,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不断更新。换句话说,环境布置应记录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幼儿、教师、家长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的平台。
●发挥墙面布置记录主题活动的功能,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幼儿与墙面布置的内容有效互动。如某幼儿园在“图书——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中布置的墙面不仅体现了活动脉络,也反映了幼儿表达、反思、解释、交流的内容。如墙面上有关于书的问题(古代有没有书,未来的书会是什么样的,电脑能不能代替书等),有“五一”长假时自制的图书,有为了邀请家长和他班幼儿来参观而制作的书展海报,有书展之后为创建阅览室而制作的小书签,等等。墙面的创设过程给了教师很多启示,推动了课程实施的深入。
●通过墙面记录让家长了解活动过程,促进家园合作。教师把每次阅读活动的实录和幼儿的创作展示给家长看,并用红笔标注某些关键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为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家长传递阅读活动的开展策略与技巧,以帮助家长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可将当前的主题活动延伸到活动区去,以帮助幼儿巩固、拓展相关内容,发展语言能力。如,请幼儿借助墙面布置从故事的结尾处开始续编故事;让幼儿通过游戏跳棋等有趣的形式巩固对绘本内容的认识,自主地表达表现;将美工活动与量词学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量词的表达。
3.突出活动区的语言学习特点
●在班级环境的各个角落呈现有意义的文字。班级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呈现文字,但文字应该是有意义的,要有情境、背景或图解,以利于幼儿理解和辩认,切忌简单罗列和呈现字卡、句式。如“图书角”在呈现文字标识的同时,可把进出图书角的步骤“脱鞋—放好鞋—取书—坐下看书—放回原处—穿鞋”或阅读规则用图文配合的方式展现给幼儿。这些步骤和规则可以让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相关的文字和图画可以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完成。
●多创设与听说读写活动相关的区角,如图书角、倾听角、剪报栏、图书制作区等,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其他区角也可以放置一些能激发幼儿表达交流欲望的材料,如,在积木区投放一些图片,在角色区提供电话、手偶、表演材料等。某幼儿园在“出版社”活动中提供了各种纸、笔、剪刀、尺子、订书机等,引导幼儿将学过的字做成儿童字典,供幼儿查阅;或指导幼儿自制图书、写(绘画)日记、剪报等;或师幼共同创设一个展示栏,以“最难忘的”“最开心的”“我的新闻”等板块展示幼儿的绘画日记、照片、剪贴作品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记录表,在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水平,及时调整材料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4.增强在生活活动中培养语言能力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听、说、读、写,发展思维。
●每日固定时间与幼儿就某一主题谈话。如,每日为幼儿讲故事并进行讨论;在班级设“晴雨表”一角,让幼儿每日轮流记录天气情况,并向大家报告;结合“出版社”等活动,布置“今日新闻”“希望与你分享”等展示栏,鼓励幼儿分享交流;每日在园活动结束前,通过“回顾这一天”活动引导幼儿回忆、讲述一天里发生的生活事件,等等。
●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鼓励幼儿非正式地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如,教师在自由活动中观察并和幼儿谈论正在进行的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随机性事件与幼儿谈话,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谈话的积极性,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交流技巧,作出更复杂的回答。在日常谈话中,教师可适当给予信息补充、语言示范,或以幼儿兴趣、经验为基础引出一些概念,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多鼓励幼儿进行交流。
●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幼儿了解书写活动或开展书写练习。这里所讲的书写活动不是写字练习,而是前书写经验积累。教师可以将日常的书写活动展示给幼儿看,如写便条、写家长通知等,借此让幼儿了解文字的意义;在活动中把幼儿之间的交流情况记录下来,给幼儿读一读;帮助幼儿把他们创编的故事记录下来,做到自制的图书上去;帮助幼儿给家长写便条等,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鼓励幼儿进行书写活动,如写(绘画)日记、填记录表、写信、制作生日卡、用文字和图画参与墙面布置、自制图书、创编故事等。
5.注重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
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真诚的爱和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上。这种尊重是指把每个幼儿看作是有感情、有需要、与成人平等而又不同的个体。比如,幼儿每日是否都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每日大部分时间是否都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幼儿在班里是否能找到可以独处的不受打扰的空间;活动室是否有柔软的靠垫、地毯等可让幼儿感到放松舒适的设施。在班级语言环境创设中,教师言行、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十分关键。例如,要想提高幼儿谈话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幼儿平等交流,无论是提问、扩大信息,还是讲解概念,都要去除权威感、控制感。要基于幼儿真实的经验,给幼儿充分的反应时间,让幼儿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尊重、平等、轻松、自然、和谐等,更真实、更开放、更有效、更充分地与环境互动。
环境作为隐性课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环境互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师是否重视环境创设和能否恰当利用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参与学习的程度。平时,我们从班级环境创设就可以看出该班级课程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倾向于自主构建还是统一灌输,教学是有意识的还是无目的的,甚至可以看出幼儿是不是在快乐舒展地成长。要创设班级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先要明确“为谁做”和“谁来做”,再去解决环境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只要有心,只要关注,我们一定会把班级语言环境营造得更有意义。
幼儿园班级语言环境的创设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班里是否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幼儿能不能产生语言交流的愿望,有没有更多非正式的语言运用机会,能不能得到成人适宜的引导,等等,都是衡量班级语言环境是否良好的标准。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的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内容。环境的主角应该是幼儿。要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就必须让环境与幼儿相关、有幼儿参与、由幼儿选择、为幼儿使用、使幼儿受益。
●环境布置要考虑幼儿的视角,高度要适宜。
●墙面布置内容要与幼儿相关。应尽可能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墙面成为展示幼儿的认知、情感、想象、创造的平台。
●幼儿参与讨论或决定环境设计的内容及使用规则。
2.发挥墙面布置的记录、展示、学习功能
墙面布置的主要作用不应该是装饰和陈列知识,而应该是呈现主题活动资料、记录活动过程、展示幼儿作品等。它应与幼儿日常活动紧密结合,反映主题活动的源起、过程和延伸,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不断更新。换句话说,环境布置应记录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幼儿、教师、家长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的平台。
●发挥墙面布置记录主题活动的功能,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幼儿与墙面布置的内容有效互动。如某幼儿园在“图书——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中布置的墙面不仅体现了活动脉络,也反映了幼儿表达、反思、解释、交流的内容。如墙面上有关于书的问题(古代有没有书,未来的书会是什么样的,电脑能不能代替书等),有“五一”长假时自制的图书,有为了邀请家长和他班幼儿来参观而制作的书展海报,有书展之后为创建阅览室而制作的小书签,等等。墙面的创设过程给了教师很多启示,推动了课程实施的深入。
●通过墙面记录让家长了解活动过程,促进家园合作。教师把每次阅读活动的实录和幼儿的创作展示给家长看,并用红笔标注某些关键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为家长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家长传递阅读活动的开展策略与技巧,以帮助家长提高亲子阅读质量。
●可将当前的主题活动延伸到活动区去,以帮助幼儿巩固、拓展相关内容,发展语言能力。如,请幼儿借助墙面布置从故事的结尾处开始续编故事;让幼儿通过游戏跳棋等有趣的形式巩固对绘本内容的认识,自主地表达表现;将美工活动与量词学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量词的表达。
3.突出活动区的语言学习特点
●在班级环境的各个角落呈现有意义的文字。班级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呈现文字,但文字应该是有意义的,要有情境、背景或图解,以利于幼儿理解和辩认,切忌简单罗列和呈现字卡、句式。如“图书角”在呈现文字标识的同时,可把进出图书角的步骤“脱鞋—放好鞋—取书—坐下看书—放回原处—穿鞋”或阅读规则用图文配合的方式展现给幼儿。这些步骤和规则可以让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相关的文字和图画可以让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完成。
●多创设与听说读写活动相关的区角,如图书角、倾听角、剪报栏、图书制作区等,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语言学习材料。其他区角也可以放置一些能激发幼儿表达交流欲望的材料,如,在积木区投放一些图片,在角色区提供电话、手偶、表演材料等。某幼儿园在“出版社”活动中提供了各种纸、笔、剪刀、尺子、订书机等,引导幼儿将学过的字做成儿童字典,供幼儿查阅;或指导幼儿自制图书、写(绘画)日记、剪报等;或师幼共同创设一个展示栏,以“最难忘的”“最开心的”“我的新闻”等板块展示幼儿的绘画日记、照片、剪贴作品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记录表,在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水平,及时调整材料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
4.增强在生活活动中培养语言能力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听、说、读、写,发展思维。
●每日固定时间与幼儿就某一主题谈话。如,每日为幼儿讲故事并进行讨论;在班级设“晴雨表”一角,让幼儿每日轮流记录天气情况,并向大家报告;结合“出版社”等活动,布置“今日新闻”“希望与你分享”等展示栏,鼓励幼儿分享交流;每日在园活动结束前,通过“回顾这一天”活动引导幼儿回忆、讲述一天里发生的生活事件,等等。
●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鼓励幼儿非正式地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如,教师在自由活动中观察并和幼儿谈论正在进行的活动,鼓励幼儿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就随机性事件与幼儿谈话,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谈话的积极性,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交流技巧,作出更复杂的回答。在日常谈话中,教师可适当给予信息补充、语言示范,或以幼儿兴趣、经验为基础引出一些概念,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多鼓励幼儿进行交流。
●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幼儿了解书写活动或开展书写练习。这里所讲的书写活动不是写字练习,而是前书写经验积累。教师可以将日常的书写活动展示给幼儿看,如写便条、写家长通知等,借此让幼儿了解文字的意义;在活动中把幼儿之间的交流情况记录下来,给幼儿读一读;帮助幼儿把他们创编的故事记录下来,做到自制的图书上去;帮助幼儿给家长写便条等,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鼓励幼儿进行书写活动,如写(绘画)日记、填记录表、写信、制作生日卡、用文字和图画参与墙面布置、自制图书、创编故事等。
5.注重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
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真诚的爱和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上。这种尊重是指把每个幼儿看作是有感情、有需要、与成人平等而又不同的个体。比如,幼儿每日是否都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每日大部分时间是否都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幼儿在班里是否能找到可以独处的不受打扰的空间;活动室是否有柔软的靠垫、地毯等可让幼儿感到放松舒适的设施。在班级语言环境创设中,教师言行、班级气氛、人际关系等十分关键。例如,要想提高幼儿谈话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与幼儿平等交流,无论是提问、扩大信息,还是讲解概念,都要去除权威感、控制感。要基于幼儿真实的经验,给幼儿充分的反应时间,让幼儿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尊重、平等、轻松、自然、和谐等,更真实、更开放、更有效、更充分地与环境互动。
环境作为隐性课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环境互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师是否重视环境创设和能否恰当利用环境,直接影响幼儿参与学习的程度。平时,我们从班级环境创设就可以看出该班级课程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倾向于自主构建还是统一灌输,教学是有意识的还是无目的的,甚至可以看出幼儿是不是在快乐舒展地成长。要创设班级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先要明确“为谁做”和“谁来做”,再去解决环境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只要有心,只要关注,我们一定会把班级语言环境营造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