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觉得和任何一件东西待久了,都会产生一种至亲的感觉。
2008年1月,我结束另一个完全不相关行业的实习来到导刊。
为什么来做杂志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也许是一个伪文艺女青年,彼时还怀揣着一把对文字的敬畏和梦想吧。真正的年轻就是如此,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撞就足以改变人生的方向。
有一个短暂的时期,编辑部几个编辑甚至共用一台电脑,很多稿件都还是厚厚的一叠纸。用电脑总得排个队,而正对着电脑的空调,总是在夏天吹得人瑟瑟发抖。
也是在2008年,导刊从理论刊转为综合时政类期刊,很快搬了新办公室,每个人都配了台式电脑,不断有优秀的同事加入。那时候常常一起加班,谈理想谈到两眼放光,深夜回家顶着几颗零星感受这座城市夜晚的静谧和美好,拿着少少的工资却经常呼朋唤友,掰着指头数发工资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大约是生命中最迷惘也最丰沛的一段好时光,无论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在青春面前都难免显得残破。
我常常想,一个人能为了一件事而去努力,本身就是幸福的。因为一个选题的集体出谋划策,因为一篇稿件能不能上的据理力争,因为完成一个策划、一本杂志的酣畅淋漓,此中心情,无以言表。我也曾觉得,选择做杂志的人,多少是有些避世的心态,可以不必天天迎来送往,少看一些谁的脸色,关起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文字是冷酷的,也是最温柔的。
也喜欢私下拿同类杂志进行比较,然后满意地得出“我们还是做得不错”的结论。也在发行慢慢攀升的时候壮志豪情。而每次杂志即将进厂付印的时候,总会觉得诚惶诚恐,怕突然出现些无法挽回的错误。
其实,某个人或者物总是不走不离不言不语在你身边时,并不觉得它那么重要。它被扔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床头、沙发……无所事事时翻翻它。想听故事时,它是故事书;想打外来生物时,它是武器;热的时候,它是扇子;而惆怅时,它又是善解人意的抚慰。
一晃7年,面对90后的同事已经可以自称“人到中年”。当你总以为,世事如常时,它又将成为另一种样子——或许是我完全不懂的样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对于编辑还是作者,都是如此,甚至如今,连营盘都没有铁打的了。在导刊更名的第十年,终于要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无论如何,在这个信息快餐化时代,互联网无所不能,微博微信也可能仅仅各领风骚两三年,坚持一本杂志,既不合时宜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也许辞旧,才能新生。告别不过是我们的天性而已,谁又能说不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呢。
亲爱的读者,惟愿安好,愿无岁月需回头。
2008年1月,我结束另一个完全不相关行业的实习来到导刊。
为什么来做杂志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也许是一个伪文艺女青年,彼时还怀揣着一把对文字的敬畏和梦想吧。真正的年轻就是如此,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撞就足以改变人生的方向。
有一个短暂的时期,编辑部几个编辑甚至共用一台电脑,很多稿件都还是厚厚的一叠纸。用电脑总得排个队,而正对着电脑的空调,总是在夏天吹得人瑟瑟发抖。
也是在2008年,导刊从理论刊转为综合时政类期刊,很快搬了新办公室,每个人都配了台式电脑,不断有优秀的同事加入。那时候常常一起加班,谈理想谈到两眼放光,深夜回家顶着几颗零星感受这座城市夜晚的静谧和美好,拿着少少的工资却经常呼朋唤友,掰着指头数发工资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大约是生命中最迷惘也最丰沛的一段好时光,无论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在青春面前都难免显得残破。
我常常想,一个人能为了一件事而去努力,本身就是幸福的。因为一个选题的集体出谋划策,因为一篇稿件能不能上的据理力争,因为完成一个策划、一本杂志的酣畅淋漓,此中心情,无以言表。我也曾觉得,选择做杂志的人,多少是有些避世的心态,可以不必天天迎来送往,少看一些谁的脸色,关起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文字是冷酷的,也是最温柔的。
也喜欢私下拿同类杂志进行比较,然后满意地得出“我们还是做得不错”的结论。也在发行慢慢攀升的时候壮志豪情。而每次杂志即将进厂付印的时候,总会觉得诚惶诚恐,怕突然出现些无法挽回的错误。
其实,某个人或者物总是不走不离不言不语在你身边时,并不觉得它那么重要。它被扔在随手可拿的地方,床头、沙发……无所事事时翻翻它。想听故事时,它是故事书;想打外来生物时,它是武器;热的时候,它是扇子;而惆怅时,它又是善解人意的抚慰。
一晃7年,面对90后的同事已经可以自称“人到中年”。当你总以为,世事如常时,它又将成为另一种样子——或许是我完全不懂的样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对于编辑还是作者,都是如此,甚至如今,连营盘都没有铁打的了。在导刊更名的第十年,终于要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无论如何,在这个信息快餐化时代,互联网无所不能,微博微信也可能仅仅各领风骚两三年,坚持一本杂志,既不合时宜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也许辞旧,才能新生。告别不过是我们的天性而已,谁又能说不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呢。
亲爱的读者,惟愿安好,愿无岁月需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