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业不容乐观,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其中给大学生就业难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从客观方面来看
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1999年以来,相关决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扩张,毕业人数剧增,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严重过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非正规化民办学院以营利为目的,师资力量、各种教学条件略逊一筹,校内整体学习氛围差;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些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过多过细,造成毕业生知识面狭窄,“一专无才“的现象很多影响毕业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供应与社会需求错位。用人单位多以节省成本为基础追求就业者丰富的工作经验。而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多注重理论素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另外,用人单位常对应聘者的专业进行限制,在招聘过程中首先看专业,而忽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发展。
就业政策不健全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现实就业中还存在就业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等都影响毕业生就业。再加上假招聘铺天盖地,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信息并不多,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事实上这种不公平也造成大学社就业难问题。
(二)主观方面来看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过完整的工作设想和职业规划,往往随波逐流;再加上做事比较爱面子,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目光只关注大城市、大公司、大单位等,一味地追求沿海发达城市,“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盲目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高职高新,殊不知其实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可能更多。
有的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很多同学找工作又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薪酬预期普遍偏高,在找工作时没有注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工作。有些起薪也许并不高,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绝大部分大学生也追求高薪宁可自愿性失业。
另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现象,往往攀比、心理不平衡、自卑、自负等。由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不能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错过就业机会的人也很多。
二、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就业形势不断转变,大学生一定要首先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擅长的专业技能,学会怎样为人处事。然后确立长远目标,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只把自己定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放宽对对地区薪资待遇的要求。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好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先就业后择业很重要
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是首先找一份能够保证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抱着找事业的心态去选择工作,只有采取务实的态度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快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高校一定要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指导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自身的求职技巧,调整就业观念。
(四)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
高校要进行内部改革,一方面要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机制,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不仅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管理,还要进行就业市场调查,掌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政府要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生就业保障长效机制
政府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激励大学生去贫困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取消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就业渠道,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时应纳入缓冲和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就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保障措施,将物质补助与培训结合起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高校、学生三方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3-22(12).
[2]戴恒.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3]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李慧.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国家就业政策强力跟进[J].中州学刊,2009(04).
[5]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其中给大学生就业难带来很多负面效应。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也不能一概而论。
(一)从客观方面来看
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1999年以来,相关决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扩张,毕业人数剧增,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严重过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非正规化民办学院以营利为目的,师资力量、各种教学条件略逊一筹,校内整体学习氛围差;高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些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过多过细,造成毕业生知识面狭窄,“一专无才“的现象很多影响毕业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供应与社会需求错位。用人单位多以节省成本为基础追求就业者丰富的工作经验。而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多注重理论素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另外,用人单位常对应聘者的专业进行限制,在招聘过程中首先看专业,而忽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发展。
就业政策不健全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现实就业中还存在就业歧视现象。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等都影响毕业生就业。再加上假招聘铺天盖地,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信息并不多,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事实上这种不公平也造成大学社就业难问题。
(二)主观方面来看
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没有过完整的工作设想和职业规划,往往随波逐流;再加上做事比较爱面子,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目光只关注大城市、大公司、大单位等,一味地追求沿海发达城市,“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盲目追求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高职高新,殊不知其实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可能更多。
有的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很多同学找工作又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薪酬预期普遍偏高,在找工作时没有注重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工作。有些起薪也许并不高,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绝大部分大学生也追求高薪宁可自愿性失业。
另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现象,往往攀比、心理不平衡、自卑、自负等。由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不能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错过就业机会的人也很多。
二、探析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指导对策
(一)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就业形势不断转变,大学生一定要首先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擅长的专业技能,学会怎样为人处事。然后确立长远目标,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只把自己定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放宽对对地区薪资待遇的要求。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只有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好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先就业后择业很重要
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是首先找一份能够保证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抱着找事业的心态去选择工作,只有采取务实的态度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快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高校一定要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指导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自身的求职技巧,调整就业观念。
(四)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
高校要进行内部改革,一方面要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机制,建立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不仅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管理,还要进行就业市场调查,掌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政府要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制度化的大学生就业保障长效机制
政府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激励大学生去贫困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取消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就业渠道,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时应纳入缓冲和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就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保障措施,将物质补助与培训结合起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高校、学生三方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荆德刚.理性分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N].中国教育报,2006-03-22(12).
[2]戴恒.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5.
[3]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5(4).
[4]李慧.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国家就业政策强力跟进[J].中州学刊,2009(04).
[5]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