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校对行业现状调查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jishu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品质图书的加工离不开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随着图书“编校合一”现象的出现,图书校对作为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面临着机构萎缩、人员短缺的危机。本文在对40家出版单位校对部门人员设置情况、校对功能实现方式的调研基础上,分析校对部门人员短缺的原因,为集聚校对人才、促进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出版 图书校对 编辑人才 调查研究
  近年来,随着电子书稿的大量出现,在图书编校加工过程中,校对环节常常被忽略,许多出版社的校对部门也相继被兼并或撤销。然而,随着成品图书各种编校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业界逐渐认识到校对职能的不可取代,有的单位开始重建校对部门,此时才发现,寻求高水平的校对人员非常困难,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迫切要求和校对人员的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笔者对全国40家出版单位的校对部门人员设置和校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参考。
  一、各出版社校对部门的设置状况调查
  在随机选取的全国40家出版单位中,设有独立校对部门的单位有21家,约占52.5%,其中,校对部门有10个以上校对员的出版单位有9家,约占25%;5—10人的出版单位5家,占比12.5%;不足5人的7家,占比17.5%。然而,19家出版单位没有校对部门,占比47.5%。通过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出版单位根本没有设置校对部门,即使有的单位设置校对部门,从校对员的数量上来看,也远远不能满足大量书稿的校对需求。以人民出版社为例,不仅设有20余人的校对科,主要承担政治类或重大项目图书的校对工作,还设有10余人的校对公司,日常负责社内普通书稿的校对任务,遇到重大项目时作为校对科的补充力量,共计拥有30多位校对人员,全部承担着社内书稿的校对工作。即使这样,每年校对的书稿也不过全社出书品种的三分之二,还有大量的书稿需要寻求社会力量进行外校。为此,人民出版社又在校对科的基础上成立了质检科,专门对外校书稿的校对质量进行检查,以期达到校对质量的全方位把控。一个拥有30多位校对人员的出版单位尚且如此,何况校对人员不足10人,甚至不足5人的单位,每年又能真正校对几部书稿呢?然而,一个出版单位每年的出书品种多到数千,少到数百,由此可见,目前各出版单位的校对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量图书出版的要求,许多书稿的校对工作已经外移至社会,然而,社会上的校对公司校对质量良莠不齐,若出版单位不能够全方位把控书稿的校对效果,未来图书的编校质量令人担忧。通过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校对人才的缺口有多大。
  二、各出版单位实现校对功能的不同形式及其特点
  在校对部门人员匮乏的状况下,各出版单位是如何完成书稿的校对工作的呢?据不完全统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内校
  内校即由出版单位内部人员负责全部校对工作。目前只有少数设有校对部门的出版单位采用这种方式,大部分是政治类、少儿类、教材教辅类出版单位,它们由于图书内容种类要求,仍然在坚持传统的“三校一读”制度,并实行责任校对负责制。这种形式由于人员都是单位内部员工,质量、进度易于掌控,校对负责人可根据书稿的难易程度以及书稿质量,随时调整校对方式,比如:对于手工录入书稿或图表公式较多易出现排版问题的书稿,可增加折校校次,重点消除异同错;而对于有电子原稿的书稿,则要以通读为主,重点消除是非错。甚至可以对于重点图书适当增加校次,已达到零差错的校对效果。另外,多人多校次相互交叉校对的方式,可以让校对员之间通过稿件传递相互交流,优势互补,避免疏漏,达到高质量的校对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老同志的传帮带,也有利于新人的培养,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校对梯队。
  2.外校
  外校是相对于内校而言的,即校对外包,将书稿的校对工作交由社会上的校对公司或人员完成。目前许多没有校对部门或校对部门人员很少的出版单位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校对人员主要承担外校质量监控的职责。校对力量的严重不足也促进了外校市场的发展壮大。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體制外循环,出版单位是买方市场,校对公司为了招揽业务,服务周到,校对周期也会相对缩短,另外,按目前的外校费用来算,校对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校对公司低廉的校对费很难雇用到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校对人员的缺乏导致校对质量低下,无法满足精品书稿高质量的要求。如果出版单位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外包校对的书稿很难达到合格标准。因此,有的出版单位为确保外校书稿的校对质量,专门设立校对质检部门,对外校书稿质量进行监控,以期外校图书质量能够达到合格标准。
  3.内校+外校
  即采用内校和外校相结合的方式,优势互补,以期达到高质量的校对效果。目前,这种方式被大量出版单位采用,通常的做法是,前几个校次交由外校公司进行校对,后几个校次由内部校对(或质检)人员承担,内部人员在校对过程中,既可以检查前几个校次的外校质量,也可以确保最终图书的校对质量。
  4.编校合一
  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一起进行,即由责任编辑负责校对工作,与其说是在编辑加工中兼顾书稿的校对工作,不如说是只编辑不校对,用编辑加工代替校对。这种做法在没有校对部门的出版单位普遍存在。其特点是减少了出版环节,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还节约了生产成本,似乎并无不妥,但责任编辑通读稿件的关注点在文字内容上,而不是版式等排版问题,如果一心二用,必有疏漏;另外,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传统的多人多校次交叉校对,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疏漏,而只有责任编辑一人看稿子,难免会有疏漏。为避免或减少这种疏漏,有的单位采取编辑互相交叉看稿的方式,遗憾的是,编辑终究还是代替不了校对,以致常常会漏掉一些版式不统一,题级混乱,图表顺序错,书眉、封面、扉页等处书名、作者名不一致等低级差错。
  5.计算机校对
  即利用黑马软件等电脑软件扫描书稿,对书稿中的错别字、敏感词和病句进行提示,已达到发现书稿差错的目的。但计算机软件只能对字库中已储存的有限的错别字、敏感词和病句进行提示,具体到一部书稿上,问题千差万别,软件不能全部识别;即使识别出来差错,是否属实,还需要靠高水平的校对人员来判断。因此,计算机校对只能作为人工校对的一个辅助,不能代替人工校对。因此,个别单位撤销了校对部门,只靠“扫黑马”来完成校对工作,有点儿掩耳盗铃的意味。   三、校对力量薄弱的原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整个校对部门的缩减,校对力量也随之减弱,何以造成当下的局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与校对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校对部门被裁撤
  在传统意义上,校对的职能是在消灭排版差错的同时,尽可能地发现原稿错误。由此可见,校对的主要责任是消灭排版差错。实现这一职能的方法是折校,即“校异同”。随着电子书稿的大量出现,相较于作者手写稿,书稿的排版录入错误减少,许多书稿差错主要源于原稿本身,校对的职能也由原来的“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化,“校是非”的方式是通读书稿。通读作为校对的一种方法虽然由来已久,但有人常把通读与编辑加工混为一谈,因而造成了编辑、校对职责分工不明确的现象。更有甚者,认为编辑能够代替校对,干脆撤销校对部门,裁减校对人员,采取“编校合一”的稿件加工模式。
  2.校对酬劳的低廉造成了高素质校对人员的缺乏
  校对员的收入基本上是靠绩效工资,即校对稿件的字数和每千字的校对酬劳决定了一个校对员的收入。据调查统计,目前各单位的校对酬劳千差万别,大多在每千字2—4元,而校对公司更低,都在1—2元,而编辑加工费则每千字5—10元,校对酬劳如此低廉,怎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因此,许多有经验的校对人员都转向编辑岗位。
  3.校对人员的职称设置加速了校对人才的流失
  在2018年以前,校对人员最高的职称是高级校对(副高级),许多富有经验的校对员在30多岁评完副高职称后,自知再也没有提升空间,只能转编辑岗位。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校对人员可以与编辑一起参评编审(正高级)职称,但终因没有明确的校对系列的正高级职称,校对人员通过评审的可能性不大,许多校对人员照样转岗,以期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致使校对部门成为编辑部门的人才培养基地。以某国家级出版社为例,10年来,校对部门先后有10多位骨干获评高级校对(副高),如今只剩下4位从事校對工作,在职的校对人员没有正高级职称,近20年来,只有1位校对员破格获评编审(正高)职称,早已退休。大量聘任人员连参评资格都没有。随着老同志的退休,中年骨干的流失,年轻人经验不足,校对部门发展前景堪忧。一个大社尚且如此,其他单位校对部门的状况可见一斑。
  四、促进校对行业发展,集聚高素质校对人才
  随着图书质量问题不断出现,一些出版单位开始认识到校对功能的缺失,像党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开始着手增强校对力量,然而,校对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校对行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应重视校对工作,提高校对部门地位,激发校对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应从社会效益、政治担当、使命责任角度考虑,从各方面对校对工作提供支持,从而激发校对人员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校对人员的职业自豪感。
  二是改革校对部门的薪酬制度,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各出版单位放开校对薪酬的限定标准,让责任编辑自主控制校对成本,自由选择校对人员,确定酬劳标准,形成校对人员收入水平与校对水平对等的薪酬管理机制。彻底打破许多编辑高薪请不到高级校对,而许多高级校对被廉价使用的局面。另外,实行在编和聘用人员同工同酬,让聘用的年轻人有归属感。
  三是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单位人事部门在引进人才时,往往总是认为编辑岗位需要硕士、博士学历,校对的职能主要是比对原稿,没有技术含量,本科学历足够,殊不知以“校是非”为主的校对职能,需要高素质全学科人才,因为一部哲学书稿的责任编辑只需懂哲学,历史书稿的责编只需懂历史,而校对人员面对的图书内容庞杂、专业多样,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新时代的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
  四是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如从职称设置上增设出版校对系列正高级职称,让有经验的校对人员有提升空间,防止人才外流;制定聘用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让年轻人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实现在编人员与聘用人员同工同酬;等等。
  只有从领导观念、制度机制各方面重视校对工作,才能为校对行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提高图书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系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于1985年创办的公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是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首批中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面临空间功能与消费意义的转型,因而应更加强调其不同于网络书店的物理空间关系,对于实体书店在城市区域布局规划、书店与周边区域特性的互动关系,以及实体
随着互动叙事浪潮的兴起,游戏逐渐成为互动叙事实践的竞技场。作为一款智能化的纯文字冒险游戏,AI Dungeon采用OpenAI发布的语言预测模型GPT-2、GPT-3和来自冒险类互动小说生
在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以学时为导向零散的培训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面对外部客观要求(获得学时)与内部发展驱动(能力建设)的双重压力,构建符合出版社实际、
艾滋病和结核病均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艾滋病患者中结核病的诊治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为进一步推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治工作,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
文章以科技出版机构面临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前提、以创新产品研发为主线、以提供知识服务赋能行业发展为目标,认识到科技出版机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结合
编辑能力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实要求,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科技工业的巨大发展有效地对外传播,是图书编辑的职业责任,也是出版工作在新时代应当履行的社
本文结合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参加重要线上国际书展的实际情况,从外向型图书的选题策划、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了做好线上参展工作的三大要素,并
柬埔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东盟国家中,也被公认为是与我国关系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伴随着中柬关系的持续升温,中柬出版合作也日益走向深入。文章重点介绍柬
2020年,接力出版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社发货码洋9.08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一般图书发货码洋6.32亿元,同比下降1.7%,一般图书净发货码洋同比增长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