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美国财政危机愈演愈烈,外汇市场上美元开始不断贬值。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币逐步放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作用也越来越大,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地位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各方观点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自由兑换
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本国发行的货币作为该国市场上唯一的可流通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兑换成该国货币才能在该国的市场上具有购买力。除此以外,世界货币市场上还存在的这诸如美元和欧元这样一类货币,这类货币除在本国市场上流通以外,还能够跨越国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市场上自由流通,甚至作为该国的官方货币储备,这类货币被称作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国际范围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居民持有使用到被境外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一般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人民币在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被广泛使用以及人民币被其他国家认可并纳入该国官方储备的范围。当人民币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之后,人民币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1.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不等于实现了货币国际化。首先,货币可自由兑换是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进行反向操作。而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外国与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充当购买和支付的媒介。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已经实现了自由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国际化。其次,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政府决策,由政府的货币供给所决定,政府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决定该国货币是否能自由兑换,与此相对,货币国际化则是货币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国政府没有能力决定该国货币的国际化。
2.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尽管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货币的国际化在理论上并非互为前提,然而从货币持有者的角度分析,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必定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持有者承担高额的潜在成本,削弱非居民持有该国货币的愿望。此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也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不完全的可兑换性将成为阻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是迈向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基础。
3.现阶段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分析。如前所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判断,而政府决策和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后所带来的受益和风险。而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自由竞争并不充分,因此尚不具备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条件。尽管如此,人民币在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等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同样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要求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要求中国资本项目市场完全开放。因此,在现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平衡两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
二、人民币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在我国边境地区,人民币已经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并在很大程度上被边境地区的居民和非居民所认可和持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仅仅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现阶段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现钞的结算,而较少采取银行汇款转账、信用卡以及支票和汇票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另外这种边境贸易结算是建立在两国中央银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的基础上,这种确立人民币结算地位的方式的主导权市政府而非市场,因此,并不符合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因此,人民币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虽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这种建立在政府干预基础上的国际结算形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处于货币国际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即是人民币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所共同决定的:首先,货物贸易的国际贸易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基础之上,因而有着我国实体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其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由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这也就为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提供了法律依据;再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世界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开始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眼光投向中国市场,而随着中国经济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以及中国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属于中国。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持有中国国债,这些都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强大助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之间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迅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遵循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理论稳步向前。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政府控制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世界货币都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该货币的高潜在成本将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要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则要求该货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因为完全自由兑换意味着汇率必须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偏离价格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供求不平衡的状况,而且货币还会面临投机冲击以至于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任何人民币的持有者都可以自由的赎回外币,这也就内在地要求人民币汇率实现市场调控而不是现阶段的国家宏观调控。因为,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及其自由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现阶段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汇率制度所无法适应的。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会造成人民币汇率与其市场价值不符,从而使得投机者有机可乘,导致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冲击。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逐步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丁志伟.“人民币国际化的六个问题”.《银行家》.2009(5)
[2]高海红.2008,“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当代亚太》. 2008(2)
[3]高海红.“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国际经济评论》. 2009:5~6
[4]管涛.“有关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内部稿.2009
[5]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2009:7~8
【关键词】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自由兑换
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本国发行的货币作为该国市场上唯一的可流通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兑换成该国货币才能在该国的市场上具有购买力。除此以外,世界货币市场上还存在的这诸如美元和欧元这样一类货币,这类货币除在本国市场上流通以外,还能够跨越国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市场上自由流通,甚至作为该国的官方货币储备,这类货币被称作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国际范围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居民持有使用到被境外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一般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人民币在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被广泛使用以及人民币被其他国家认可并纳入该国官方储备的范围。当人民币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之后,人民币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
1.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不等于实现了货币国际化。首先,货币可自由兑换是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进行反向操作。而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外国与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充当购买和支付的媒介。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已经实现了自由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国际化。其次,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政府决策,由政府的货币供给所决定,政府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决定该国货币是否能自由兑换,与此相对,货币国际化则是货币之间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国政府没有能力决定该国货币的国际化。
2.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取决于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尽管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货币的国际化在理论上并非互为前提,然而从货币持有者的角度分析,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必定会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持有者承担高额的潜在成本,削弱非居民持有该国货币的愿望。此外,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也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不完全的可兑换性将成为阻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是迈向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基础。
3.现阶段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分析。如前所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判断,而政府决策和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后所带来的受益和风险。而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自由竞争并不充分,因此尚不具备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条件。尽管如此,人民币在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等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同样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要求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要求中国资本项目市场完全开放。因此,在现阶段,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平衡两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
二、人民币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在我国边境地区,人民币已经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并在很大程度上被边境地区的居民和非居民所认可和持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仅仅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现阶段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现钞的结算,而较少采取银行汇款转账、信用卡以及支票和汇票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另外这种边境贸易结算是建立在两国中央银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的基础上,这种确立人民币结算地位的方式的主导权市政府而非市场,因此,并不符合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因此,人民币被广泛用于边境贸易结算虽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这种建立在政府干预基础上的国际结算形式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处于货币国际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即是人民币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所共同决定的:首先,货物贸易的国际贸易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基础之上,因而有着我国实体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其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由于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自由兑换,这也就为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提供了法律依据;再次,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世界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开始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眼光投向中国市场,而随着中国经济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以及中国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属于中国。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持有中国国债,这些都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强大助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之间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迅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遵循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阶段理论稳步向前。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政府控制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世界货币都是完全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该货币的高潜在成本将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要实现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则要求该货币采取浮动汇率制,因为完全自由兑换意味着汇率必须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偏离价格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供求不平衡的状况,而且货币还会面临投机冲击以至于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任何人民币的持有者都可以自由的赎回外币,这也就内在地要求人民币汇率实现市场调控而不是现阶段的国家宏观调控。因为,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及其自由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现阶段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汇率制度所无法适应的。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会造成人民币汇率与其市场价值不符,从而使得投机者有机可乘,导致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冲击。因此,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逐步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丁志伟.“人民币国际化的六个问题”.《银行家》.2009(5)
[2]高海红.2008,“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东亚的挑战”.《当代亚太》. 2008(2)
[3]高海红.“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国际经济评论》. 2009:5~6
[4]管涛.“有关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内部稿.2009
[5]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国际经济评论》. 20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