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意识,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是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一个具有强烈课程意识的教师,其教学视野不仅仅是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会用敏锐的目光发掘、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下面试举例阐述。
  【案例一】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有的比例。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份数。
  [师]这个方案是一个无法实施的方案。剩余的气体怎么测量呢?思考不严密。请下一组派代表汇报。
  [生2]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具有可测性,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空气的变化。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蜡烛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占有一定的体积啊,怎么能准确地反映出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呢?
  【案例二】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的氧气所占有的比例。请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份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这位同学很敏锐地感觉到,确实是这样的,剩余下来的气体分子间距增大,体积也会变大。所以剩余下的气体体积难以计算。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实验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再次实验的结果: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想想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5]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样改进呢?
  [生6]改用木棒。
  [生7]不行,木棒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
  [生8]改用在空气中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生9]不行,燃烧就一定生成新物质。
  [生1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边介绍边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享、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均出自同一个老师的课堂,该教师参加学校的优质课比赛,之前进行了几次磨课。“案例一”是初次磨课的情形,“案例二”是该老师正式比赛时的课堂情景片段。
  通过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比较,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一、基于教学意识视野下的分析
  在【案例一】中,老师是一个评判者,负责指出学生思考中的疏漏之处。从事实判断来看,教师的判断并无不妥。但是,从价值判断来看,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在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意识。说明在这一堂课中,老师的着眼点仅仅是知识的对和错,仅仅是希望学生能够获得一个清晰的知识系统,而并没有关照学习知识的学生。所以课堂中的学生也显得沉闷,毫无活力。
  在【案例二】中,老师是一个激励者、组织者、引导者,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偏差的时候,老师并不像之前那样进行事实判断,而是不断地肯定学生思考中的独特之处,并引导其他学生对相关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在全班学生都不能发现实验缺陷的时候,老师也并不急于指出缺陷之处,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不成功之后,老师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最后才呈现出预设好的实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纠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相关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而这,恰恰是学习的真谛。
  二、基于课程意识视野下的分析
  基于教学意识视野下的分析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的。我们还可以跳出这个视野,站在课程意识的视野下来进行分析。这样所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方法和策略层面。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第二个教学案例中,老师具有很鲜明的课程意识。这种鲜明的课程意识就在于把学生的错误当做一种课程资源在利用。
  在很多人的眼中,课程资源似乎就是课本、图片、工具等静态的东西,这只是狭隘地理解课程资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泛指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所有资源的综合,当然也包括了教师本人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种种的动态生成。
  【案例二】就是一种很典型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及时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例子。老师以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为载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修补、改造、实验、调整,这个资源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强烈的情景性和即时性。
  教师的课程意识不仅仅表现为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更深层的课程意识表现在对人的关注、对学习知识的价值的关照上。肖川指出,作为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尽管都有自己一些具体的目标,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自觉地朝向最高的目标,并使其作为一个步骤而存在。
  教师正是意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能力,更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而且在自觉地朝向最高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完整的、幸福的人的存在。
  这才是课程意识的根本所在。只有拥有自觉、敏锐的课程意识,身边的一切资源才皆为教育资源,即便是错误,也能转化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桥兴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一轮皎月孤零零地悬挂在夜幕,远处几盏灯发出刺眼的光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轻吟中,悲伤又如藤蔓缠上心头。  城市的天空,总是那么单调。太阳和月亮轮流变换着,时不时飞过一两架飞机、三四只小鸟,白云慢悠悠地荡啊荡,夜晚的明灯——星星,却不知何时熄灭了。  没有星星的夜空,月光皎洁无瑕,却又那么单调,曾引起众多豪杰赞美的你,带给我许多无奈与叹息。星星,你还会回来吗?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
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窥视者”有一天会出现在K大学食堂前面,在众目睽睽之下,跨过四肢抽搐的灰色猫咪身体,扬起巴掌在男生吴山脸上甩两个响亮的耳光。  “窥视者”是我在論坛注册的名字,这三个字在圈内是响当当的。我是网络世界的独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提醒许多网站管理员修补漏洞。有无数人希望能结识我,出高价拉拢我,或者费尽心机找到我。这些人当中包括吴山。他浏览“沉船湾”时看到我发掘的数据杰作,在论坛上留
【摘 要】在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探究中,“數”单位面积是一种基本策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从“数”达到“不数”,并在“怎么数”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剪拼法”。  【关键词】面积;教学;平面图形   一、“数”还是“不数”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我们进行了前测:给定一个平行四边形(底6cm,高4cm,邻边5cm),让学生想办法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
摘 要:《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出台,让全省家庭教育实现了“有法可依”,勾勒出了家庭实施、政府推进、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促进的立体架构,让学校指导更加“有章可循”。本文从做实基础型工作、做强实践型探索、做优创新型拓展等角度,对家庭教育立法下学校指导策略建构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立法;学校指导;策略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当计划突然遭遇变化,当意外突然闯入生活,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焦躁不安,还是从容不迫?  前不久,罗马机场上演了一段“快闪”。当天,从罗马飞往上海的一架飞机延误,在大家焦急等待时,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演奏者们拿起乐器,奏起了《我的祖国》。此前,他们刚刚在意大利举办完自闭症慈善音乐会,准备回国时,因为候机时间太长,为了充实大家的等待时间而进行了这场即兴表演,94岁的指挥家曹鹏更是在轮椅上“坐镇”指挥。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之本,要以“公开”为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在避免暗箱操作的同时,也创造条件方便群众监督。以“责任”为纬,强化对政务失信的追责问责,将政务诚信纳入政绩考核,打消不少人潜存的政府失信却无人负责、不用负责的侥幸心理。只有政府帶头重诺守信,织好政务诚信“经纬网”,才会养成整个社会诚信好风气。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入,家校合作这一观念也深入人心,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强强联手,教师的教学成果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由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教学,了解教学,让家庭与学校完美合作,完成共赢,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绽放光彩。由此,教师也应从转变思想,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促进家庭配合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关键词:家校合作;初中化学;学
所谓六芒星形是指由一对正、倒三角相交叉组成的六角图形。源自于古以色列贤王所罗门及其父亲大卫王的相关传说,因而也称六芒星为“所罗门封印”、“大卫之盾”或者“大卫星”。  《旧约》中描述的贤王所罗门不但是一名优秀的魔法师,甚至还能以魔力召唤恶灵,驱使他们为自己所用,建造古以色列的都城。而他在施展魔法时,使用的正是上天所赐的神力——六芒星力量。  因此,时至今日,六芒星仍被使用在以色列国徽上,作为国家的
1.世界微笑日,又称国际微笑日,是由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在1948年确立的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日期为每年的5月8日,请你走进微笑日,完成下面的题目。  ⑴请你仿照画线的句子,仿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微笑是什么呢?微笑是快乐的符号, , ,是真诚的记号,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是大自然灵光闪现的绝佳创意,是一张写在脸上的名片。  ⑵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45岁的“苏丹”,因病情急剧恶化,无法行动,3月19日在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  上一次“苏丹”出现在公众视野还是去年5月,肯尼亚自然保护区在交友网站为其“征婚”,但最终,“苏丹”未成功生育后代。目前,奥尔佩杰塔保护区还有仅存的两头白犀牛,但均为雌性。  北方白犀牛的精子已有贮存,但人工孕育费用预计高达900万美元,具有相当大的风险,且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