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如何针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无疑成为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想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就必须让学生成为作文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说想说的话题,真正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达到这种状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点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结合起来。事实证明,心地狭窄,冷漠无情,鼠目寸光,卑微猥琐者写出的文章一定苍凉枯燥,格调低下,令人伤感;而胸罗广宇,目光深邃,豁达大度,激情洋溢者写出的文章则一定深沉丰满,情调高尚,发人深省。即所谓的“文如其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作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大爱之心,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使他们具有大容之量,容天地万物,容人间万象;使他们最终成为至善至爱之人,当是作文教学中万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语文老师还要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美育天地,让他们亲身领略美的无限风光,探求美的无穷境界,陶醉于美的怀抱。这样,他就会发现生活里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看到的天空是阳光灿烂、彩云飘逸、星光闪烁、月色明媚;他看到的大地是树木葱茏,香草遍地,鲜花簇拥,百鸟和鸣;他仰首是鹰击长空,他低头是鱼翔浅底;他极目是青山巍巍,他放眼是绿水莹莹。同时,他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发现,生活中有美即有丑,而美总是战胜丑;有正就有邪,而正总是压倒邪。有了这样的感知,他就会感到眼前永远是一片光明、一派生机。他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就能摆到最恰当的位置。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得以突破重重障碍,赢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启发学生认识生活
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应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我们不能总是围绕高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关注现实上,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意见,从而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只有让学生将感情融入生活,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才能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看到人性的真、善、美。有了材料,又有了真切感受,作文就不会枯燥无味,甚至还可能会其乐无穷。
三、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要重视学生作文立意、谋篇布局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立意能力,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观点)的能力。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立意能力时,要正确处理好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是谋篇布局能力的要求。学生谋篇布局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高中阶段的作文表达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是可以避免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尽力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二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淡化文体界限,使书面表达服从主体内在的需要。表达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语言层面,因此,课程标准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事实上,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水平问题,还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批改时常常采用“纠谬法”(即专找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既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态度上,要求积极参与;从人数上,要求人人参与;在过程上,要求全程参与;在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如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发展学生的多元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学生作文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克服学生作文思想内容上的消极定式。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对作文的思想内容进行逆向和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保持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思考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使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就能够写出一篇篇极富个性、特色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光潜.天资与修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结合起来。事实证明,心地狭窄,冷漠无情,鼠目寸光,卑微猥琐者写出的文章一定苍凉枯燥,格调低下,令人伤感;而胸罗广宇,目光深邃,豁达大度,激情洋溢者写出的文章则一定深沉丰满,情调高尚,发人深省。即所谓的“文如其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作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大爱之心,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使他们具有大容之量,容天地万物,容人间万象;使他们最终成为至善至爱之人,当是作文教学中万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语文老师还要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美育天地,让他们亲身领略美的无限风光,探求美的无穷境界,陶醉于美的怀抱。这样,他就会发现生活里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看到的天空是阳光灿烂、彩云飘逸、星光闪烁、月色明媚;他看到的大地是树木葱茏,香草遍地,鲜花簇拥,百鸟和鸣;他仰首是鹰击长空,他低头是鱼翔浅底;他极目是青山巍巍,他放眼是绿水莹莹。同时,他也会在有意无意中发现,生活中有美即有丑,而美总是战胜丑;有正就有邪,而正总是压倒邪。有了这样的感知,他就会感到眼前永远是一片光明、一派生机。他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就能摆到最恰当的位置。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得以突破重重障碍,赢来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启发学生认识生活
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教师应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我们不能总是围绕高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关注现实上,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作文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意见,从而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只有让学生将感情融入生活,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才能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看到人性的真、善、美。有了材料,又有了真切感受,作文就不会枯燥无味,甚至还可能会其乐无穷。
三、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要重视学生作文立意、谋篇布局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立意能力,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观点)的能力。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文章的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立意能力时,要正确处理好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是谋篇布局能力的要求。学生谋篇布局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高中阶段的作文表达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一是可以避免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尽力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二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淡化文体界限,使书面表达服从主体内在的需要。表达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语言层面,因此,课程标准对语言表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事实上,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水平问题,还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情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批改时常常采用“纠谬法”(即专找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既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态度上,要求积极参与;从人数上,要求人人参与;在过程上,要求全程参与;在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参与,如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发展学生的多元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学生作文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克服学生作文思想内容上的消极定式。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对作文的思想内容进行逆向和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保持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思考同一问题,让学生获得多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使学生生命深处的创新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就能够写出一篇篇极富个性、特色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光潜.天资与修养.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