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但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1996年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开始显现出落伍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迹象。
1996年计算机在很多的单位仍然是奢侈品,许多地方还在实行传统的手工会计,会计工作还只处在会计核算上,并没有真正把会计工作提升到一个管理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没有考虑太多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工作规范。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可以实现“三流合一”,真正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会计人员在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遵守1996年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而其中有些基础做法和规定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系统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984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规章,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于是在1996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规范》分六章共一百零一条,分别围绕: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出台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和示范,使加强和改进会计基础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努力方向,以此推动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为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提供政策依据和考核标准,督促各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迅猛,《规范》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经发布了17年,当时的强调的仅仅是会计电算化的背景。而在此期间,我国的信息化已經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银行、证券、税务和不少大中型企业等)已建立了MIS系统或ERP系统,基本实现了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单位的业务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都由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信息系统不仅使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资料电子化,而且使企、事业单位内部原有的纸性原始单据,如领料单、生产单、调拨单、入库单、销售单等全部成为存储在信息系统内的电子信息。使用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企业,甚至连来自或发送给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银行、税务机关等的各种外部单据,如采购订单、客户订单、发货单、发票、支票、收款凭证等等都成为在网上传送和系统中存储的电子资料。
因此,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内容已经有一些不同,譬如一张采购订单,原始的流程一般是采购部门提供单据,由部门领导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再进行签字确认,然后交由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经过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再开始相应的支付资金等工作,这一工作流程的时间有可能是一天或者是几天,因为要集合几个人的签字后才能进行操作。但在信息化体系下,这一流程已经改变为信息流的方式:由采购部门提交采购订单后,相关领导进行电子签名来进行确认,由系统自动进行传送到各个相关的领导,时间已经压缩为几分钟。但在这一流程中,会计工作的流程与内容已经开始变化:其一是要审核信息系统里面的采购信息是否合规;其二是要跟踪采购单据的流转状况;其三是要审核领导的电子签名是否合规;其四是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问题等等。这些流程和内容已经与之前的会计操作规范有很大变化。
另外,会计工作要求的是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靠,因此《规范》是用来保障会计工作规范和秩序的关键手段,但在现实中,有国内和国外诸多的信息系统,而不同厂家生产的信息系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内容都不相同,这一方面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对《规范》进行调整。
三、信息化环境下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思考与建议
(一)人员素质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只具备会计知识,也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进行较为熟练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另外,信息系统比传统会计手段相比,其信息的数量和覆盖都将成倍的增加,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信息技术,还要懂一定的业务知识。目前一些国外的公司,财务总监往往也是企业资本运做的主管,也需要对企业业务有非常深的了解。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资金管理、决策分析、财务管理等诸多领域中都发挥作用。会计人员从事后核算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核算。
(二)信息安全要单独进行规范
信息安全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已经非常重要,其道理非常简单,信息系统是单位很多人员都可以进行操作的系统,所以一旦信息安全做的不够好,那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财务信息的安全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譬如单位在信息系统里都有分级管控及帐户和密码,但帐户和密码的管理有的单位却并没有管理好,如果有人私下用别人的号码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篡改,给财务工作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会计工作交接
信息化环境下除了传统会计资料、名章、实物资产等工作对象的交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系统职责的切换、更替和转移,包括职责权限、文件存储方式、系统控制要点、操作日志转接等。建议增加流程及数据库完整性交接程序及规范,对于各操作岗位的账户、密码和权限应单独交接并明确限制过渡期限,即对交接人员交接前后的账户权限等进行过渡期约束,避免新的密码权限生效之前,有人利用时间差进行越权操作或非法使用。依靠技术手段和操作日志制度来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对交接全过程进行监督。
(四)内部控制与监督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功能不断扩大和发展,《规范》中很多内容看似合理而实际无效,并阻碍了会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只要建立基于运行系统的内控机制,从系统结构和功能逻辑上嵌入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代替传统制度形式,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环境的控制功能能有效发挥,则完全可以放弃目前一些“基础规范”,通过系统本身的控制体系,真正实现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控制流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财政局)
1996年计算机在很多的单位仍然是奢侈品,许多地方还在实行传统的手工会计,会计工作还只处在会计核算上,并没有真正把会计工作提升到一个管理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没有考虑太多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工作规范。而在信息化条件下,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可以实现“三流合一”,真正做到财务业务一体化,这一过程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在会计人员在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遵守1996年版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而其中有些基础做法和规定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系统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1984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规章,对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于是在1996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规范》分六章共一百零一条,分别围绕: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出台一方面为各基层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要求和示范,使加强和改进会计基础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努力方向,以此推动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另一方面,为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检查会计基础工作情况提供政策依据和考核标准,督促各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迅猛,《规范》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已经发布了17年,当时的强调的仅仅是会计电算化的背景。而在此期间,我国的信息化已經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如银行、证券、税务和不少大中型企业等)已建立了MIS系统或ERP系统,基本实现了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单位的业务和相关信息(包括财务信息)都由信息系统进行处理。信息系统不仅使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资料电子化,而且使企、事业单位内部原有的纸性原始单据,如领料单、生产单、调拨单、入库单、销售单等全部成为存储在信息系统内的电子信息。使用了电子商务系统的企业,甚至连来自或发送给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银行、税务机关等的各种外部单据,如采购订单、客户订单、发货单、发票、支票、收款凭证等等都成为在网上传送和系统中存储的电子资料。
因此,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内容已经有一些不同,譬如一张采购订单,原始的流程一般是采购部门提供单据,由部门领导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再进行签字确认,然后交由财务部门,财务部门经过分管领导签字确认后,再开始相应的支付资金等工作,这一工作流程的时间有可能是一天或者是几天,因为要集合几个人的签字后才能进行操作。但在信息化体系下,这一流程已经改变为信息流的方式:由采购部门提交采购订单后,相关领导进行电子签名来进行确认,由系统自动进行传送到各个相关的领导,时间已经压缩为几分钟。但在这一流程中,会计工作的流程与内容已经开始变化:其一是要审核信息系统里面的采购信息是否合规;其二是要跟踪采购单据的流转状况;其三是要审核领导的电子签名是否合规;其四是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问题等等。这些流程和内容已经与之前的会计操作规范有很大变化。
另外,会计工作要求的是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靠,因此《规范》是用来保障会计工作规范和秩序的关键手段,但在现实中,有国内和国外诸多的信息系统,而不同厂家生产的信息系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内容都不相同,这一方面增加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对《规范》进行调整。
三、信息化环境下改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思考与建议
(一)人员素质要求
信息化环境下,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只具备会计知识,也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进行较为熟练的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另外,信息系统比传统会计手段相比,其信息的数量和覆盖都将成倍的增加,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信息技术,还要懂一定的业务知识。目前一些国外的公司,财务总监往往也是企业资本运做的主管,也需要对企业业务有非常深的了解。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提供各种会计信息方面,更主要的是在资金管理、决策分析、财务管理等诸多领域中都发挥作用。会计人员从事后核算转变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核算。
(二)信息安全要单独进行规范
信息安全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已经非常重要,其道理非常简单,信息系统是单位很多人员都可以进行操作的系统,所以一旦信息安全做的不够好,那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财务信息的安全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譬如单位在信息系统里都有分级管控及帐户和密码,但帐户和密码的管理有的单位却并没有管理好,如果有人私下用别人的号码进入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篡改,给财务工作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会计工作交接
信息化环境下除了传统会计资料、名章、实物资产等工作对象的交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和系统职责的切换、更替和转移,包括职责权限、文件存储方式、系统控制要点、操作日志转接等。建议增加流程及数据库完整性交接程序及规范,对于各操作岗位的账户、密码和权限应单独交接并明确限制过渡期限,即对交接人员交接前后的账户权限等进行过渡期约束,避免新的密码权限生效之前,有人利用时间差进行越权操作或非法使用。依靠技术手段和操作日志制度来完整记录操作过程,对交接全过程进行监督。
(四)内部控制与监督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功能不断扩大和发展,《规范》中很多内容看似合理而实际无效,并阻碍了会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只要建立基于运行系统的内控机制,从系统结构和功能逻辑上嵌入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代替传统制度形式,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环境的控制功能能有效发挥,则完全可以放弃目前一些“基础规范”,通过系统本身的控制体系,真正实现会计处理流程与业务控制流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