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在小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指出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部分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小学校本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可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党和国家进行文化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少年是建设祖国未来的后备主力军,而小学是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在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研究上,对其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涉猎不多,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厚流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文明的精粹,是涵盖了礼仪道德、思想观点、政治经济、艺术风俗等各方面在内的古今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从民族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都有着其各自的传统文化,这些异彩纷呈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中国在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中始终采用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的策略,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中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虽经历了一次次困苦和磨难,但至今仍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悠悠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积淀和传承。
  二.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莘莘学子成长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代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在新兴阶段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對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少年儿童的今后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有启蒙之效[l]。在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不但能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而且可以让小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几千年来,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孕育、绵延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至今,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如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三.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
  当下,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小学中广泛进行教学,但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书法课、国学课等,涵盖甚广,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感悟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调查结果显示,此类校本课程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开发与教学,师资力量相当有限。
  在课堂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所要教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导致教学容易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与失误,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误解。还有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导致该课程在开展中出现过于缓慢,讲不明等问题。
  由此可见,师资力量有限这一问题,影响较大,亟待解决。
  2.教学方法机械。当下,虽然大部分小学都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但教学方法机械生硬,重知识、轻内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对平淡的讲授和繁复的知识往往听之则忘,学习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容易提起兴趣。
  例如,在书法课上,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师示范、生临摹,这样的课堂看似开展得井然有序,实则效果不佳。学生们学习书法不够踊跃,练字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再如,在国学课上,教师往往逐字翻译古文,学生边听讲边记录,最后朗读和背诵。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确实知道了很多古今异义字词和古文特有的句式,但同时也对晦涩难懂的古文产生了很大的反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基础知识,更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当下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教师只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尊重学生主体,才能让小学生充满兴趣地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3.社会环境制约。当下,我国日益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此背景下,仍然有许多社会因素制约着小学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基础教育尚处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资源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小学缺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校本课程的师资、教具和设施,无法对该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实施。第二,社会资源开放度有限。当下,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校外丰富文化资源很少能免费向学生开放,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者、没有完善的机制,这些校外文化单位也难以与学校进行合作,这使得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仍只能拘泥于校园内,师生很难走出课堂去了解和体验。第三,社会大众支持力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普遍重视语数英等文化课的学习,对于小学校本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片面认为该类校本课程会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
其他文献
温州作家钟求是一向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在他看来:“人的内心是个辽阔而诡幻的世界,存在着广大的未知领域,值得我们去行走。”他擅长写人的复杂隐秘却又极为纯粹的情感,中篇小说《两个人的电影》便是对“内心”探求的结果。通过书写一份平淡的情义与约定,在叙事的缓慢推进中将不同寻常的“念想”注入平常生活。这种对于超拔于尘世之上的沉默“契约”的书写,源于作家追索当代人、当代精神生活的诗意情怀。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而思想的产生与阅读经典关系紧密。经典是思想的圣殿,一切时代的思想者在这里聚会。只要你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初初和你相约:走进经典世界,品尝思想快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屈原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读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宁死不屈、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的这种热情与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细看第三单元
日前,付秀莹凭借《春暮》获得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短篇小说奖主奖,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你能通过读我的小说,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将是我最大的安慰。”在付秀莹看来,作者总是很难说出想要表達的主题是什么。如果非要为《春暮》寻找一个主旨,她认为是通过女主人公巫红,去表达在城市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面前还能遵从自己,这样一种强大的内心。“毕竟,在现实生活的强大逻辑面前,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屈服和妥协,他们不再追问
“我写运河十五六年了,我的文学、我的认识向前发展是沿着运河发展的,所以运河一直是我写作重要的背景,也是以文学方式认识世界有效的路径。”徐则臣日前接受采访时这样形容运河对于自身创作的意义。谈到书写运河的情缘,徐则臣回忆他在运河岸边的童年,“对农村孩子来说,水就是我们的天堂,那个时候没有变形金刚,没有超人,连电视都没有,没有现在任何孩子能玩的娱乐设施。但是我们有水,可以打水仗、游泳、溜冰、采莲……”新
张炜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2016年成熟的长篇小说的确相对来说多一些,然而能否被称为经典,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现在很多检验的标准受干扰的因素很多,只有这些因素都散去之后,经典力作才会浮现。”所以在他看来16年是长篇小说“大小年”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从长远的角度看,2017年的力作并不会比2016年少。”对于张炜来说,创作是一件需要用时间作为轴线而进行规划的工程。尤其是曾經的创作经历,让他明白沉着
无论一个诗人如何绘制自己的诗歌地图,他总会遭遇到个人的精神困境。这种精神困境可能来自于日常现实,也可能来自于知识或想象背后的文明寓言。相对于物质上的困境,这可能是一种更加辽阔而同时又无法摆脱的隐疾,于是诗歌文本的产生乃成为困境解脱的方式之一种,而如果这种产生牵涉多方因素,并且为之形成一种撄犯的力量,哪怕只是一种恬淡的意识,这也将成为一种正义的救赎。   赵俊的诗歌,明显带有这方面的痕迹。写日常现实
内容摘要:青春意味着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自我认知是复杂的,既包含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体验,更是以多种外在关系为坐标,对自己存在的定位与评价,并由此确定自我的人生方向。在台儿沟的姑娘中,香雪无疑是自我意识最为明显的一个,也是对自我的定位和处境最为敏感、认识最为清楚的一个。火车来了,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但是,当姑娘们向火车涌去时,“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都市上海曾经生活着两万多名犹太难民,他们为了摆脱纳粹的迫害从德国、波兰、苏联等国来到上海。作家石上玄一郎(1910-2009)战争末期为了逃离国内的言论统制,也来到了日本占领下的上海,供职于“中日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石上在上海期间经常混迹于犹太人生活区,往来于犹太人经营的小酒馆。这一段经历促使石上在多年以后创作了思考犹太问题的作品《彷徨的犹太人》。本文将对石上的
刘慈欣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科幻是否会因科技发展而没落时,刘慈欣认为这一趋势确实存在,但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要分开来看,影视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他说,中国的科幻影視将会有很大发展空间,但科幻文学前景不明朗,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的确存在读者群和创作群都在减少的现象,也缺少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刘慈欣强调了科幻文学对青少年的特殊意义:科幻文学作品能引导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三部曲”终篇《镜与光》近日出版,这部作品已入围2020年度女性小说奖长名单。希拉里·曼特尔的三部曲讲述了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一生,前两部曾两度获得布克奖。女性小说奖组委会评委、《火车上的女孩》的作者宝拉·霍金斯称赞曼特尔的《镜与光》是一部非凡的作品。“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但却让你觉得就发生在身边。她对语言的运用是如此美妙,讓人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