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方式和审美交流中介的歌谣——以《三十二》主人公韦绍兰为个案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绍兰的歌谣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共鸣,她以歌谣为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阐发。对韦绍兰的访谈及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三个方面理解其歌谣生活的相关问题:首先是歌谣习传的'公共语境'及其中'天才个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在歌谣的编唱中,形式传统、个人演绎与影视加工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再次是与歌谣审美经验相关的'神气'这一概念,它与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气''气韵''神韵'等有着根本的差异。可以说歌谣的习传、编唱和审美经验,都是歌谣作为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体现,而这三方面内容又从不同层面推动着歌谣的文化传播和审美交流作用的生成。
其他文献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祭祀图像的历史重构"(项目批准号20AF008)于2020年10月立项.项目负责人:程万里副教授.项目责任单位:东南大学.研究周期:2020年10月9日至2023年12月31日.
期刊
期刊
清代《广西通志》载:"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壮锦纹样多样,色彩艳丽,风格繁缛,充满着幻妙、浪漫、原生的诗意,怎叫人不喜爱呢.
期刊
期刊
程万里,1976年生于江苏省宿迁市,汉族,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
林继富教授在问答环节解释了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以及政府的保护措施对传承人的影响,并指出故事传承人的流动丰富了村落传统,与听众共同促进了传承圈的建构。在评议和讨论环节,探讨了在当前情况下民间故事讲述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网络媒体上出现的新形式;针对传统民间故事讲述的抢救和保护,表示相较于具体的保护措施,保护的理念和态度更为重要。
期刊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台湾古建装饰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18VJX061)项目周期2018年9月至2024年12月。该项目课题负责人吴巍巍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课题组核心成员有谢必震、王庆台、李湖江、李积庆、李致伟等。
'大闹'是充斥仪式、神话和艺术的重要主题。'过渡礼仪'理论揭示了'大闹'主题具有文化变革和社会结构修复功能。'大闹'破坏了社会和文化的秩序,但也建构着社会和文化的认同感,在动摇和撼动中维护着社会秩序。'过渡礼仪'中的阈限阶段是破坏和建构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叠合之处。'大闹'主题的两种相反而互益的功能渗透在创世神话、过渡礼仪、民俗仪式和大量文学叙事之中,是社会文化实现自我矫正和自我修复的重要表现形式。'大闹'是'创世'主题的一种独特形式,是通过'闹'而实现的世界'再造'。
挂瓶,是过去大户人家堂前屋(即前厅,家中重要活动场所)的常见挂饰,有的是半瓶,平时可以插香或茱萸;有的只有半片,上有吉祥文字和图案,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美好的寓意,因而受到百姓的欢迎。这件瓷挂瓶取葫芦为外形,上有一蝙蝠倒悬衔住瓶口,意寓'福到';下有一仿红木的底座,腰间系一水绿色丝带,在视觉上将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有楷书'大吉'二字,开门见山点明了“吉祥如意”和“吉庆有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