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漾濞县苍山管理局的专家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目前极度濒危的植物——漾濞槭(yangbiqi)。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漾濞槭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全球仅剩4株。
  
  意外的发现
  槭树是槭树科植物的泛称,俗称枫树。全世界约有槭树科植物14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北缘。我国是世界上槭树科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103种,大约占全部种类的76%。槭树科植物有很多是世界闻名的观赏树种,如鸡爪槭、三角槭、糖枫等。加拿大国旗上的红色图案即为糖枫的叶片。槭树树姿优美,叶形秀丽,在全球众多的红叶树种中,它的秋叶独树一帜,为最著名的秋色叶观赏树种。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雅士对槭树的秋叶十分青睐,以槭树为主题的诗词不胜枚举。如唐诗有杜牧的“停事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诗有赵成德的“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
  说起漾濞槭的发现,纯属偶然。笔者在研究槭树科的分类过程中,于2001年到四川大学标本馆查看槭树科标本,发现一份采自云南省漾濞县马鹿塘的不太完整的标本。该植物被我国首位槭树科专家方文培先生于1959年定名为贡山槭。
  但笔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份标本初看起来有些像贡山槭,但标本的叶片5裂,叶片背面有显著的白色绒毛,果无毛,果实表面有显著凸起,比较容易区别:贡山槭的叶片通常只有3个裂片,叶片背面为黄棕色的毛,果实有长毛,坚果卵球形,跟这份标本差别较大。实际上,这份标本更像分布于四川的雷波槭,如果实都有显著的凸起以及无毛、叶片下表面灰白色:但它与雷波槭也有些不同:叶片5裂,叶片下表面有浓密的白色绒毛,并且地理分布上相距甚远。因此,笔者当时初步推断它可能是一个新种。然而,由于标本的果序不完整,要证实这个假设就必须到产地进行考察。于是,在2002年4月,笔者去了漾濞县。
  马鹿塘是位于苍山中部的最后一个小村庄。笔者在村里一位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山谷向苍山深处进发。到了当天下午4点多,依然没有见到这个新种的踪影。于是笔者决定返回村里,第二天继续找。幸运的是,我们沿着另外一条路返回村庄,结果在村子附近发现了一株孤立的大树,叶片5裂且对生,很像是要找的槭树。这株大树正在开花末期,已经长出了幼果,果序很长,它确实是一种跟雷波槭比较接近的新种。由于这种槭树是云南漾濞特有的,后来被命名为漾濞槭。
  
  不乐观的现状
  
  经过几次考察,目前我们发现的漾濞槭仅分布于云南省漾濞县马鹿塘村附近海拔2200~2400米的山谷山坡中,而且只有4株。这4株漾濞槭的现状也极不乐观,它们相互之间的分布比较孤立,彼此不能进行异花传粉,其中只有两株能开花结实,所以树上很少能有饱满的种子,附近也没有任何小苗。换句话说,这几棵漾濞槭的种群已经不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种群,等待它们的只能是灭绝。
  我们熟悉的濒危动物大熊猫的种群数目现在是2000多只,两相比较,漾濞槭是一种比大熊猫更加濒危的物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漾濞槭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其受威胁等级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价为“极危”,它被确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和濒危的物种之一,但漾濞槭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形态特征
  
  漾濞槭为落叶乔木,高达20米。当年生新枝绿色,二年生小枝棕绿色,多年生枝条浅棕色或深棕色,具有显著的皮孔。冬芽卵球形,深褐色,芽鳞覆瓦状排列。叶纸质,长10~20厘米、宽11~25厘米,通常宽大于长,5浅裂,叶片基部心形,正面绿色无毛,背面有灰白色密绒毛,沿叶脉更是密布绒毛:基部裂片较小,先端渐尖:侧裂片和中间裂片较大,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边缘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疏齿;主脉5条,在叶背面显著凸起:叶柄长4~17厘米,有灰白色柔毛。总状花序无毛,下垂,从2~3年生枝的侧芽发出。花黄绿色,花萼5;花瓣5,花盘位于雄蕊内部,无毛;雄蕊8,花柱2,基部合生。果序下垂,有9~17个果实,幼果红绿色,成熟后黄褐色,坚果直径约7毫米,有显著凸起;翅与坚果长4.7~5.5厘米,翅宽1.4~1.7厘米,形成锐角或近直角;果梗长2.7~3.4厘米,无毛。花期4月,果期9~10月。
  
  保护漾濞槭
  
  在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的支持下,笔者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科学家,从2007年开展对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的迁地与就地保护。2008年,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对漾濞槭采取保护行动,一方面进行就地保护,另一方面进行迁地保护,通过嫁接繁殖和种子繁殖来增加和恢复种群数量。联合研究小组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获得了漾濞槭种子,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漾濞县苍山管理局开展了漾濞槭的人工繁育及迁地保护工作。经对采集到的漾濞槭种子进行萌发处理试验,种子开始萌发。
  在北京、昆明和漾濞三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成功培育出漾濞槭幼苗干余株,为该物种的迁地保护、未来物种回归自然实现种群人工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代码:1621)
  
  责任编辑 赵菲
其他文献
在四川省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有座取自两口古老盐井(自流井和贡井)词头组合而成的城市——自贡。它始建于1939年,管辖自流井、贡井、大安、沿滩4个区,荣县、富顺2个县,面积约4375平方千米。  自流井是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公元1539~1554年),在富顺县以西45千米的荣溪水滨开凿的无需加压或提驱,即有盐卤水和天然气自行流出地面的井口,被地质学家称为“自流井气卤水田”。  贡井,原名“公
和平在刀光中前进。回首刚刚过去的2007年天下大势,更多的,是印证了这一论断。本来,2007年国际局势趋向于缓和与和解。诸如,实行了230余年王朝统治的尼泊尔终向共和政体前进:朝韩实现了艰难的首脑会晤;而中日两国在数年的“冷冻”之后,似乎又有升温的趋向;在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南亚次大陆,各种政治力量在“亲密接触”后,也逐步走向握手言和。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主席贝娜齐尔·布托与现任总统穆沙拉夫达成谅
(巨鸡、美鸡)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承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明·袁宏道《山居斗鸡记》  大凡读过明代作家袁宏道《山居斗鸡记》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上面这段精彩的文字。它鲜活地描绘出大小悬殊的两只鸡激烈争斗的戏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全球化石燃料资源储量十分有限,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中国约可以使用15年,世界约45年;煤炭剩余探明储量中国约可以使用81年,世界约230年。不仅如此,化石能源的燃烧还会污染环境,所有这些问题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甚至毁灭性的。  面对能源危机,各个国家、组织和机构都在寻找可持续、无污染的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
提起银,你会想到什么?贵重的金属?漂亮的饰物?如果仅仅局限于银美丽的外表就实在是低估银了,除了商场的首饰柜台,在其他卖场,银依然可以占据重要席位——“纳米银抑菌喷剂”、“光动银抑菌冰箱”、“纳米银抑菌加湿器”,从洗衣机到牙刷、妇女用品、衣物等等,琳琅满目,“银抑菌”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众多商家宣传高科技产品的法宝。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输入“银、抑菌”,会有248000余项结果。银可以抑菌?没错,银是一
在2006年监测的中国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2007年,这组数据有微小的变化,为: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4%,二级标准的占58.1%,三级标准的占36.1%,劣于三级标准的占3.4%。  2006年,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
2006年9月12日下午3时许,在新西兰南部地区,从空中传来两声“嘣嘣”的闷响,打破了这地方的平静生活。人们发现,他们的房屋开始颤抖,门窗上的玻璃在咯咯作响……一时间,数以千计的人被惊动,他们相互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打进消防、市政等部门的电话也此起彼伏。  不久过后,约翰山天文台台长艾伦到国家电视台解释说,一颗高速运动的小流星,于当天下午2时50多分,闯入距首都惠灵顿300千米远的克赖斯特彻奇市
危险信号一:感觉眼睛发酸、干涩,看起来没“电力”  你感觉眼睛酸痛、发胀、干涩、视力模糊,别人看你也覺得眼睛无神,电眼魅力不再,这就是疲劳产生的作用。  眼睛是一个很耗气血的器官,中医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看得久了,气血损耗,眼睛的各种功能包括调节、润滑、视物等都会减弱。危险信号二:咽喉痛、声音沙,听上去老了5岁  咽喉出现烧灼样疼痛,尤其吃东西时感觉严重,不仅说话费劲,大家还说你的声音有
众所周知,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增加大气湿度、防止环境趋干、保护珍贵水禽和重要鱼种等重要作用。泥炭作为湿地的宝贵资源,在工业、农业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泥炭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其资源总量约为47亿吨,属于湿地的泥炭资源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80%。其中以由于水体沼泽化而使湖泊淤积,从而逐渐发育成泥炭沼泽的这种类型泥炭最为丰富,约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65%
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的永久性主题之下,“2007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的主题为“能源与环境”。与会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就能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见解与设想。  本刊记者将他们的发言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给地球涂上“防晒霜”    全球变暖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的气温都有所上升;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每年正以10~15米的速度消融;而北极冰层在过去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