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鼓励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同,接受他人的思想、集他人智慧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而如今的课堂,“以学为主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指导不到位,课堂组织的散乱,设置问题研究价值的缺少,学生参与面不广等,致使小组探究常“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合作”得热热闹闹,实则徒有“合作”之表而无“学习”内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我经过近年来的观察和实践有了一些收获、体会、感悟如下:
一、小组成员结构要合理,优化组合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避免了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之前要明確任务,明确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突出了教学的问题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前提出细化的教学要求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以及启发式帮助。对于下达任务时可能产生学生无法领悟的情形,教师应当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明白该活动环节的运作,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三、组内要合理分工,设岗定制,轮流有序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活而无果”。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充当看客;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发言;有的小组成员借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同时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何才能做到小组内的合作“活而有序”?我认为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可以设学科小组长一名、展示员两名。学科小组长由本学科知识比较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展示员”,主要负责在课堂上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小组长不变的,展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可以采取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放下“架子”,在课堂上“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作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监督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穿梭在各小组之间,检查各小组的记录情况,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逐步应用,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其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树立“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的理念,加强研究和反思,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于教与学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我们最终可以使学生达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一、小组成员结构要合理,优化组合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成员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兴趣相近,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避免了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之前要明確任务,明确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突出了教学的问题性、自主性和探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前提出细化的教学要求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以及启发式帮助。对于下达任务时可能产生学生无法领悟的情形,教师应当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明白该活动环节的运作,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三、组内要合理分工,设岗定制,轮流有序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活而无果”。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充当看客;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发言;有的小组成员借机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在于小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同时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何才能做到小组内的合作“活而有序”?我认为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可以设学科小组长一名、展示员两名。学科小组长由本学科知识比较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展示员”,主要负责在课堂上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小组长不变的,展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可以采取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五、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核心的作用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放下“架子”,在课堂上“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作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监督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穿梭在各小组之间,检查各小组的记录情况,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逐步应用,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其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树立“不是为了合作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合作”的理念,加强研究和反思,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于教与学的教学策略,在保证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相信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我们最终可以使学生达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