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市场分割,而城乡市场的分割又导致城乡商贸流通的分割。城乡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金融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制度因素而引起的。因此中国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形成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包括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正式制度创新;通过城乡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推进非正式制度创新以及通过加快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完善市场法规等方面加快制度环境的优化等。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市场分割;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047—05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打破城乡市场分割,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从而走向城乡市场一体化。要解决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必须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
一、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状态描述
我国城乡之间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分割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的现状
表1为我国近20年来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状况,从表中数据可以得知:(1)农村的商品市场数目要多于城市商品市场的数目,但是城市商品市场数目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农村。1997—2005年,城市商品市场数目以年均4.46%的增幅上升。虽然在2004年由于市场整合力度加大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在2005年又以1.97%的速度回升,到2008年达到5.99%的速度。而农村市场数目却以年均175%的速度下降,尤其是在2004年下降速度达到了14.6%,虽然在2005年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带动下,下降速度遏制为5.5%,但近些年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农村商品市场数目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城市商品市场交易总额高于农村商品市交易额,从1989年的市场交易额仅为农村市场交易额的一半到2003年的多出近四千亿元,充分反映了城市市场的规模、质量都要远优于农村市场。(3)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城市交易额的增长率,城市商品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为2615%,而农村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仅为1783%,反映了城市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市场,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相适应。
总之,在市场交易总量指标方面,城市商品市场发展显著优于农村市场,并且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在城市商品市场的全面进入更加大了城乡二元市场分割的力度。虽然这只能初步概括出城乡二元商品市场发展的现状,但是这种初步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二元格局非常明显,城市商品在市场总量方面远优于农村商品市场。
(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
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存在行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多个层面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1.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大多数的行业引进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但是对一些行业,如金融业、邮电业、水利运输业、电力制造业、银行等行业依然施行禁止或严格限制进入的垄断政策。由于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劳动用工政策、工资福利制度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距逐渐被拉大。近年来,行业分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的关注,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哪一个行业工作,这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更多受到他们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人际关系网络的限制。
表2显示,农村移民更可能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而城镇居民更可能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就业,即使在相同的教育水平上,农村移民和城镇居民在行业分布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农村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中并没有和城镇居民拥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即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行业分割。
2.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割。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加剧了城乡职业分割程度。研究和数据显示,农村移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移民即使在相同的个人生产率和相同的个人特征的情况下,倾向于从事职业地位比较低的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职业,而较难获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职业。
表3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在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分布百分比要高于农村移民。而农村移民在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上的分布的百分比要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在一些职业的获得上,存在着对农村移民的歧视和排斥。
(三)城乡金融市场分割的现状
1.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与城市金融一样,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部分,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以金融服务社、基金会、私人钱庄和各种协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形式存在。表面上看,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和城市相比很不完善,而且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第一,作为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并不面向一般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功能缺陷明显。第二,从历次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重城市、轻农村”趋势明显,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作为农村金融商品供给主体的中国农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其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力度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据调查,全国农业银行系统设有农业银行营业机构的乡镇仅占乡镇总数的一半,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面对的仍然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信用社。第三,农村合作金融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不但经营机制绩效较差,而且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社员参与信用合作的收益不能实现。加之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农村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作金融组织。第四,非正规性金融发展受限。非正规金融组织和其他民间金融虽然具备金融深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我国总体上采取限制政策,由于其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最终被强制性地淘汰出局。总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
2.农村金融供给非农趋向性。农村金融供给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和工商业趋向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一是农村储蓄资金向城市转移。农村市场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渠道流向城市。农民是弱势群体,理应获得比其贷款更优惠的利率,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央行允许其贷款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基础上可以浮动,为此农民贷款要多付一倍的利息,使得农民贷款利息负担加重。国有商业银行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另一条渠道。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大幅裁减,保留下来的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发生外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需求缺口不断使资金本身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二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从全社会信贷资金产业投向看,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收缩农村网点、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难以消化等因素造成农村金融业务严重萎缩,信贷投放不足,农村正常贷款需要难以满足,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严重。
二、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深度分析
(一)城乡市场分割的正式制度分析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合同等,从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城乡正式制度存在差异主要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启动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我国实行了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制度。在该制度内部,财政金融制度、外贸外汇制度、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制度、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等最终都落实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差别上。这些制度具有明显的资源倾斜配置实质,在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中,城市获得了绝对优势比重的正式制度供给,农村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正式制度结构。
2.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在正式制度城市偏向的制度供给机制作用下,我国不仅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制度结构导致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市场结构,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局面,即一方面是业态先进、设施良好、体系完整、交易繁荣、管理严格的城市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业态落后、设施缺乏、体系残缺、交易萧条、缺乏管理的农村市场体系,城乡市场严重分割,制约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在这种制度结构下,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市场设施建设比较滞缓,市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联系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的纽带,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从而导致了城乡市场分割。
3.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是城乡市场分割的基础,这种差别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第一,工业品价格在市场上形成,而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完全在市场上形成,国家的一些政策因素和制度要素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还是较大。第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中实际上没有充分计算甚至是没有计算农民的活劳动价值。第三,农产品生产由于在较长的劳动期间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风险难以在市场规避,市场不能提供锁定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机制。这样即使扭转了剪刀差,仍然无法改变在市场交易中农产品的弱势地位,农民常常是市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由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割产生的价格体系导致不等价交换,最终形成城乡市场的分割。
(二)城乡市场分割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从非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由于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大小不同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也不同,导致城乡非正式制度演进呈现二元化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限制了经商人数的增长,抑制了农民经商的积极性,使得农村人的思想意识与城市人的思想意识差异,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思想意识。农村长期的自给自足意识形成了严重的小农思想意识。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村人求稳怕变,追求安稳,在生产中首先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
2.城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城市中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城市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比较完善的市场信息,不仅信息畅通,而且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信息是基本对称的。而农民由于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低,加上信息系统不完善以及农民的保守和求稳心理影响了农民对市场经济等新事物的心理接受程度,造成了农民对商品信息了解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市场化进程。
(三)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环境分析
制度环境是制度的实施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制度环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才能发挥作用。我国城乡市场环境是有差异的,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城乡市场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商品生产在满足城乡居民需要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低于城市,工商企业多年来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于城市,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以城市居民需求为目标,忽略了生产研制适合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现有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结构,基本上偏重于城市市场的消费需求,农民常常买不到价廉物美的实用商品,使得农村本来有限的购买力也难以实现。
2.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普遍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地区的消费与市场交易活动。过去农民的消费以基本生存消费为主,但在步入现代商品性消费阶段之后,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会愈来愈高,交通基础设施对消费市场的制约作用日渐突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道路等问题仍未能解决,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农用车和家用电器等商品的购买欲望。
3.城乡市场治理的差异。由于农民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对商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如城市居民,加上农村市场分散,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一些损害消费者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农村地区。由于很多农民在这些受害的事件中无法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消费者在受到损害后都采取忍耐的态度。
三、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
从经济发展与制度关系角度看,实现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是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关键。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正式制度的创新
1.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以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给农民以创业权;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
2.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1)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2)优化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3)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缺失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3.改革农业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通过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和生产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城乡市场一体化非正式制度创新
1.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非正式制度不能通过强制方式进行改造,需要在生活方式改变中逐步改变。因此,逐步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还农民以“国民待遇”,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差别,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是促成农村制度变迁的重要途径。
2.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增强农民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农民创业的信心、培育创业意识、增强个人成就感。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改变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意识,培育、强化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文化产品消费,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大力推进农村基层自治,培养民主观念和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等,加快农村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环境的优化
1.加快农村流通业态的现代化步伐。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连锁企业要从城市延伸到县域重点镇,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城乡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通过改扩建完善现有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档次和规模,分期分批建设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和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设施建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配置检疫检测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残毒和违禁药物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2.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统筹教育的各类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在普及乡村初级教育的基础上,办好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强,政府职能应该从直接干预市场微观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出,转而把重点放在制定法规和产业政策方面,尽快清除阻碍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各项制度障碍,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洪涛.新世纪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2).
[2]李启登.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分析及其软化消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3]陈伟.对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辩证思考[J].探求,1995,(05).
[4]黄家声.城乡市场相互融合的新趋势[J].北方经济,1998,(12).
责任编辑:晓 立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市场分割;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4—0047—05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打破城乡市场分割,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从而走向城乡市场一体化。要解决我国城乡市场分割,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必须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
一、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状态描述
我国城乡之间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分割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城乡商品市场分割的现状
表1为我国近20年来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状况,从表中数据可以得知:(1)农村的商品市场数目要多于城市商品市场的数目,但是城市商品市场数目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农村。1997—2005年,城市商品市场数目以年均4.46%的增幅上升。虽然在2004年由于市场整合力度加大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在2005年又以1.97%的速度回升,到2008年达到5.99%的速度。而农村市场数目却以年均175%的速度下降,尤其是在2004年下降速度达到了14.6%,虽然在2005年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带动下,下降速度遏制为5.5%,但近些年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农村商品市场数目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城市商品市场交易总额高于农村商品市交易额,从1989年的市场交易额仅为农村市场交易额的一半到2003年的多出近四千亿元,充分反映了城市市场的规模、质量都要远优于农村市场。(3)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城市交易额的增长率,城市商品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为2615%,而农村市场年平均交易额增长率仅为1783%,反映了城市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市场,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相适应。
总之,在市场交易总量指标方面,城市商品市场发展显著优于农村市场,并且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在城市商品市场的全面进入更加大了城乡二元市场分割的力度。虽然这只能初步概括出城乡二元商品市场发展的现状,但是这种初步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商品市场二元格局非常明显,城市商品在市场总量方面远优于农村商品市场。
(二)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
在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存在行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多个层面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1.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大多数的行业引进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但是对一些行业,如金融业、邮电业、水利运输业、电力制造业、银行等行业依然施行禁止或严格限制进入的垄断政策。由于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劳动用工政策、工资福利制度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差距逐渐被拉大。近年来,行业分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的关注,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哪一个行业工作,这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是更多受到他们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人际关系网络的限制。
表2显示,农村移民更可能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而城镇居民更可能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就业,即使在相同的教育水平上,农村移民和城镇居民在行业分布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农村移民在劳动力市场中并没有和城镇居民拥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即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着行业分割。
2.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割。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加剧了城乡职业分割程度。研究和数据显示,农村移民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移民即使在相同的个人生产率和相同的个人特征的情况下,倾向于从事职业地位比较低的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职业,而较难获得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职业。
表3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在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分布百分比要高于农村移民。而农村移民在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上的分布的百分比要高于城镇居民。而且在一些职业的获得上,存在着对农村移民的歧视和排斥。
(三)城乡金融市场分割的现状
1.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与城市金融一样,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主体包括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部分,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以金融服务社、基金会、私人钱庄和各种协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形式存在。表面上看,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和城市相比很不完善,而且城乡金融体系不对接。第一,作为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并不面向一般的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功能缺陷明显。第二,从历次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重城市、轻农村”趋势明显,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和部分县支行,而且作为农村金融商品供给主体的中国农业银行,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其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力度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据调查,全国农业银行系统设有农业银行营业机构的乡镇仅占乡镇总数的一半,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面对的仍然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农村信用社。第三,农村合作金融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不但经营机制绩效较差,而且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社员参与信用合作的收益不能实现。加之农村信用社改革滞后,农村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作金融组织。第四,非正规性金融发展受限。非正规金融组织和其他民间金融虽然具备金融深化的一些重要特征,但我国总体上采取限制政策,由于其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最终被强制性地淘汰出局。总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
2.农村金融供给非农趋向性。农村金融供给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和工商业趋向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一是农村储蓄资金向城市转移。农村市场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渠道流向城市。农民是弱势群体,理应获得比其贷款更优惠的利率,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央行允许其贷款利率在国家法定利率基础上可以浮动,为此农民贷款要多付一倍的利息,使得农民贷款利息负担加重。国有商业银行是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另一条渠道。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机构大幅裁减,保留下来的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发生外流。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需求缺口不断使资金本身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二是表现为信贷资金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从全社会信贷资金产业投向看,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收缩农村网点、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难以消化等因素造成农村金融业务严重萎缩,信贷投放不足,农村正常贷款需要难以满足,城乡金融市场分割严重。
二、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深度分析
(一)城乡市场分割的正式制度分析
正式制度是指一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合同等,从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城乡正式制度存在差异主要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为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启动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我国实行了政府集中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制度。在该制度内部,财政金融制度、外贸外汇制度、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管理制度、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等最终都落实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差别上。这些制度具有明显的资源倾斜配置实质,在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中,城市获得了绝对优势比重的正式制度供给,农村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形成了城乡二元正式制度结构。
2.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在正式制度城市偏向的制度供给机制作用下,我国不仅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二元制度结构导致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二元市场结构,形成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局面,即一方面是业态先进、设施良好、体系完整、交易繁荣、管理严格的城市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是业态落后、设施缺乏、体系残缺、交易萧条、缺乏管理的农村市场体系,城乡市场严重分割,制约了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在这种制度结构下,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市场设施建设比较滞缓,市场体系残缺不全,缺乏联系农村居民需求与供给的纽带,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行为,从而导致了城乡市场分割。
3.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别是城乡市场分割的基础,这种差别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第一,工业品价格在市场上形成,而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完全在市场上形成,国家的一些政策因素和制度要素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影响还是较大。第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中实际上没有充分计算甚至是没有计算农民的活劳动价值。第三,农产品生产由于在较长的劳动期间中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可能出现自然灾害的风险难以在市场规避,市场不能提供锁定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机制。这样即使扭转了剪刀差,仍然无法改变在市场交易中农产品的弱势地位,农民常常是市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由工农业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割产生的价格体系导致不等价交换,最终形成城乡市场的分割。
(二)城乡市场分割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从非正式制度来看,造成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因素有: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非正式制度的演变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由于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大小不同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也不同,导致城乡非正式制度演进呈现二元化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限制了经商人数的增长,抑制了农民经商的积极性,使得农村人的思想意识与城市人的思想意识差异,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思想意识。农村长期的自给自足意识形成了严重的小农思想意识。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村人求稳怕变,追求安稳,在生产中首先考虑满足自己的需要,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制约了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
2.城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城市中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城市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途径获得比较完善的市场信息,不仅信息畅通,而且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信息是基本对称的。而农民由于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低,加上信息系统不完善以及农民的保守和求稳心理影响了农民对市场经济等新事物的心理接受程度,造成了农民对商品信息了解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的市场化进程。
(三)城乡市场分割的制度环境分析
制度环境是制度的实施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制度环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才能发挥作用。我国城乡市场环境是有差异的,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城乡市场的分割。城乡市场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商品生产在满足城乡居民需要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低于城市,工商企业多年来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于城市,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以城市居民需求为目标,忽略了生产研制适合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特点的产品。现有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结构,基本上偏重于城市市场的消费需求,农民常常买不到价廉物美的实用商品,使得农村本来有限的购买力也难以实现。
2.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普遍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要求,这些都直接影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地区的消费与市场交易活动。过去农民的消费以基本生存消费为主,但在步入现代商品性消费阶段之后,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会愈来愈高,交通基础设施对消费市场的制约作用日渐突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道路等问题仍未能解决,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对农用车和家用电器等商品的购买欲望。
3.城乡市场治理的差异。由于农民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对商品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如城市居民,加上农村市场分散,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一些损害消费者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农村地区。由于很多农民在这些受害的事件中无法得到解决,大部分农民消费者在受到损害后都采取忍耐的态度。
三、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创新
从经济发展与制度关系角度看,实现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是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关键。
(一)城乡市场一体化正式制度的创新
1.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以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给农民以创业权;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
2.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1)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2)优化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3)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缺失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3.改革农业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通过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和生产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城乡市场一体化非正式制度创新
1.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非正式制度不能通过强制方式进行改造,需要在生活方式改变中逐步改变。因此,逐步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还农民以“国民待遇”,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享受上的差别,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是促成农村制度变迁的重要途径。
2.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增强农民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农民创业的信心、培育创业意识、增强个人成就感。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改变传统封闭的自给自足意识,培育、强化农民的风险意识。引导文化产品消费,形成健康向上的观念。大力推进农村基层自治,培养民主观念和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等,加快农村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三)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环境的优化
1.加快农村流通业态的现代化步伐。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连锁企业要从城市延伸到县域重点镇,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城乡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以现有市场为基础,通过改扩建完善现有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档次和规模,分期分批建设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和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设施建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配置检疫检测设备,对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残毒和违禁药物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2.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统筹教育的各类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在普及乡村初级教育的基础上,办好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强,政府职能应该从直接干预市场微观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出,转而把重点放在制定法规和产业政策方面,尽快清除阻碍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各项制度障碍,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洪涛.新世纪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2).
[2]李启登.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分析及其软化消解[J].经济研究导刊,2009,(06).
[3]陈伟.对我国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辩证思考[J].探求,1995,(05).
[4]黄家声.城乡市场相互融合的新趋势[J].北方经济,1998,(12).
责任编辑: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