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儿童绘画从理解儿童开始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y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喜欢绘画,对他而言,绘画不是一项学习任务,而是一种游戏,一个令他感到轻松愉快的活动。两三岁时,孩子开始拿着笔四处涂鸦,自由地用线条、色彩表达感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绘画活动中的自信却逐渐减少,常常说“我不会画”“我画得不好”。这一方面是源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开始更全面客观地看待自我;另一方面则源于成人不恰当的指导与评价。绘画对于儿童的意义不同于它对于成人的意义。对儿童而言,绘画只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困难和障碍大多源于成人的评价标准与儿童的自我表现之间的差距。成人只有认识到儿童绘画的独特价值,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懂得合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才能更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绘画指导。
  1.儿童绘画有什么价值?
  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本身并非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促进儿童身体、情感、社会性、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是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的主要功效就是让儿童自我表现和自我调适。罗恩菲尔德指出,在美术活动中,是让儿童自我表现还是让儿童一味模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以自我表现为主的美术活动中,儿童是主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从而发展了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自我调适,这样的孩子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而在以模仿為主的美术活动中,儿童被动地依附于成人,按照成人的想法和要求进行描绘,拿模仿的对象来对比自己的作品,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绘画时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可模仿的样式,失去自主创造的动力,一旦没有了可模仿的对象,就会茫然失措,独立人格的发展也容易受到限制。
  2.儿童绘画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幼儿园绘画活动应遵循儿童绘画发展的年龄特点。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涂鸦期(1.5—3.5岁),这一时期儿童的画表现为各种杂乱、重复的线条,封口或未封口的圆等,他们以游戏的形式来探索涂鸦与动作痕迹的关系;第二阶段为象征期(3.5—5岁),儿童以基本的几何图形或线条的组合来代替实物,喜爱使用鲜艳明快的色彩,画面中出现了“蝌蚪人”,也会出现许多零乱的形象;第三阶段为图式期(5—7岁),画面中逐渐出现了许多细节,开始表现周围生活,人物形象清晰可辨认,这一阶段也是“概念画”时期,但尚未达到写实的程度。可见,在学前阶段,要求孩子画得像、画得写实,就如同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学说绕口令一样,只会阻碍他的进一步发展。
  3.如何指导儿童绘画?
  孩子创作时的全身心投入远比技法娴熟却缺乏自我认同体验的演练更有价值。教师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给予孩子适宜的指导。孩子说“不会画”时,要解决的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经验的问题。比如,孩子不会画站立的蝴蝶,教师可以启发孩子:“观察一下,蝴蝶站在哪里?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站立时蝴蝶的腿是怎样的,翅膀是怎样的,触角又是怎样的?”教师可以鼓励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蝴蝶站立的样子。去野外观察蝴蝶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蝴蝶与飞蛾、蜜蜂有什么区别,飞舞的蝴蝶和停在花朵上的蝴蝶又有什么不同。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照片或视频来帮助孩子获得经验。当孩子通过观察、体验、想象、讨论获得了新的感受,对事物有了新的理解,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所看到的和所理解的蝴蝶。启发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经验,引发思考,激发灵感,而不是具体教孩子怎么画。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也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经验。教师要明白,写生不是为了写实,而是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看、去闻、去感受、去体验,让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其创作的源泉。让孩子欣赏大师的美术作品,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模仿,而是为了逐步培养孩子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元素的敏感,使之积累大量的视觉表象和经验,发展艺术思维能力。
  4.如何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
  教师的评价应着眼于激发儿童对绘画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要注意将过程性评价与作品评价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坚持性、专注度等学习品质方面的表现。评价孩子的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你怎么会想到可以这样画”“你喜欢自己的作品吗”,倾听孩子讲述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自我评价,引导孩子在反思中提升表现力。面对绘画不够自信或总是自我否定的孩子,教师应该用鼓励、肯定的方式帮助他树立信心。比如,中班的一次绘画活动中,一个男孩在大大的纸上画了一只小小的蝴蝶,并把它涂成了黑色。他看了看同伴的作品,黯然地对教师说:“我画得不好,我不会画蝴蝶。”教师鼓励道:“你画的是蝴蝶宝宝吧,它全身都是黑色的,夜晚出来就不会被敌人发现了,真是一只机灵的小蝴蝶啊!”孩子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教师问他:“你还想画一画它的伙伴,画一画其他的蝴蝶吗?”他回答:“我还想画蝴蝶妈妈。”他的眼里闪着光芒,愉快地开始了新的创作。
  总之,教师要懂得儿童绘画的独特价值,理解和尊重儿童绘画的特点,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的自然规律,用欣赏的眼光去留住孩子绘画中的纯真,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体验,激发孩子的想象,发展孩子健康的人格,实现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价值。
  (泰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朱巧玲)
其他文献
“七彩运动”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实施中,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富有野趣的活动,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回归到自然中,丰富孩子的生活,锻炼孩子的体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近几年,我们在不断思考野趣活动的内容和开展的方式。  帐篷游戏活动的缘起  我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我园教学楼与胜蓝实验小学操场只有一门之隔,小学操场不仅场地大,而且边上还有一片种植地,自然资源丰富。孩子们虽然平时也能去这片
期刊
看到案例中教师为幼儿画中的小蝴蝶“一模一样”而困惑,我不禁想起在幼儿园见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幼儿的画中,房子都有着三角形的房顶,太阳都是画一个圆后在外围画上放射状线条,花朵都是由椭圆形的花瓣、一根花茎外加两片对称的叶子组合成的……这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并引发了我对美术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再思考。  一问:蝴蝶是幼儿自己想画的吗?  蝴蝶是幼儿园绘画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是谁选择的呢?案
期刊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东阳市西营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山沟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栋楼,所有的用房都安排在这栋楼里。“记住,作为教师,你就是温柔的妈妈,学生就是你可爱的孩子。”当时老校长的叮嘱让我受用至今。很快我与孩子们就打成了一片,我带着他们读课文、做算术、玩游戏、唱歌、跳舞。孩子们那纯洁的眼神、灿烂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惜别西营
期刊
在中班阶段,少了小班撕心裂肺的分离焦虑,没有大班“幼小衔接”的直接压力.孩子们在生活习惯上按部就班,在身体发展上循序渐进,一切看上去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中班阶段俨然成
期刊
摘 要: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因此,经典文章走进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小学语文的经典诵读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优化教学方式,设计多元化的经典诵读活动,激发小学生對经典的诵读兴趣,增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小
“一模一样的小蝴蝶”的案例反映的是艺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典型现象,我认为它涉及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理解幼儿画的蝴蝶?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画蝴蝶?幼儿为什么喜欢画蝴蝶?幼儿需要画蝴蝶吗?怎么支持幼儿画蝴蝶?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如何理解幼儿画的蝴蝶  如今,“幼儿教育要尊重并基于儿童发展的规律”已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共识,因而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幼儿艺术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期刊
最近,妈妈圈里热议的新闻事件莫过于两则.一则是“三孩政策”,另一则是刚刚发布的“禁止寒暑假学科类校外培训”.消息一出,妈妈圈炸开了锅.有的妈妈说,“我两个娃都管不过来,
期刊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能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案例中的教师从成长档案中发现了孩子们表征的蝴蝶形象雷同,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1.蝴蝶真的“一模一样”吗?  孩子笔下所描绘的蝴蝶,通常就如案例中教师所描述的:椭圆形的身体,身体的左右两侧各用两个半圆形来表现蝴蝶的一对翅膀,蝴蝶的头部延伸出两条弧线,代表蝴蝶的触角,而且触角的顶端通常会有一个
期刊
摘 要:品德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品德最终会变成国家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对于学生而言,其可塑性很强,若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德行培养问题,则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而《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启蒙宝典,其中蕴含的道理与规范守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行素养。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弟子规》;学生;良好德行;培养  中图分类
女儿总是自豪地说:“我有一个会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从诗歌、散文到小说,从《十万个为什么》《可怕的数学》到《时间简史》……在共读中,女儿已经从听着《逃家小兔》的稚气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