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里一缕暖阳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民谚说:三九四九,呀门儿叫狗。此时该是晋北最冷的时节。
  小寒至,三九临,天气极冷属于正常。晋北地区骤然降温,直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冷得太纯粹,冷得太出乎意料。小区生活群里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怎么还停了水?俺家只有13度啊,冻死呀,要不打个12345吧。即使有人调侃,供暖不是为热,是为了不冷,可也不能把人冻坏呀。一个突然大降温,老百姓的生活也大受影响。
  平常的保暖加绒裤,突然间变得不堪一击,额头、脸颊和眉骨经受了久違多年的寒冷挑战,尖利地疼,只有两只眼珠子毫无惧色,依然能够傲视凛冽刺骨的西北风。玻璃窗上竟然挂上了三分之一面积的霜花,某一片如丛林,某几条如雾淞、如染了霜雪的芭蕉叶,或如洁白的哈达缠绕。
  忽然想起,童年里的数九天。
  清晨醒来,揉一揉惺忪的眼睛,不小心呛了一口烟,母亲用一把胡麻柴生起了灶火。拉开薄薄的窗帘,下边的几块大玻璃满满的霜花,像四幅冰晶美丽的屏扇排列在那里。手指甲轻抠,霜屑纷纷落下窗台,稍顷化作水珠儿。母亲捅开了炉火,火苗儿“呼噜噜”舔食着炉筒子。很快屋子里升温了,几幅霜屏开始逐渐融化。母亲把我的棉裤翻过来,在炉子旁烤热,才嘱咐我赶紧热乎着穿上。
  炉火正旺时,母亲会拿几块窝头和切好的馍片放在火炉的边缘,烘焙至微黄吃。我们也会抓一把豌豆、黄豆或大豆放在炉盖上,吃烤豆子。豆子逐渐加热了,开始变得躁动起来,一颗颗豆子相互拥挤着,抖动着,摇摆着。突然,“噼”地一声,又来一声,豆子们陆续睁开了细长的眼睑,眯眯地笑开了,豆子的香味也随之弥漫开来,直入鼻孔儿。“噼、噼”又是几声,豆子欢快地蹦起,来一个极干脆极帅的“街舞”动作,然后,豆子们终于皮实下来,变了色,还有点焦,便可美美炒豆子开吃了。卧在炕头一角,一直眯着眼睛呼呼呼呼“念书”的老花猫可能也闻到了豆子香味儿,不再“念书”,张大了嘴,来个慢悠悠的呵欠,伸个长长懒腰后,也蹭到我们这边,抬头端详着我们的嘴里。
  过礼拜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戴上兔皮帽子和棉手套,穿上家做的棉鞋,背上冰车直奔十里河大河湾,不用约定,伙伴们会到齐的。冰车飞快,冰屑冰水飞溅,打湿了棉鞋手套,迅速变成硬梆梆一块,手指脚趾脚腕儿很快就被冻麻,连裆部也冰冷得发木。可头顶和上身却是热的,还淌了些热汗。远处的沙棘树不太高大,可枝条上的沙棘果长成稠稠的一串又一串。下了冰车上了岸,找个有暖阳的小土坡,绵绵土上坐下,折几枝沙棘,密密麻麻成一棒的沙棘果几乎不用手去摘,剔去几根小刺儿直上牙齿去啃去撸。冰冻的沙棘果入口拔凉,然后迅速成为果碴儿,纯天然的果子,酸甜味美满口生津液,那味道不亚于如今孩子们喝的冰融饮料。
  上午滑冰车玩耍,下午就得去拾粪了,拾下的粪交学校或者生产队。因为学校拥有十几亩试验田,冬季就得备充足的农肥。试验田里每年会种一些小麦、胡麻之类的作物,收了麦子归学校,收了胡麻换成胡麻油,学校留一部分,分给每位同学两三斤带回家,那个年代三斤胡麻油顶大用处哩。五年级学生毕业时,学校会特意搞个集体会餐,白面大馒头,或者油炸糕,土豆丝拌粉,不限量管够吃。我爱我们的学校,我爱我们的试验田,我们也爱试验田间的劳动,我们爱背起筐子去积肥拾粪。
  要想尽快把筐拾满,就得找体积大的粪坨,村中小路上的黑羊粪蛋儿倒是不少,可捡羊粪蛋儿效率太低速度太慢,拾牛粪才是最佳选择。先抢着拾大道上、树林子边上的牛粪,再进经常放牛放羊的树林子里找牛粪,幸运找到的牛粪大多冻成了冰坨子,拾进筐子里又占空间又干净。如果遇上刚拉下不久的牛粪就比较麻烦,粪叉子不好铲,进了筐子还会溢出来,弄脏弄臭了棉袄。最精彩的状况是拾粪中遇见了牛群,赶紧观察哪一头牛可能有拉便的迹象,跟随着一直等,运气好的话很快就有收获。要是运气不佳,实在等不及了,就上粪叉子挠挠牛的肛门部位,有时候这一招儿还真管用,那牛不一会儿便开始拉便,我们低头抢着拾牛粪饼,放牛人站在远处冲着我们吼,不过一听就是嗔怪的语气。
  那边儿,宝珠和二平两小子因为抢几泡牛粪闹上意见了。
  “这牛屁股,咱俩都挠过哇。说好了啊,这牛拉的前五泡粪是我的,剩下的全归你。”宝珠贪婪的眼神,贪婪又狡诈的语气。
  可是那头牛“吧哒吧哒”拉了四泡后便没有再拉,收起肛就走远了,老实巴交的二平可就不干了。
  “前五泡归你,你个鬼八头,可它只拉了四泡,那我平白无故还欠了你一泡哩是不?泡你M的,那四泡两人对半儿分啊,给我留下两泡,给我留下啊。”
  两个粪叉子都指着对方的鼻子尖儿。西北风生硬地冷,可那会儿,风似乎凝滞不动了。可宝珠和二平的心肯定跳得很快,少年心头的热血肯定也是沸腾的。
  满筐的牛粪背到学校的积肥大坑,牛粪从筐子里倒出来时,快要冻结了,褐黄色的外皮依然特别好看。看着琥珀色的牛粪,我们好像看见了试验田里茁壮的庄稼,看见了场院上金黄色的麦子和黄澄澄的胡麻粒儿;我们好像看见了四两面大的,奶白色的刀砍大馒头,看见了用净籽儿胡麻油炸出的大油糕……
  风很大,风太刺骨,和童年时大河湾河槽里的西北风一样的大、一样的刺骨。多么想停下匆匆的脚步,走进童年数九天的那一份暖阳里,但这所有的念想只能成为我常常教给学生们的一种语法,叫虚拟语气。
其他文献
我的心中久久地回荡着一首令人激动的旋律。  像帕格尼尼琴弓下流淌的小河,像舒伯特琴键上跳动的音符,像卡拉扬指挥棒挑起的狂飙,不,那是采凉山原始森林无数个绿色翅膀扇起的天之交响。  哦,古老苍劲的森林,生长在浩翰雄奇的神州大地,独具慧眼的工匠在建造歌舞厅时将这一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了进去,构成了别具特色的采凉山森林大舞厅。  寻着怪石嶙峋的仙人洞,我们走进这装饰风格各异,像迷宫一样的原始采凉山的森林大
期刊
七月中旬,我陪同远道而来的亲戚游览了悬空寺。  懸空寺位于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素有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的美誉。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建成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沧海桑田,加之河床淤积,现在仅剩58米。  史料记载,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曾留下遗愿:“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
期刊
阎雪君的长篇小说《天是爹来地是娘》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全国各路名家纷纷撰写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评论。我今天才动笔写这篇有关阎雪君及其小说的文章,相比之下似乎是晚了些,但我相信再经过一定的时间来看,我这篇文章还算是早的,因为对真正的好作品而言,阅读只有开始而没有终结。   《天是爹来地是娘》是阎雪君2000年以来创作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前五部分别是《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
期刊
古代没有特效的粘贴材料,锔子就是最理想的办法。经过锔子锔好的瓷器,可以滴水不漏,非常结实,经久耐用。因此,古代一件瓷器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人连续使用。古代锔子艺人锔瓷器,一般都是按锔子个数计算收费。这样锔多了浪费主人钱财,主人家也不同意,锔少了影响使用质量。好的艺人在保证瓷器修复结实紧密的前提下,对锔子的计划安排非常科学合理,还兼顾美观,尤其是不破坏画面,不浪费主人钱财。  古代我们老家使用粗瓷
期刊
2020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当了解到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特别是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内涵后作出指示:成立云冈学院,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对云冈石窟研究和保护的最大支持,也使大同人民深受鼓舞!云冈石窟在大同,大同人理应把这个文化宝库保护好!研究好!弘扬好!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它所承载的
期刊
云冈石窟最早并不叫云冈石窟,赵武灵王置武州塞时叫东塞口,北魏开凿石窟时叫灵岩寺,后来又叫石窟寺、万佛寺,真正叫云冈石窟是从明代开始。  有明一代,蒙古部族是明廷的心腹大患。为了防御蒙古部族,明廷在北部边防沿线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九大军区、九大战区。其中大同镇作为拱卫京城的西大门,直面强大的蒙古部族,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防御体系不断加固,号称“九边第一镇”。除了设立九边重镇,明廷还不断
期刊
每一次徜徉在云冈石窟,我都会感到面前矗立着许多厚重而无形的门——时间之门,透过门缝,喧囂与安宁、沧桑与繁华、新友与故交……皆入眼眸。当我好奇地窥视并一扇扇推开这些无形的时间之门后,扑面而来的,不止有1500多年前北魏王朝留下的历史,更有当代人书写的精彩故事。  我要讲的,就是被时间之门阻隔的一个关于云冈石窟并不遥远的故事。  1973年9月15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
期刊
庚子年初瘟疫行,  楚荆传讯恶煞狰。  院士南山匆奔赴,  傾注,  悬壶济世献真情。  染疡山河洪水顾,  没路,  官兵奋勇浪峰迎。  岁杪回眸思几度,  又赋,  新年细数党恩呈!
期刊
天赐  在拓跋珪看来一切就是命中注定。既然是注定,那自然就有鬼神扶持了。所以,在征战中原的路上,拓跋珪崇尚佛、道。同时,又“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  但是在那些作为小白鼠的死刑犯身上实验多次后,成仙的丹药最终还是“啥也不是”!不过,这依然没有阻挡住拓跋珪那颗追寻“长生”的心。纵然长生虐我千百遍,珪哥依然待它如初恋。  此路不通走它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道士不行整
期刊
小时候,我大多在奶奶家生活。  尽管奶奶的腿脚不好,但也少不了做各种农活,只记得羊只要绵绵地软叫,奶奶只得拖着那条老寒腿,走到大麻袋旁,扯开口子,舀上三大碗豆子,放到大砂锅中,熬至豆煮熟煮烂,再一勺一勺放在槽子中,羊儿也大概是不白费奶奶的辛苦,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吃。  谷雨过后,就到夏天。奶奶每天早晨忙玩后,总会煮一锅绿豆汤,那时的我非常贪玩,何况又是大夏天,为了防止我中暑,奶奶不辞辛苦,一边淌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