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中法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高校的二外法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本文将以法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着力地分析主体探究法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现阶段法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主体探究法 法语教学 应用
1.主体探究法在法语教学中的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渠道日渐拓宽,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教学领域的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主体探究法作为现代教学理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新的理念的提出总是由于旧的理念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校类似于一个工厂,在这个特殊的工厂中,教师就像是这工厂里的工程师,而学生则成为工程师手下的作品,“工程师”机械化的输入代码完成“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数的“作品”在“工程师”的工作下产生,但工程师输入的方式没有发生本质改变。韩愈的《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教师成为这个特殊工厂的“工程师”,他们只要按照规定好的程序对自己的“作品”输入程序代码,产出的“作品”千差万别。传统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这与教学活动的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方向相违背。因此,现代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主体探究法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而提出的。而二语课程教学活动是指在二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它既是学生法语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交往活动的过程。”
2.主体探究法的内涵
何为“主体探究法”?首先就要搞清楚教学理念是什么?有人提出:主体探究法可以概括为:教师要重视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造。也有人认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人们对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与相应的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基于理性的教学观念。总的来说,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和观念。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师指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够把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过程中。有时候是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时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等,但是就算是有这些阻碍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探究法,“主体性”是主体探究法与其他教学理念根本区别。哲学中我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属于哲学范畴,随着“人”的概念作为通往教学领域的桥梁,当主体性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就自然的演变成主体探究法。主体探究法主要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时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和观念。“人的主体性是主体探究法关注的重点,以学校作为分界点把学生的生活分开两个领域,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内,学生的主体性就包括内外两部分,面对他所处的教育领域外的世界,表现为作为化会个体的生存与交往的主体性,在面对内部教育领域内的世界,表现为学习与交往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以及对学习与生活的创造性。”在主体探究法下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大程度能够使得学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主体探究法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由于学习介质很少,教师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想要学到知识就必须认真听老师授课。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就容易形成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学生就成为课堂的“配角”。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机械性、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获取资料、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只存在表面的认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二语教师更重要的是育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树立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二语课程新标准以加强学生法语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二语交流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二语交流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二语交流、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而法语程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学好法语不仅能够为学生奠定基本的二语知识,而且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法语贯彻主体探究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通过主体性在课堂的应用发展为“主体——主体”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不单单是只能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等多样的方式获取知識,学生成为能够自主、自觉获取知识的人。教师则成为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主动思考的人,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实践也为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提供的可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笔者通过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对各个不同班级中的二语课程开展了对于主体探究法的探索,结果表明:在主体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堂能够发挥主体性,课堂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一扫之前上二语课的沉闷阴霾,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这是我们作为教师教学所达到最高目标。因此,在二语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发挥主体性对教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实践的意义。 3.2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主体性教学中,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主体性教学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在课前准备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中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中氛围的营造以及在课后反馈、练习等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首先是在课前准备,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把握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其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常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情景教学得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互动、教学内容等去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活动中获取知識。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讲解练习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既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3.3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讲授者,要让学生不仅是“学会”,还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正是法语的特色所在。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性地单向理论强制灌输,忽略了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单纯的理论灌输与知识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另外,单纯的理论灌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减弱,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减弱。为了更有效地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探索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互动交流,才能够促进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教师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对职业的成就感。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能够调节师生间的关系,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相促进。在主体探究法下,调动学生发挥主体性,教师作为辅助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认为二语是一门枯燥课程的观念,创造学生自由探索的环境,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相对民主的情况下实现两者的对话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因此在法语程中教师要树立主体探究法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阎亚林,余涛.地方政法院校法学本科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研究[J].法学教育研究.2009(01)
[2]郭捷.西部高素质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法学教育研究.2009(01)
[3]胡肖华,肖伟志.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意识——以法学本科教学为中心的分析[J].法学教育研究.2010(01)
[4]马荣春.法学本科教材七忌——以刑法学教材为切入[J].法学教育研究.2010(02)
[5]费安玲.法学本科课程设计思维中的教育目的之透视[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04)
[6]林旭霞,杜力夫.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论实用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途径[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02)
(作者介绍:胡志仙,赣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语教学与法国历史文化)
关键词:主体探究法 法语教学 应用
1.主体探究法在法语教学中的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渠道日渐拓宽,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教学领域的重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主体探究法作为现代教学理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新的理念的提出总是由于旧的理念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校类似于一个工厂,在这个特殊的工厂中,教师就像是这工厂里的工程师,而学生则成为工程师手下的作品,“工程师”机械化的输入代码完成“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数的“作品”在“工程师”的工作下产生,但工程师输入的方式没有发生本质改变。韩愈的《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教师成为这个特殊工厂的“工程师”,他们只要按照规定好的程序对自己的“作品”输入程序代码,产出的“作品”千差万别。传统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这与教学活动的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方向相违背。因此,现代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主体探究法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而提出的。而二语课程教学活动是指在二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它既是学生法语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交往活动的过程。”
2.主体探究法的内涵
何为“主体探究法”?首先就要搞清楚教学理念是什么?有人提出:主体探究法可以概括为:教师要重视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造。也有人认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人们对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与相应的教学活动所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基于理性的教学观念。总的来说,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和观念。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行为,作为教师指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能够把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过程中。有时候是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有时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等,但是就算是有这些阻碍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探究法,“主体性”是主体探究法与其他教学理念根本区别。哲学中我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属于哲学范畴,随着“人”的概念作为通往教学领域的桥梁,当主体性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就自然的演变成主体探究法。主体探究法主要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时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和观念。“人的主体性是主体探究法关注的重点,以学校作为分界点把学生的生活分开两个领域,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内,学生的主体性就包括内外两部分,面对他所处的教育领域外的世界,表现为作为化会个体的生存与交往的主体性,在面对内部教育领域内的世界,表现为学习与交往的能动性与自主性,以及对学习与生活的创造性。”在主体探究法下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最大程度能够使得学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主体探究法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3.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由于学习介质很少,教师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想要学到知识就必须认真听老师授课。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就容易形成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学生就成为课堂的“配角”。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机械性、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获取资料、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只存在表面的认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二语教师更重要的是育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树立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二语课程新标准以加强学生法语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二语交流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二语交流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二语交流、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因而法语程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学好法语不仅能够为学生奠定基本的二语知识,而且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法语贯彻主体探究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通过主体性在课堂的应用发展为“主体——主体”的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不单单是只能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等多样的方式获取知識,学生成为能够自主、自觉获取知识的人。教师则成为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成为课堂教学主动思考的人,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实践也为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提供的可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笔者通过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对各个不同班级中的二语课程开展了对于主体探究法的探索,结果表明:在主体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堂能够发挥主体性,课堂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一扫之前上二语课的沉闷阴霾,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这是我们作为教师教学所达到最高目标。因此,在二语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发挥主体性对教学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实践的意义。 3.2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主体性教学中,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主体性教学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在课前准备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中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中氛围的营造以及在课后反馈、练习等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首先是在课前准备,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把握学习目标,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其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常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情景教学得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互动、教学内容等去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活动中获取知識。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讲解练习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既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3.3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讲授者,要让学生不仅是“学会”,还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正是法语的特色所在。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性地单向理论强制灌输,忽略了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单纯的理论灌输与知识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思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就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另外,单纯的理论灌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减弱,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减弱。为了更有效地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探索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互动交流,才能够促进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教师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对职业的成就感。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能够调节师生间的关系,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相促进。在主体探究法下,调动学生发挥主体性,教师作为辅助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认为二语是一门枯燥课程的观念,创造学生自由探索的环境,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相对民主的情况下实现两者的对话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因此在法语程中教师要树立主体探究法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阎亚林,余涛.地方政法院校法学本科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研究[J].法学教育研究.2009(01)
[2]郭捷.西部高素质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法学教育研究.2009(01)
[3]胡肖华,肖伟志.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意识——以法学本科教学为中心的分析[J].法学教育研究.2010(01)
[4]马荣春.法学本科教材七忌——以刑法学教材为切入[J].法学教育研究.2010(02)
[5]费安玲.法学本科课程设计思维中的教育目的之透视[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04)
[6]林旭霞,杜力夫.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论实用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途径[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7(02)
(作者介绍:胡志仙,赣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法语教学与法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