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操作活动 促进能力发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概念、技能、思维方法的形成多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获得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观察思考、多表达质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操作;兴趣;思维;创新;表达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动手操作,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利用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轴对称(一)”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随手撕一张纸,你们猜能得到什么图形?”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我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撕出一件“上衣”模样的图形,学生感到很神奇,立即产生了操作的兴趣,学着教师的样子玩起来.教师将学生所撕的部分图形贴于黑板上,引导学生觀察这些不同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点,由此引入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索“轴对称”概念知识.
  二、动手操作,内化学生知识的理解
  实践证明:借助操作活动,能促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亲历实验,自己探讨问题和寻找结论,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知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如,在讲解“轴对称(一)”的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家所撕的图形不一样,但每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怎么才能证明同学们的观察是正确的呢?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对折”这些图形,发现每个图形的两边的形状、大小都完全重合了.教师让学生“对手掌”进一步体会“完全重合”,揭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摸一摸”,感受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并在“画一画”“找一找”等操作活动中理解“对称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所看到的表象上升到抽象的概念,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概念.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也是思维发展过程.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适时质疑,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度学习.在“轴对称(一)”的教学中,学生感知了所撕图形对折完全重合时,图中的折痕就是“对称轴”后,师问:“图形上任意折痕都是对称轴吗?”让学生继续观察“对称轴”的所在位置,有学生立刻回答:“一个图形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这句话对吗?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用几何图形学具动手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将不同图形对折发现,并不是图形中任意折痕都是对称轴,而且位于中间的折痕也不一定是对称轴.如,将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图形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则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可知中间的折痕不一定是对称轴.进而使学生明白,只有使两边图形完全重合的中间折痕才是对称轴.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大胆地思考、探讨创新,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生练习辨析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动物、建筑物、剪纸、工艺品、生活用品等,这些美丽的图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设计和创造的兴趣.接着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幅具有“轴对称”特征的作品,大家有的动手画,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学具拼,有的直接用自己身体作对称的姿势,并争先恐后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应用数学知识在操作中进行创造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
  五、动手操作,将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相结合
  没有思维的操作活动是无效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展示思维过程.因此,在操作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轴对称(一)”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理解“完全重合”;其次是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使用直观、规范的语言强化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最后表达运用,根据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完整的图形是什么.辨析所给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给出原因.整节课,操作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将自己的操作思维过程用语言展现出来,在说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语言的描述从不规范逐渐走向规范,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空间观念.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分层次教学是当下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有效方式.它对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从而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能够有效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因材施教;认知差异;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一、引 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认知,所以对于同一门课,每个人的收获也不尽相同
2017年6月7日下午,江苏的许多高三考生在考完数学之后都表示试卷上的第18题的第(2)问没有算出最后结果来.考后很多数学教师都积极研究了这道題的解法,南师大单墫教授利用初中的知识也给出了一种很简洁的解法(即下文中的解法二).这道题本质上并不特别难,解法也很多.但许多学生在考场上当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合理的解法之后,却没法突破计算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的解法自然吗?学生的解法有哪些?其中的计算难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与数据分析六大数学核心素养.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题,并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的这样一种情境.本文以一节高三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课堂实录  设椭圆C: x2 a2 y2=1(a>1).(Ⅰ)求直线y=kx 1被椭
【摘要】“新课改”与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显得愈发重要.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基本性质之一,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本文将展现笔者作为职初教师的“另类”“函数的基本性质:奇偶性”教学案例——引领学生用命题的方法研究函数的奇偶性,以期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交流分享.  【关键词】命题;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反思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基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效课堂的必备属性,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发现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课堂;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探究化的知识学习
几何法、坐标法是解决高考立体几何问题的两种典型方法,各有特色,使得高考立体几何问题的求解呈现出了“解法多轨”的格局.可随之而来的是,在高考中,当面对一个稍有难度的立体几何问题时,学生会有“无所适从”的困惑——解题时,要选用哪一种方法呢?是用几何法求解,还是用坐标法求解呢?  二、解后反思  从两种解法来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也是学生们在面对这道题目时常采用的解题策略,但做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作为空间几何体的主要基本载体之一——圆锥,它的直观图画法一直困扰着大家.大家熟知的斜二测圆锥(如图1所示),总有点说不出的别扭,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圆锥(见图2),却又缺少画法依据.  图1 斜二测圆锥  图2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圆锥  图2中圆锥的底面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也是我们需要的结果,但是凭借正等测或斜二测画法却无法得到我们期望的结果.这里我们引入T平行投影方法来解决
【摘要】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发挥学员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军校学员的特点,对如何在军校高等数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并以“分部积分法”的教学设计为例给出了参与式教学法在军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等数学;分部积分  一、引 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为高等院校包括军队学历院校理工科专业一年级
【摘要】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探究,这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多番研究,立足于以学生探究为主线,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开发吸收,在课堂中设置局部探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关键词】局部探究;幂函数;由一般到特殊;数形结合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
【摘要】 数列不等式是近些年来高考中的必考考点之一,由于不等式证明与数列联系紧密,将其结合构成的数列不等式,既具备数列的结构、性质特征,也具备了不等式证明的多种证明思维.要想掌握数列不等式的解题方法,需要锻炼出敏捷的观察力并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思路.本文中,笔者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数列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关键词】 数列不等式;放缩法;归纳法;直接证明法  一、引 言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