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鲁迅,是否便皆大欢喜?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讲鲁迅,这是当下许多媒体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鲁迅文章的遣词造句、老师的教学方法及其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阐述了鲁迅文章存在于现代校园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 价值体现 现实意义
  
  在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处境似乎越来越尴尬。一方面,学生中间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传言,将鲁迅的文章视作了语文学习中的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在老师看来,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课文中选入过多,有些选目不甚妥当,同时,语言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的对现代汉语的学习,也对鲁迅的文章敬而远之。更有甚者,有人还打出了“让鲁迅滚出中学课本”的旗号,建议删除课本中所有的鲁迅的作品。似乎一旦离开鲁迅,学生和老师便都能轻松了。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反感鲁迅?仔细探究,大致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鲁迅文章遣词造句的晦涩难懂。鲁迅文章的词句,严格地说,是鲁迅的白话文中的词句,确实晦涩难懂。鲁迅是故意要用这些晦涩的词句来为难大家么?显然不是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本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看懂。那么为啥到了今天鲁迅的文章反而让人看不懂了?这就必须要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尽管新文化运动倡导使用白话文,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白话文语法系统,作为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先驱,鲁迅只能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用白话文进行写作,所以我们在鲁迅的文章中可以发现,他的白话文,不仅有文言文的痕迹,还有欧化语言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其文字的晦涩。对鲁迅文章中的这种晦涩,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种时代隔阂。唐诗宋词离我们的时代更远,隔阂更深,难道也要删除?那语文课本中可真就什么都没有了。
  其次是语文课本中鲁迅文章的数量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得不说,在现在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真的是铺天盖地。小学课本中就有节选的《阿长与山海经》和《少年闰土》,中学课本中更是连篇累牍。这跟鲁迅长期以来被摆上现代文学的神坛有关。文坛斗士、民族脊梁、投枪匕首的光环屏蔽了鲁迅文章本身的偏颇与局限,也造成了语文课本的政治化。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鲁迅的文章大量进入中学课本,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课堂也都主题先行,将鲁迅肢解为战斗性的符号。这使得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在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下被严重屏蔽。这样的鲁迅,怎能让学生不讨厌?但是,这个责任应该怪到鲁迅么?当然不能,只要老师教法得当,鲁迅文章除了思想性,还可以有更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就非常赞同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引用一位专家的观点,他说“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鲁迅的文章从来都不会跑题,随便翻开鲁迅的杂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题,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学生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打开了;学生想写好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鲁迅。
  三是鲁迅文章中思想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句话叫“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的理解就是,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少年人年轻气盛,不能静心,或许根本读不出其深意。鲁迅的深刻,尤其体现在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阿Q、孔乙己、祥林嫂……每一个形象、每一个故事都深刻揭示了国民性中丑陋软弱的一面。他的杂文,更是深刻犀利,在看似嬉笑怒骂的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愤懑与不平。如果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脱离了安静的阅读与思考,真的很难读懂,很难了解其中的深意。但是,这些语言,正是鲁迅文章的精华所在,他所批判的种种行为,很多在今天仍然存在,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虽然将鲁迅称为民族脊梁或许过誉,但是“投枪匕首”确实是他文章的真实写照。他,实实在在是一位批判的斗士,一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者,一位真正的勇士。
  那么,是否真的远离了鲁迅,就能皆大欢喜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对鲁迅,我们可以重新解读,可以去掉他身上的神化光环,,但是切忌将其真正的文学及思想价值也抛弃了。抛开功利性而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可以说是具有永恒的意义。尽管鲁迅的著作确实限于特定时代,但是鲁迅精神却并不是也限于特定时代。鲁迅是反封建、反传统的,而这种反封建、反传统的“反”本身恰恰继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正是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使“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尤为凸显。
  我们必须承认,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当打倒他,远离他。走进鲁迅,亲近鲁迅,更有利于我们的自我反省。因为鲁迅精神的实质——怀疑、洞察、批评和抗争,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鲁迅毕生主张的立人观念,正是公民社会所应具备的基础。因为鲁迅的存在,总会折射出我们藏在皮袍下的“小”来。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这些民族从来没有因时代的更迭而放弃他们。而鲁迅之于中华民族,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鲁迅的精神与文化也将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份瑰宝。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不能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老师必须善于营造语文教学场,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率,也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营造语文教学场呢?这涉及到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教学中引进趣味材料,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场 互动 教师主导 氛围营造    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的是理念的更新、模式的建构、教法的改革、教艺的切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逐渐加抉·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还是喜欢将矣注目光放在分辨率上。但在影像产业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相机配置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仍是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言点的学习,忽视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学生虽
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促使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初始阶段,本科教学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此种形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
对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中国和尼泊尔多年来各执一词。最近,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由于雪量不同,珠穆朗玛峰确实有两个不同高度。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科学美,是一座美育的宝藏。学校根据实际实施“以美育人”办学策略,突出美育特色,对各学科提出了全面实施“以美育人”的教学要求。本文主要是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美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以美育人 途径 方法 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美育,教育家凯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也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而外部形态特征看似正常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弱势"的学生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我们称他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构建和谐课堂,力求轻松教学,优质化精品化课堂;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内外结合”是有效教学重要途径。  【关键词】专业素质 和谐课堂 评价反馈 有效教学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都存在“出工与出力”的问题,一天两节课完成就认为大功告成。“工”已付出,“力
安全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我国保安市场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了保安工作法制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