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中学 学中习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z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小实验”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同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习学并进 数学小实验
  一、一道习题争论的启示:数学“小实验”学习的独到价值
  一年级数学下册“七巧板”是学生喜欢研究的学习内容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碰到了一道有趣的且有争论价值的数学题。
  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副七巧板。
  反思:一共折了( )次。
  学生和家长在微信圈里炸开了锅,讨论的重点是一共折了5次还是6次?学生和家长实物操作、用图表示,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见下表)。
  [一共折了( )次 用图表示 操作方法 5次 先折后剪 6次 边折边剪 ]
  在争论中,学生除了对七巧板的构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发现了产生折5次和折6次的原因:折和剪的顺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从“试误”开始,把自我挑战的“习”放在首位,经历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尝试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习”中“学”,“学”中“习”,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这次争论给低段数学教学有了很大的启示: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学学习内容(学习点),设计一个个可猜想、可操作、可互动、可分享的学习体验活动——数学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数学“小实验”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习学并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提升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习学并进:数学“小实验”学习的类型
  依据内容、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数学“小实验”学习分为情境类、操作类、探究类三类。
  (一)基于情境的数学“小实验”学习
  1.内涵:基于情境的数学“小实验”学习是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开展的“情境”类数学“小实验”学习。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和归宿,数学“小实验”的学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具体地说,是指一些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戰性的数学实验学习活动。例如超市购物、用水量(用电量)调查、地铁出入口人流量统计等。
  2.实践范式: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认识钟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结合寒暑假旅游开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小实验。
  实验主题:寒假旅行中的数学问题
  实验人员:一年级学生
  实验过程:
  (1)现场活动:乘坐飞机、观察钟表。
  (2)提出问题:
  ①一架飞机可以乘坐多少人?
  ②中国和日本的时差是几小时?
  (3)分析问题:
  问题①:主要通过数的方法,横着数和纵着数。
  飞机有两个机舱:商务舱、经济舱。
  横着数:商务舱一排4个座位,共有4排;经济舱一排有A~E 5个座位,共有30排。
  4×4=16(个),商务舱16个乘客;30×5=150(个),经济舱150个乘客。
  16 150=166(个),共有166个乘客。
  纵着数:商务舱一列有4个座位,共有4列;经济舱一列有30个座位,共有5列。
  4×4=16(个),商务舱16个乘客;5×30=150(个),经济舱150个乘客。
  16 150=166(个),共有166个乘客。
  问题②:通过观察,发现在日本和中国认识钟表的方法是一致的,但存在时差的问题。
  实验成效:通过对飞机容纳乘客的人数的调查这一活动,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加拓展到乘,认识钟表拓展到时差问题。这样丰富的旅游经历,充分地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索欲调动起来了,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
  (二)以操作为主的数学“小实验”学习
  1.内涵:以操作为主的数学“小实验”学习,是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找寻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数学中有些内容适合动手操作,由此可以开展一些以操作为主的活动,这样获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印象特别深刻。
  2.实践范式:二年级的学生在“认识立体图形”“认识平面图形”之后,通过操作进一步研究了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数学小实验。
  实验主题:巧变正方体
  实验人员:二年级学生
  实验过程:
  (1)回顾反思:正方体的特征(6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的面)。
  (2)动手操作:用磁力积木拆分正方体。
  作品展示、命名。
   [三个错位链接的2][数学里的加号][动手动脑的成果来了][很像一个“T”][这个像个长脖子的“Z”]   实验成效:借助直观的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复杂的知识在学生的操作演示中得以理解、深化、吸收。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巧变正方体的数学实验活动和形象的记忆方法,自学了五年级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很棒的数学实验。
  (三)以探究为主的数学“小实验”学习
  1.内涵:以探究为主的数学“小实验”学习,是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为目的,围绕一个“数学问题”展开探究,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的实验过程。探究是活动的重点,操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实践范式:三年级的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小数,学习了有关测量的相关内容之后,可以进行以综合性探究为主的數学小实验学习。以下面的“怎么滚得远”数学小实验为例。
  实验主题:怎么滚得远
  实验人员:三年级学生
  实验过程:
  问题一:在30度、45度、60度的图画本上,哪种情况下网球会滚得最远呢?
  提出猜想:坡越陡滚得越远。
  操作验证:
   [图画本与地面成30度角,网球从图画本的中间开始滚落:
  第一次实验:网球滚动的距离是101cm;
  第二次实验:网球滚动的距离是112cm;
  第三次实验:网球滚动的距离是103cm;
  网球滚动的距离平均为105.7cm][与地面成45度角,网球从图画本的中间开始滚落:
  第一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42cm;
  第二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51cm;
  第三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62cm;
  网球滚动的距离平均为151.7cm][与地面成60度角,网球从图画本的中间开始滚落:
  第一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26cm;
  第二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20cm;
  第三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15cm;
  网球滚动的距离平均为120.3cm]
  得出结论:当网球在45度坡度从图画的中间向下滚动时,滚动的距离最远。
  物体滚动距离的远近与斜面坡度大小有关。
  问题二:如果在同一坡度的情况下,网球从图画本的中间滚落和从图画本的顶端滚落,网球滚动的距离会有很大差别吗?
  提出猜测:从顶端滚落的距离远。
  操作验证:
  [小球从图画本顶端滚落][与地面成60度角,网球从图画本的顶端开始滚落:
  第一次:球滚动的距离是192cm;
  第二次:球滚动的距离是200cm;
  第三次球滚动的距离是210cm;
  网球滚动的平均距离为200.7cm]
  得出结论:从图画本顶端滚落的距离比从中间滚落的还要远。
  实验成效:像“怎样滚得远”这样的探究活动更具有科学性和数学味,学生能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实验可以满足儿童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让每个儿童全程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呈现自己的观点,经历规律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儿童从问题的看客变成新知探索的创客。
  三、适切参与:数学“小实验”学习的实施策略
  数学“小实验”在低段教学中有独到的价值,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彼此关联的社会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强调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选择的生活适切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力有限,不可能去研究那些高、大、深的问题。因此应该选择比较单一的、难度比较小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这就需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使他们觉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了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或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真正体会数学的妙用,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实验过程的互动参与性
  数学实验学习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可以通过动手做、动脑思、动口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的实验过程,使数学直觉、猜想、类比、顿悟等一系列非逻辑性思维自然生成。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学生在提问、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会更丰富、更全面,思维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如书面符号、图形(表)、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表征能力。
  瑞士数学家欧拉认为: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我们借助数学实验学习,通过习学并进,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良好情感体验,而且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了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潘慧君.让儿童把数学“做”出来[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16(6).
  [2]庄惠芬.做学玩合一 思创行一体:小学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3).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31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核心素养”成为2016年教育领域讨论的“热词”。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看,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共识,顶层设计下的研究重心转移,整合课程后的拓展日趋丰富。当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数学“核心素养”概念需要厘清,课程内容如何实现合理调整,教师教学理应实现专业多元。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实践中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发生转变;相关学科深度融合,教师专业实现1 X;建立教育评价标准,明确学习程度
【摘 要】儿童学习某个数学知识前,自身会存有很多原初认知。这一原初认知与儿童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往往存有差异,且呈现多种形式的相异类型。着眼当前教学中对“相异”类型分析不到位,相应的调正、吸引、丰厚策略不到位的现象,提出基于相异构想的基本教学理念,以期正确评估学习过程中的相异构想及对应调正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相异构想;类型;调正  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称为
【摘 要】数学单元复习课普遍存在知识点多、杂、乱等特点,当前的许多复习课对学生来说没有新意,无法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对教师而言,不复习不放心,复习了感觉是走过场,这一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的复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赋予复习课一条主线,至始至终贯穿课堂,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模式。  【关键词】数形结合 复习内涵 认知策略 思维品质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般对新授课教学
【摘 要】北师大版新教材非常注重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已有识字量和数学教材所需识字量之间不平衡所产生的矛盾较大,从而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在调查、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学科整合及进行主题式拓展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字教学 学科整合 主
【摘要】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师驻校(驻园)培养模式,被称为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在培养高质量幼儿园教师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继开展了本科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之后,又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驻园培养模式。实践证明,驻园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了教师的生命成长规律,从而找到了中国教育体制下大学与幼儿园及地方政府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共同兴奋点。这一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者,从而实现幼儿
“这里有七彩斑斓的珊瑚,这里有五光十色又凶猛的水母,这里有小巧可爱的热带鱼,这里有凶猛的鲨鱼,这里有调皮的海豚,这里有温顺的白鲸,这里有可爱的海象,这里还有憨态可掬的海豹”。这里是哪儿?没错,这里就是——宁波海洋世界。   我最感兴趣的鱼是“小高鳍刺尾鱼”和“狐狸鱼”。小高鳍刺尾鱼的体态呈卵圆形而侧扁。口小,位于头中间上下颌齿較大,齿固定不可动,齿形扁平而边缘有缺口。   狐狸鱼的体态为:头部
【摘 要】教学导入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联系新旧知识关系的纽带。通过对“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导入的课例进行研究,可以将之归纳成四个方面:一是从观察数量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二是从结合图形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三是从自学联想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四是从链接旧知的角度寻找变量关系。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导入都应始终穿行在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生长点之间,做到寻根而入,顺势而导。  【关键词】正比例的意义 教
【摘 要】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阅读整理,发现问题,分析比较,建立模型,求解模型,解决问题,优化建构,完善模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建模思想;两步计算  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建模的意识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摘 要】数学习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熟练、活化基础知识,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三角形内角和”练习课的习题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按认知规律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对“三角形内角和”不同教材的习题从习题类型、习题数量和习题异同点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练习课的习题优选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材比较;练习课;习题
7月7日,我们如约举行2018年第6期《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全刊导读活动。本期教学月刊共分6个栏目,17篇文章,分别为:本期话题、备课之窗、课堂新探、教学反思、观点主张、期刊导读。每一篇文章的背后凝聚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感悟,每一段文字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正如本刊的宗旨:“为课改服务,为教师服务。” 《教学月刊》注重理论指导,突出实践应用,相信仔细阅读本刊,一定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