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与人生意义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69023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风,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科学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直以来我都很赞同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费西的一个观点:不关注人生意义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严重失误,哲学必须关心人生意义问题,人生意义问题甚至应该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与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密不可分。
  下面我想先谈谈当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莱尔政府顾问理查·莱亚德的幸福论,然后再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理查·莱亚德的幸福观
  1.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
  莱亚德认为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好像追求幸福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是我们的本能。他说:“幸福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我们整体的动力装置,我们努力是为了寻找良好的感觉,以及避免痛苦。”“幸福是所有人心之所向。”
  这其实就是边沁的观点,边沁曾说过,人类是在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的主宰之下的,这两个主人一个叫快乐,一个叫痛苦。无论我们追求的是爱情、知识,还是财富、权力,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受到这两个主人的支使。
  2.幸福具有客观性
  莱亚德认为,幸福具有客观性,就是说幸福或不幸并不只是純粹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客观性的。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人们所说的自身的感觉,会与脑中不同部位真实的活动有关,可以用标准的科学方法加以测量。他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经济学误导人们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幸福的追求,他主张要把幸福作为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社会应该以幸福为导向,因为幸福是可以指标化、定量化的。
  3.幸福取决于内在生活
  莱亚德关注内在生活。他认为,幸福不仅与收入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内在生活”,“发展个性中的这份内在力量”对于个人幸福至关重要。这恰恰是长期以来不被我们重视的。
  莱亚德甚至还指出了一些通往幸福的渠道:“对成人而言,有很多帮助获得心灵平静的精神训练课程可供选择,包括佛教冥想、正向心理学等。”一个西方经济学家能够承认佛教对于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4.知足者乐
  莱亚德还认为知足者乐,即对个人来讲,追求最大化和最佳化“并不是达到幸福的最好道路:比起觉得自己永远都要最大最多,如果你可以满足于‘够好’的选择,你可能会比较容易幸福”。但当代人受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观点影响至深,认为凡事该争第一,争不到第一,就是失败者。持这种观点不利于生活幸福。
  人是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者。一方面人是有限的,比如寿命是有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做事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之为人又在于他总有不知足的方面,一个人若对什么都知足,则无异于动物。人类该在哪方面知足,该在哪方面不知足?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人之最重要的智慧之一就在于明白对何种价值的追求该知足,对何种价值的追求该不知足。儒家要求君子对财富、地位、权力等一切身外之物的追求适可而止,但对德行、境界和智慧的追求应永不满足、死而后已。
  我们也无法把自己的幸福感与获得身外之物的多少完全割裂。因收入增长或获得荣誉而感到幸福是完全健康的心态,但在追求身外之物时千万不要把个人预期定得太高,预期适度才较容易得到幸福。在今日中国,很多父母都会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也像西方人一样深受物竞天择观念的影响,认为争不到第一就是失败。这样就会活得很累,幸福感也会大大减少。
  一个人的最高人生目标如果超越了金钱、职位、荣誉等身外之物,那么他在追求的过程中反而会因为自信和充实而增加幸福感。例如,一个虔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明知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不了共产主义,也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明知他此世未必能成佛,也努力修行,而且乐在其中。
  5.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高并非正相关
  莱亚德说:“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西方发达社会的人均收入增长了2倍以上,但人们的幸福程度还比不上五十年前。” 同时,他还说:“当人们变得比其他人相对富裕时,他们会变得更幸福;但整个社会都变富裕了,人们却没有变得更幸福。”
  这两句话,我觉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很重要。我自己就亲历了两个时代,分别是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很穷,许多人吃不上饭。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逐年增长,由原来的吃不饱饭逐年走向温饱无忧,在那段时间,我想国人的幸福感确实和经济增长成正比。今天,我们的经济还在增长,但我们的幸福感是否还在上升呢?我想莱亚德的结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味追求GDP增长无疑是错误的。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必追求GDP增长了,只是说我们要反思“GDP至上”的观念是不是正确。
  二、莱亚德幸福论给予我们的启示
  1.信仰指引我们找到人生意义
  我不赞同“我们生而为了追求幸福”这种功利主义的观点,不认为追求幸福是我们的本能。我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从属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人的信仰。我特别赞同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文化动物。”莱亚德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幸福取决于我们的内在自我和人生哲学”,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是信仰导致幸福”。但他没能深入论述“人生幸福”与“人生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与他的功利主义立场有关。
  现在有些学生觉得学习没有意义,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有明显的自杀倾向,这是典型的“空心病”,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迷茫。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对信仰的省思。所谓“空心病”就是因为没有信仰而导致的精神空虚和痛苦。患“空心病”者的自杀倾向恰能说明追求幸福不是人的本能。人若本能地追求幸福就不会产生自杀倾向,因为本能地活着就幸福。患“空心病”者因为没有信仰而感受到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于是才会产生自杀倾向。   对一个人来讲追求幸福最大化只能是特定情境和时限中的努力方向,以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则是愚蠢的。因为,当我们认为幸福可以最大化时就已经预设了幸福是可以量化的,甚至已预设了物质主义幸福观。我们别忘了,幸福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总是与痛苦相对的,人生总是有苦有乐的,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你有坚定不移的信仰,自信人生是有意义的,那么,你就既能安享生活中的快乐,又能承受必须承受的痛苦,你不会患抑郁症,也不会自杀。
  另外,你的坚定不移的信仰还决定着你的道德标准,而你的道德标准又规定着哪一类快乐是可以享受的,哪一类快乐是必须拒斥的,哪一类痛苦是可以逃避的,哪一类痛苦是不可逃避的。对一个社会来讲,无论其公共政策是GDP至上的,还是幸福至上的,都不可能使人们的幸福感线性增长。人生总是有苦有乐的,只是有信仰的人能够以苦为乐。
  2. 幸福生活与人生意义有关
  不同的人对幸福理解不同,莱亚德似乎混淆了“快乐”“幸福感”和“幸福”。快乐或快感是可以测量的,快感与痛感是动物本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幸福感是当代经济学家建构的概念,可通过问卷调查而加以统计,它与快乐有关,但不等于快乐。而作为人生目标的幸福则是抽象的,它与我们的信仰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密切相关。
  当你问一个人“你所理解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时,他的答案必然与他所理解的人生意義密切相关。例如你问一个商人,“赚钱这么劳神费力,你为什么乐此不疲?”他可能回答:“我赚钱虽然辛苦,但可以让我的老婆孩子过上幸福生活。”也可能回答:“我赚钱虽然辛苦,但我赚的钱多了,就能让别人羡慕我。”可能还有其他答案,但每一种答案都包含着一种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幸福和人生意义只能在一定的信仰体系中得以理解和诠释。由于信仰的多样性,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永远不可能一致。马克思主义者有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基督徒有基督教的幸福观,佛教徒有佛教的幸福观,儒者有儒家的幸福观……这些不同的幸福观或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不可能完全一致。快感的可测量性或客观性与幸福观没有多少关系,但幸福感确实与幸福观密切相关。如果你的幸福观是物质主义,那么你的收入降低了,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你有大卫·梭罗的幸福观(崇尚自然、简单的生活),那么你收入的多少就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
  形成或确立信仰的缘由多种多样。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家庭所属的阶层或所在的社区及其所上的学校、所交的朋友都可能对其信仰产生影响。你的父母若都是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么你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你若出生在一个基督徒的家庭,那么你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基督徒。当然,你可能因为有独立的反思而改变当初的信仰。学习不仅是我们确立信仰的必要途径,也是我们反思信仰的必要前提。所以,不仅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是重要的,学习哲学人文科学也非常重要。不学哲学人文科学就容易在信仰上盲从。融会贯通地学习自然科学和哲学人文科学才能确立起合理的信仰,从而既不堕入物质主义泥潭,又不患“空心病”。
  3.修身是追求幸福的最好途径
  莱亚德指出,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内在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重视“内在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都非常重视“内在生活”。孟子把人追求的东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这主要指仁义礼智信。这些德性本是植根于我们的本性的,但因为后天的习染,我们就可能失去这些德性。你若真心想找回这些德性,就肯定能找回。把这些德性加以扩充,即不断地修身,我们的人生境界就会越来越高。另一类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指的是一切外在的东西,即身外之物,比如财富、荣誉、权力、地位等。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要走正道。那么走正道是不是就一定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不一定,还得看你是否有“命”。儒家一直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内在的德性扩充起来,前提是守住“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这部分。德行圆满的人必然是幸福的人。
  但在今日中国,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收入增长和身外之物。多数人只把收入增长看作“有所得”,而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内在生活”。这便使多数人失去了一条最为智慧的追求幸福的途径——修身。古代中国圣哲一向很重视修身,但今人大多已没有了修身的耐心,不肯下修身的功夫。人们学到了一点知识,特别是能谋生、赚钱的知识,就会认为自己有所得,赚了钱更觉得自己有所得,但鲜有人明白一个人养成了德行、提高了境界、获得了智慧(不同于知识)才是真有所得。
  每个人的幸福感归根结底是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具备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前提下,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他的境界。孔子、颜回和大卫·梭罗之所以能够做到“贫而乐”,就因为他们有境界。一个人只能通过修身来提高自己的境界。修身而提高境界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事,即下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正因为如此,才说修身是最为智慧的追求幸福的途径。追求身外之物能否成功,不仅与你的才能和努力有关,还与你的运气有关。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于追求身外之物的成功,就类似于赌徒把自己的快乐寄托于赌博中的赢,这是不理智的追求幸福的方式。
  莱亚德说:“幸福应该成为政策目标,国民幸福的提升应该能被评量及分析,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合并研究。”其实,有信仰的人们会自然地按自己的信仰去追求人生意义,从而会自然地追求他们所理解的幸福,无需公共政策的激励。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应确立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这里的公平是与效率互补的公平,不同于“效率至上,兼顾公平”中的公平,因为后者似乎蕴含公平与效率的分离。
  总之,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应是德行、境界和智慧,对身外之物的追求当适可而止。较好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高的境界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829
  栏目投稿信箱:zgdy_jiangtang@163.com
其他文献
著名学者高德胜在其《生活德育论》中说,“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品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如何开启“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这扇门?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如皋,走进如皋教育。  一、文化是源泉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
我们所熟知的陆游,不仅仅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热爱写诗的人,他最最重要的高贵品质是——爱国。  陆游对国家的爱,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这种狂热,源自于他的父亲:陆宰。1125年11月13日,陆游出生在父亲奉诏入京的淮河舟上,刚出生就赶上了金兵攻打北宋,从此,他的命运也和这国家的命运一样,摇摇欲坠、风雨飘摇。  别人都急着逃跑,他的父亲却一定要赶到京城赴任,他怎么可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弃官逃跑呢?结果不到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十个省市开展了中小学生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南京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经过多年的试点工作,南京市各中小学结合各自实际,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中小
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写工人生活,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有近五十年。书中的国营苯酚厂是社会的缩影,因时代变幻,厂里的人便有了戏剧性的腾挪翻转,构成了小说故事的主体。主人公水生二十岁进厂,生命中渐次有了朋友根生、妻子玉生、养女复生,然而岁月流转,一切又终将失去。他所经历的一切,构成了个人对历史的感应。  《慈悲》写个人沉浮时代的方式,显然不是《平凡的世界》式的,而是近乎《活着》。路内演绎
在一线教育实践中教育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转化后进生却收效甚微,这除了后进生自身因素,一线教育实践者在认知和技术层面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今年中考成绩揭晓的午夜,我的电话突然响起,只听见小聪高兴地说:“老师,我历史85分,总分600,我们实现目标了!老师,你开心吗?”我说:“我当然开心,为你的进步,为我们的成功!”小聪给我报告这个喜讯,我的头脑立刻呈现出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寒假里,小聪父母经朋友
“1、2、3、4……”淄博中学班主任李清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从一个“快速报数”的游戏开始了一堂《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体验式主题班会。  李老师将游戏规则告诉大家:1.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8人;2.每组推选组长各一名,组织团队参加比赛;3.成员分组进行报数1—28,要求速度越快越好;4.共进行4场比赛,每场用时少者为当场获胜组。队伍中,若有报错数者,直接判输;5.惩罚措施:第一场比赛输者,罚男
中国德育: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必须要有明确与正确的方向,核心素养为教育提供了方向。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您看重哪些因素?  谢建伟:教育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哪些核心素养是必需的呢?我个人比较看重坚守诚信、尊重生命、阅读能力三个方面。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的根本,人一定要有诚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教师[20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必须道德高尚,有仁爱之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无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行为,是新时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
差异教育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当代教育理念。它主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它突出强调三点:“为了差异发展”“从个体差异出发”“开展有差异的教育活动”。这既是学校教育对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由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的必然追求。  差异教育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因材施教,西
职业生涯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可以说,学生阶段是为职业生涯作准备,幸福的晚年生活也需要职业生涯的积累来支撑,因此从人生的各阶段来看,职业生涯都是完整人生的重要组成 。生涯教育是提升学生上进心的教育, 也是引导学生有梦、追梦、圆梦的教育,因此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学段,还是普教、职教等各領域,都需要科学有效的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发展、达成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