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电影梦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_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藏族朋友——才让
  2010年8月在北外学习德语时,我有幸认识来自青海的藏族青年,才让。断续而深入的交流,得以建立彼此信任,我们成了知交。常常,我画饼充饥般描述着我的电影梦,他语重心长地讲诉他祖辈上广庞大家族的往事。
  通过生活中长期的接触与交流,我渐渐了解个特殊族群的某些层面,并对他们的信仰、信念,他们对生活、宗教与神圣事物的态度、禀赋、内心深处的力量,产生了巨大好奇。
  2012年春节期间,才让邀请我到草原去。抵达当晚是才让奶奶80周岁的祝寿会。这是一个曾经有庞大支系家族几十人参与的盛大聚会。屋里充满祝福和爱的温暖气息,室外是高寒料峭星河漫天。星空下,我们唱着歌,穿越河谷草原。
  第二天,晨曦里的河谷呈现着同有的副迷人姿色。但我发现草原上,到处是铁丝网。问才让,才知道如今的草原已不需耍放牧,因为草原已经被用铁丝网圈起来,每家分割开。才让说,“你看,草原上,每家牧民之间隔着一大片圈好的草原,走路最少要半个多小时。草原上的年轻人再也不能聚在起放牧、学习和玩耍了。什么都被隔断了。”这段话触动了我。于是就有了《心灵草原》故事的灵感。
  真实的草原
  离西宁二百二十公里的河卡草原,河谷海拔在3000米以上,水草丰茂,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藏族牧区之。一直到2008年,这里通上了公路,通上了电,电气化来晚了一个世纪。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获取藏族地区信息的管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去到藏区“朝圣”旅行,除少数对藏区有较深入了解而前往,极少数皈依藏传佛教者外,大多数人不过是看热闹般“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去哪儿不知道”行色匆匆的路人。很多游客,对藏族人的理解与认知,停留在“野蛮、可怕、恐怖、脏、丑恶”等等形容词的粗暴认知层面上。
  这些不真实的印象却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这个“真实”限于旅游观光区的极个别现象(2011年我在丽江时也碰到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当局的大力宣传与教育,已经深入到成为旅游观光景点的少数民族地区。然而,藏族人真实的生活,人格和内心,却是匆匆游客无法触及和感受到的。
  对于中原地区大多数民众,所了解到的是,西藏农奴欢迎解放军进入西藏。每年还会有藏族同胞在CCTV春晚上,为全国人民带来精彩的藏族演出。另外,就是全世界都好奇的西藏充满神秘而神圣的事。然而,真真实实的生活中,有血有肉的藏族人,是什么样?
  才让的父亲,在我所见到他的时间里,除与我们交谈、说话、吃饭喝奶茶的时间外,他都在念经,是犹如呼吸一样的平常举动。当我问才让,念的是什么?才让说,他在为每一个人祈祷,为世界祈祷。
  在《心灵草原》拍摄的不到两个星期的时、司里,与才让的家人起吃住起生活,学习简单的藏语,试图彼此了解与理解。另外,我与才让的兄长睡一炕,还有他的十来岁的儿子,是他的第三个孩子。每一天,我与他们同床共眠,都是零距离接触,零距离也源于他们把我当做家人,源于信任。
  一起生活中,我发现,这一家人热忱、善良、恪守大自然尊严,发自血液里的虔诚信仰,让他们有尊严,内心充满力量。他们也并没有因为历经近几十年的屈辱,而心有怨恨。他们的内心,像草原样,辽阔、奔放,纯净、大美。这成了这部简单的片子所建构的故事试图去阐释和传达的主旨。
  草原电影梦
  如同想去一个地方,只是有了方向,我们就上路了。我和才让用两天时间,完成了故事结构,完成剧本初稿,以及大致的堪景和演员选择。第三天我们在零下十几度的阳光灿烂中散落积雪黄灿灿的草原上开机。第一个镜头,是男主角站在铁网后面,看着铁丝网圈好的草场上散落的牦牛群。才让的哥哥第一次面对摄像机,有些羞涩,却很快地入了戏,也许是因为片子所要表达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内心,而那也正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人物。
  我们每天分上午下午两个时段拍摄,如果去比较远的地方,就骑三辆摩托,载着整个剧组,在草原上迎风奔跑。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同时充电、导出素材(因为只有只电池,一张8G的存储卡,为了增加拍摄工作时间,只好将画质稍微调低点,后期剪辑时有色羊的画面就变成怪物),在喝酥油奶茶,吃手抓羊肉、糌粑的同时,给家人回放刚刚拍完的素材,大家发现显示屏上的人和现实中细微差异,总是欢乐、友善,偶有惊奇的笑开。
  饭后就是我和才让碰撞想法的时候一一接下来怎么拍,新的点子和想法如何补充。才让则尽量满足我的需要,以及对所设计戏份的“真实性”(是否符合藏族人的习性、文化与思维习惯)把控。不断的磨合,边拍边改剧本,小断增加戏码和故事,故事渐渐地变得丰满起来。像个冒险的造梦历程,像走在云朵上。
  说说我们这个大剧组,我和才计身兼编剧、导演、场记、演员助理、录音、司机、翻译、剪辐等,摄影由我负责。演员则是才让找来的一大家子—他大哥、三个姐夫、堂姐夫、侄子侄女、外侄子侄女,共计十六名演员,才让的父母亲、嫂嫂、姐姐们都是后勤组,还有上百头牦牛和羊群作为临时群众演员。辽阔的草原牧场和河谷四周神山,是我们的露天摄影棚。赛宗寺、叶龙寺则是我们的外景地。
  我们的演员在镜头前面的自然自在,是我没料到的,因此拍摄中很多次都是一条过。除了个爱调戏摄影师的孩子和开始时有些羞涩的才让大哥外,其他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现,让我喜出望外,弥补了很多技术上的不足。
  没有灯光,只能靠天吃饭。拍夜戏完全就是瞎子摸象,光圈和快门都用到极致,增益开到12db,依然只能拍到最亮的两颗星星,灿烂的星河和星空下唱歌人,只有通过歌声呈现。一台松下153和一个笨重的三脚架,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移动硬盘就是全部“专业”设备。
  至于拍摄中机器经常发出“咯咯咯”的声响,像是人在寒冬里牙齿打战,苦恼却完全可以理解。在接近零下二十度的酷寒下,阳光里的风,都能吹痛裸露的肌肤,机器依然能工作,我觉得已经庆幸。   就这样,我戴着两幅手套,~手扛着笨重的三脚架,一手抱着冻得可怜的松下153,跟着牦牛,跟着羊群,跟着热情真诚、充满好奇又天真的小演员们,在草原上奔跑。在合适的场景停下,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戏,更多是肢体、面部表情和情绪的沟通,然后拍下一个段落,继续前进。
  两个周很短,快乐的时光永远在加速奔跑。两星期后,我带着所拍摄的100多G的素材回到北京。
  后期永动机
  后期剪辑是一件苦恼的事。
  当时,我依然住在北京西三环边上的魏公村。剪辑需要到草房(五点五环)我一个朋友那儿(第五元素工作室),现存六号线最东端,那时地铁还没有开通。第~次过去,我顶着烈日骑自行车三十公里抵达草房,仿佛是另一个地方,而不是北京。一个狭小如鸟笼的复式楼里,开始漫长而揪心的后期剪辑工作。一遍又遍的观看、选择素材,剧情重新梳理,初剪、推倒再剪、细剪、精剪、调色……和才让一起做藏语字幕,仅仅字幕(藏汉)我们连续工作超过五十个小时!!!后期好像一台永远不会结束的永动机。
  中间的几次重大调整不计在内,总的剪辑了五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根据拍摄时候的大纲及剧本剪辑,长度超过80分钟,当时洋洋自得。请了个朋友来鏖战两夜的第二个版本70分钟,我才发现第一版过于冗长,故事线太分散,太自爱,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都觉得太美而舍不得剪。到才让从青海回到北京加入的第三个版本,更狠,再次剪掉十几分钟,已经只剩下五十多分钟。看起来好多了,但是有些不流畅,我和才让边做藏语字幕,边琢磨节奏,于是有了第四版,也是最接近最终确定的版本。第四个版本搁了好久,在我翻来覆去的看了十几遍后,再次进行修剪调整,最终版本61分钟。
  因本人非专业摄影师出身,所拍剧本也只是大纲,因此连戏和镜头语言的流畅度都成为最大的难题,整体的节奏也因此受到影响,给后期剪辑造成了溃逃式的阻碍。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从新体会和认知电影是一门剪辑的艺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技术白痴的启发就是,前期工作,如剧本、台本尽可能细化到每一个镜头;无论多好的演员,每一条戏都起码多拍三五条,增加可选择性;不能忽略任何一个角色的戏,拍夜晚的戏,一定要布置好灯光;剧本如同谈恋爱(甜蜜而浪漫,却不切实际),拍摄是结婚(短暂而亢奋,也最过瘾),剪辑才是生孩子(痛苦又幸福,终于开花结果)。可以拍电影的人是幸福的
  电影是生命的延伸。尊重电影,尊重为电影出力的每个人。
  电影是梦。完成一部电影,就是完成个梦,用可以雕塑的时光,时光中的人和情感,做一个可以保存起来,可以回放的梦。 责编/王晶
  昆汀·塔伦蒂诺用《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的片名“pulp”提示了影片中通俗文化的拼接,并依靠非线性叙事、暴力风格化和黑色主题,为其打下鲜明的个人标签。因为过去对《低俗小说》的评论大多围绕影片圆形结构的设置、暴力的风格化处理和黑色的主题,在此将避免重复这些探讨,而将尝试分析更加技术性的方面——镜头,以及与其相关的摄影和场面调度。以下将选取较典型的镜头,按照影片顺序分别进行解读,或许能够从细节上去探究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正因为镜头呈现的各种画面细节,才构成了电影本身的完整含义。
其他文献
根据客户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几个方案:  1.以穿越古今500年的模式,对比再现明朝时期双屿港的繁华,以及现在六横岛的工业条件。  2.以各行各业六横人亲吻大地的形式,表现六横人对家乡土地的热爱。  3.一对恋人跨越时空恋爱,带出六横的文化和历史,以及资源和区位优势。  4.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遭遇了各种不顺心的事情,被一位智者点化后,来到了六横岛,领略岛上的各种资源优势。  “这几个创意方案均有各自有
期刊
硬盘作为电脑的重要配件,历经多代的技术变革,其容量、可靠性、存储效率提升明显,但在整个电脑发展中,还处于短板位置,其性能受制于转速、接口速度、磁头读取速度等因素影响,而硬盘作为视频剪辑系统中是最为精密的设备之一,其重要性排第一都不为过。如何确保素材的安全、编辑时的流畅性对存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选择硬盘有一些心得跟读者交流。  硬盘的选择往往跟使用的途径、环境相关联,对于专业剪辑机房来讲,首先考
期刊
转眼间,2014 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可在《数码影像时代》编辑部里,大家却从未冷却。坐在电脑前敲出“iDOCS”几个字母的时候,更在倾刻间感到整个身心都再次沸腾。感谢iDOCS创办人郑琼老师的心血付出,感谢任长箴导演的细致录音,感谢所有志愿者们的忘我奉献。  作为影像创作专业媒体的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更多热爱影像、热爱纪录片的朋友们分享今届iDOCS所有的内涵,包括每一位
期刊
对纪录片的某种热爱激励我创立了iDOCS,这是一项在中国还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挑战。2009、2010和2011年的三届成功举办使iDOCS的想法得以梦想成真,而2014年她再次启航。立足于当下,我愿借此时机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  起初,iDOCS的创立应是一件偶发事件,或者说是机遇使然。当时我正在为手头做的一部纪录片满世界寻求资助,忽然看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IDFA)为纪录片制作和推广发放专
期刊
计算机和人脑相比具有超强的计算速度和记忆能力,人们称计算机为电脑,电脑灯,顾名思义,就是内部含有计算机芯片的灯具。电脑灯集多种动态灯光照明效果于一体,因而也称之为电脑效果灯,其中,电脑图案灯最具有代表性,它几乎涵盖了电脑灯的所有功能,其它电脑灯,只是电脑图案灯的某一部分功能或者是为了某一特殊功能而设计的,只要了解了电脑图案灯的常用功能和使用,就能基本掌握整个电脑灯了。本文将对电脑灯的常用功能,并从
期刊
在《东方云裳》中,云锦织造大师郭俊认为云锦不是日用品,而是一种精神享受;云锦的织造需要织造者手眼心合一,用心体会,用手表现。而同样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则说:“每一件美丽的礼服后面都是我们的汗水和泪水。”  对于纪录片的态度,本片的导演李玉恰好与二位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纪录片的创作和云锦及时尚都是由从业者的热情所支撑的,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在一针一线和每一个镜头里寻求卓越和
期刊
八月初的—次机会,我采访到了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导演邢川,刚从海南拍摄完纪录片回来的他皮肤被晒得黝黑,那个下午,笔者静静听这样一位已是而立之年的“少年人”,口述一段关于少年和追梦的故事。  邢川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新视听组编导、摄影。热爱影像,并致力于让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影像表达的团体中来。  主要参与作品:  大型历史纪录片:《北京》  大型文献纪录片:《人民大会堂》  系列微纪录片:《
期刊
纪录片拍摄关系:“当你对他们敞开,他们也会对你敞开并对你信任。”  《爱不止息》的拍摄制作达三年时间,拍摄到的素材仅50个小时。因为对于导演艾格尼丝来说,整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仅仅在于影片的拍摄制作,而是与主角亲近起来,建立非常强劲的连结,让他们在镜头面前呈现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很多时间艾格尼丝并不是在举着机器拍摄,而是倾听和对话。也因此,最终我们在影片中才得以看到老人们如此自然地过生活,
期刊
这部影片的最初版本叫《铁娘子和她的照相馆》,那是还在读大三的塔玛尔初识照相馆主人米里亚姆时拍摄的20分钟的短片。其后,随着塔玛尔与米里亚姆关系的日益亲厚,这个让无数人产生共鸣的纪录片才呈现在观众面前。  “是这个故事选择了我”  最初的作品完成后,塔玛尔又去照相馆看望米里亚姆,当她看到米里亚姆与她的孙子本相处时有趣的状态,她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拍摄应该还没有开始。在取得二人同意后,她继续拍摄了四年才把
期刊
早在2011年,全球第一部使用手机拍摄的电影《橄榄》就已经在北美上映,导演胡曼·哈利利使用一台诺基亚N8手机配合庞大的转换附件在手机前端转接了35mm电影镜头完成全片拍摄。必须要承认的是,这项壮举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手机视频再也不是的大众消遣工具和商家卖弄的噱头,追逐高像素、高分辨率的手机厂商也似乎看到了手机视频的广阔前景。从这以后,用手机拍摄视频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手机视频电影节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