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swzzxp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地方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课时量减少、文学史与作品选的配置、分朝代讲述的传统授课模式等。面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新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方高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I20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a)-0089-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ZHANG Chen1  CAI Miao2  YU Haibo1
  (1.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Province, 061000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me new problems have emerg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ncient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reduction of class hours, the alloca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work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elling by dynasties and so on. Facing these problems,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form in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怀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通识教育的需要和课程内容的独特魅力,近年来许多非汉语言专业也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之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地方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如何顺应课程特点发挥自身学科点优势、如何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层面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培养目标变化、课时压缩、社会需求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地方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授课仍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辅助学生复习考试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往往造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陈旧等不良后果。另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中也属于较有难度的课程,加之古代文学学科本身以其固有的历史环境为背景,这就使其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感,故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古代文化课程教学中仍面临着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戴建业认为高校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存在以文学史为中心,忽视作品的讲解;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等问题[1]。李新宇提出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分段讲授文学史、压缩教学时间、割裂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联系等问题[2]。葛恒刚认为高校古代文学課堂中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考核方式也是与讲授式教学模式相关联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中学语文课程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衔接等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反思。这些研究大体上揭示了新时期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1)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分朝代、分阶段的教学安排会虽然有其合理性且为多数高校所采用,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在于,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线索清晰明确地反映出来,这样便于学生分阶段掌握经典作家作品,同时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但是这种安排也有其缺陷:一是分阶段讲授时,往往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不同文学阶段的讲授。然而由于每位老师对文学史的理解与感悟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这就使教师授课之间的补充说明十分重要。同时每位教师都只讲自己负责的那一段文学史,那么对整个文学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就缺乏归纳和分析,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二是各阶段的负责教师往往更注重该阶段的作家作品,强调该阶段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们全面、客观地把握作家作品。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阶段,其分期界限与分段标准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国内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文学史、轻作品选的现象。有些高校将文学史与作品选分开讲授,而大多数高校则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不学作品选就无法准确地感受具体作家作品的魅力、无法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学史。但很多高校认为作品选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而文学史的教学才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高阶研修内容,这是不符合古代文学教学规律的。目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普遍面临课时减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使其符合古代文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优化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3)是保障教学质量和课时减少的现实情况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古代文学史相比其他中文类课程而言,具有其显著特点,即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大,从先秦神话开始到清代末期结束,历时三千余年的文学史都包容在此一门课程之内;同时,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每个朝代著名的作家作品之外还涉及哲学、美学、文化、文献、历史等知识,知识覆盖面广、体系恢弘庞大。目前,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各高校普遍存在压缩理论课程课时的情况。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课时也被不断缩减,从最初的500课时左右普遍减少到200~300课时之间。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程固然重要,但就中国古代文学这一时间跨度大、内容系统庞杂的学科而言,如何在本就不足的课时又减少的情况下,完整全面地对学生传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就成了古代文学学科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4)部分地方高校为了响应“地方性、应用型”的号召,为了更贴近“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目标,提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接轨,即中小学语文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这就导致原本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史记》导读”“《论语》导读”“《周易》与传统文化”等十分具有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选修课被砍掉。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接轨”方式很值得我们深思。从来“求其上者居其中,求其中者居其下”,为人师者必须站在比教学内容更高的学术层次、具有更高的学术视野和更宽广的知识范围,这样才能将教学内容传授好。所谓“举重若轻”“治大国若烹小鲜”,达到这样境界前提是先要知其“重”、知其“大”,我们现在反而从其“轻”而就其“小”,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改革方案。
  2  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解决策略
  针对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审慎思考,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便深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优化课堂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有便于知识的系统讲授、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等优势。但在这种传统的“一言堂”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很好地发挥年轻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程君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指出这种模式应由课程教学规划、执行课堂教学、学生成绩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四大模块构成[4]。这种改革后的问题式、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切实解决师生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互动不强等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其次,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应制订包括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每个学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并制订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予以落实。例如:王小艳提出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古代文学教学,将文学作品与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等当地文化充分融合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5]。郭中华认为经典作品的背诵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意义[6]。刘威韵提出应将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与历史形结合,在历史中讲文学[7]。
  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大多数采用的教学思路是以讲授文学史为主,开设选修课为辅,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作品选全面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另外,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因此,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建设也需要进行改革,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补充,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又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多元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完成对课程设置的改革。
  最后,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连接,使学习古代文学不再是扒“故纸堆”,而是形象且直观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吴静提出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丰富古代文学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8]。杨智提出用“直播课堂”的方法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创新,并指明其具有还原课堂沉浸感、提升学习自由度和课程完成度的优势[9]。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注意师生的互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
  3  结语
  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各高校各学科都在相应政策的号召,努力做好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及时跟上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流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传统学科和专业课必修科目,其改革方案应得到重视。要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基础,深化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制订符合自己的发展方案,充分论证,推动实践,科学审慎地逐步推进中国古代文學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4-91.
  [2] 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3-85.
  [3] 葛恒刚.翻转课堂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47-154.
  [4] 程君.浅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20(30):144-146.
  [5] 王小艳.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陕北地区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144-146.
  [6] 郭中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强化经典背诵的必要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70-72.
  [7] 刘威韵.论如何创新优化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上),2020(5):80-83.
  [8] 吴静.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17(S1):80-81.
  [9] 杨智.直播课堂:“互联网+”背景下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89-90.
其他文献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语言学十讲”,该丛书以每册十个讲座的形式,系统阐释语言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每一讲都附有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丛书举例丰富、深入浅出,既涵盖了语言学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框架,又探讨了当下的热点问题,可作为语言学初学者的学术参考书,也可作为教材使用。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展开劳动,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同时扩展学生的社会见闻,使其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目标,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提供更多机会。为此,该文展开了关于高职院校有效针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思考 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针对稻作聚落研究的学科分野,本文从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要素切入,以元江流域、大瓦遮河子流域、少数民族聚落3个不同尺度的"嵌套"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贯穿多尺度的多学科方法,旨在阐明多尺度空间的典型特征及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流域层面具有"山水-水水平行"的空间特征与"均衡分布"效应,子流域层面以垂直分异的空间特征形成"分层异构"效应,聚落层面表现为各民居聚落差异化的"异质格局"效应。研
文艺丹青之事虽高于功用世俗,但也依托于时代的土壤而生。我们说历史的风景臂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和变化往往如同地质岩层的日积月累。而单看表层绝无法推测出脚下土壤的真正年代。故当下的艺术创作若要扎根,需找寻我们文化的锥点,此锥需下沉深挖。
摘 要: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日常生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广播电视在百姓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时间,目前我国的电视台在发射的范围和信号的质量上已经满足当代人对信息的需要。最近几年,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迅速,为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视节目的正常运行和播放,为百姓提供更加舒适的视觉体验,要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维护和检修。因此,维护广播电视发射台设备的维护是一件很
《金匮要略》所载当归贝母苦参丸原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国医大师段亚亭教授,精研经方及本草药性理论,结合多年临床,认为本方具有清热散结、燥湿解毒、养血化瘀、润燥解郁之功。秉承“有是证则用是药”观点及异病同治理念,能扩展本方的运用,他将本方运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炎症性疾病、湿疹、慢性咳嗽等病机属于湿热内蕴、血虚热郁、血瘀内结者,疗效显著。就段亚亭教授运用当归贝母苦参丸的经验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在一个渐趋否定形而上学或消解支点的现代世界,赵汀阳先生的《第一哲学的支点》(以下简称《支点》)试图重审一个古老的问题:第一哲学的统一支点是什么?这一探索是在回应休谟的经典质疑:"当然(to be)推不出应当(ought to be)."(1)赵汀阳试图走出以"事实"或"事物"作为论域的传统形而上学.他要完成"事物存在论"向"事情存在论"的换位,以及"存在"向"有为(to do)"或"应当"的逻辑转换.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领域全面渗透的发展形势,部分学者提出"网络空间邻近性将取代地理空间邻近性"的论断,而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坚持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是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同时提出线下实体产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地理要素对线上虚拟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试图阐释体育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学研究基础和关注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地理聚集效应无法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
把党建嵌入国企发展的每个环节,引领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苏有线)作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发展”,推进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互进。  江苏有线自2008年7月成立,至今已成长为拥有两万名员工、7400名党员、2600万覆盖用户、国内规模最大的广电网络运营商。截至2021年5月,江苏有线党委管理各
让校外教育培训走上正轨,有效地补充学校教育,有力地支撑家庭教育。  教育培训机构经历了“政策严管、资本收手、市场收缩、广告收兵”的境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建华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值得期待。他期望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减轻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学生负担,同时解放家长、解放家庭。  蒋建华表示,监管是监管校外教育的乱象,不是彻底叫停校外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