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1966年Friedenstein和Petrakova[1]率先从骨髓的骨形成祖细胞中筛选出来,被认为是一种非造血细胞亚群,并称之为MSC或问充质祖细胞。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近5年来资料完整,术前存在HBV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83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单纯使用拉米呋啶(LAM)组(单纯组)106例与联合使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LAM组(联合组)77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14.6个月,单纯组106例
患者男,2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腿不适3个月,无肿瘤、结核及外伤史,既往有阑尾炎手术史.体格检查:腰部活动正常,无压痛、叩击痛,右小腿外侧足背皮肤感觉减退,右拇深肌力减弱,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L4~5椎管内右侧份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大小1.1 cm×1.0 cm,cT值35~39 HU,硬脊膜囊受压,右侧侧隐窝湮没(图1).
期刊
目的 探讨移植肾内微淋巴管生成的病理特点及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67例肾移植患者的104份存档移植肾组织标本,用肾小球足细胞黏蛋白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微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形态学及分布特点,计算淋巴管密度(LVD),并根据不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形态学观察示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中微淋巴管数量较少,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内微淋巴管管腔大小不等,多分布在末梢小动脉周围,慢性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65例ALS患者进行了随访和评估,并且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比较检验方法、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对其中33例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3例ALS死亡患者从起病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时间(35±19)个月,对生存时间有影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起病部位、疾病严重程度、从起病到诊断的间隔时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否具有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大鼠肾脏向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PTC)血管内皮细胞(EC)的分化潜能.观察MSC对CAAN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大鼠骨髓中提纯单核细胞,体外扩增、鉴定为MSC.将3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非移植组;②MSC移植组;③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非移植组和MSC移植组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否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氯胺酮所致损伤.方法 原代培养神经元,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氯胺酮、EPO后培养24 h.噻唑蓝(MTT)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神经元,荧光法测定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结果 1、10、30 μmol/L氯胺酮处理组神
目的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其信号传导通路下游的磷酸化Akt(p-Akt)蛋白质表达的意义.方法 制作189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的组织微阵列,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的EGFR和p-Akt蛋白质的表达,分析该两种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5%(103/189),单因素分析提示其表达程度与性别
目的 研究TLR9激动剂--含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抗肿瘤免疫的影响.方法 分离36例NSCLC患者PBMC和肺癌细胞,RT-PCR检测TLR9 mRNA表达.PBMC分别经空白培养、不含非甲基化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non-CpG ODN)和CpG ODN共培养72 h.3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是治疗急性肺损伤(ALI)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关键要素,但是其最佳水平仍属未知.为了就两种PEEP设定方案(一种旨在增加肺泡征募并限制肺过度充气,另一种旨在最大限度减小肺泡表面张力)对ALI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比较,来自法国的Alain Mercat及其同事于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法国37所重症监护室767例ALI成人患者[平均(SD)年龄,59
期刊
呼吸系统是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或perfluorochemicals)生物医学应用的主要靶器官.1966年Clark和Gollan[1]偶然发现,将小鼠投入充氧的全氟溴烷(perflubron,全氟化碳的一种)中,小鼠仍可维持正常的自主呼吸和生存.由此而兴起将全氟化碳用作液态呼吸介质的研究.近40年来,全氟化碳吸引着生物学家和临床医生不断进行体内及体外关于应用该类化合物治疗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