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关系”处理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关系”处理,着重从三方面进行探析:(1)“主体”与“主导”;(2)“集中”与“发散”;(3)“放大”与“缩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关系”处理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我们应正确处理好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各种“关系”。
  
  一、“主体”与“主导”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课堂提问是实现新课标有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然而,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1)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2)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只能不懂装懂。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
  案例:教学“列方程解文字题”这一内容时,出示方程:①8x-3x=105;②3x-4×6=48;③2x+13=33,在学生独立解方程的基础上,一位老师提出两个简洁而富有创造性的问题:①你写“解”了吗?②你做对了吗?
  评析:对于问题①,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这样的设问是典型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剩下照着做的权利。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地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对于问题②,多数教师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这样的设问同样限定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自由”。而“你做对了吗?”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的对与不对呢?于是,他们就自由的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自然而然展开,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凸显。
  此外,突出学生的“主体”,还表现为让学生参与提问。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思维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
  
  二、“集中”与“发散”
  
  对于“集中”一词,笔者的理解: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造成学生不能作答。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如教学“四边形分类”时,出示图形后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由于教者的这一提问不够明确,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答正方形的特点,有的答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应改问:“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1/4+1/3”后提问:1/4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有的答:“分子都是1”。同样,这一提问不够明确,学生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应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直接相加?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单位相同吗?”以此设问则有利于学生“集中”思维,进行“直接回答”。
  对于“发散”一词,笔者的理解:提问要具有多向性,要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如对于“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这一条件,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1)乙数与甲数的比为几比几?(2)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3)乙数是甲数的几倍?(4)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6)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7)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8)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9)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
  再如,教学“26 33=?”的计算方法时,可设计一个发散式提问:“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26 33等于多少吗?”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多种解法:(1)先算6 3=9,20 30=50,再算50 9=59;(2)先算26 3=29,再算29 30=59;(3)33 20=53,再算53 6=59;(4)先算33 6=39,再算39 20=59等。以此设计,让学生辨证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积极尝试探求多种解题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比较、创新的能力。
  
  三、“放大”与“缩小”
  
  所谓“放大”即放大有效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智慧碰撞的火花,教师有意识地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放大,以引起深入讨论,有利于解决鲜活的问题。
  所谓“缩小”就是指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不是容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在于对错误的性质和程度进行甄别,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
  具体做法:
  一要及时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对于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教师要明察秋毫,把握机遇。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教师设问:“遇到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怎么办?”学生在讨论思考之后,会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中受到启发: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此时,教者针对部分的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模糊点:“为什么不是把分母、分子分别相加减呢?这样不是更简单吗?”进行追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要先通分?为什么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由此引发讨论,帮助学生深刻建立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
  二要舍得放弃。对于那些不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不适合于当堂解决的问题,可以“暂缓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解决主要问题;对于部分学生完全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找出其错误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及错误之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重视数学课堂提问中“关系”的处理,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唯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其他文献
本文关于现代建筑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对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环境,风貌的继承与发展的探讨。
当前的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本文就是要通过运用“椰壳效应”的原理,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需求,借以实现让他们喜欢写作文进而提升他们写作
本文通过对面向对象设计和结构化设计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设计各自的适用范围,指出了在面向对象设计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主流程序
审查起诉环节的补充侦查可以分为退回补充侦查、退回补充调查和自行补充侦查三种方式。审查起诉环节的补充侦查具有实体纠错和程序纠错的二元功能。从对H市C区人民检察院审查
<正>美术课是一门以视觉形象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学科,也有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落实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在中学美术学中,教师很少
会议
用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丙烯酸羟丙酯合成了大单体,并进一步自聚为透明材料,用DSC研究了大单体的固化过程和固化动力学,测定了透明材料的动态机械性能DMA、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透光率、折
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属课程思政的狭义涵义,是指开发并利用专业课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摘要]:计算是一切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数学规律的揭示、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  [关键词]:计算教学 小学生 计算能力    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的结果,大搞题海战术,而忽略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计算教学呈现喜人现象:注重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结合,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
在现行“m”法假设基础上,给出了成层地其中倾斜荷载作用下柔性的内力及位移分析解,并以铝管在砂管内进行了不同倾角的倾斜荷载作用下室内模型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理论与实测值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