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时代历史的研究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delp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开的星球》是一部研究性的长诗——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时代历史研究。贝内代托·克罗齐在《诗,真理作品;文学,文明作品》里说:“在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要把诗和文学作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在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加以培育”。以此,在阅读《裂开的星球》时,就不难理解诗人“试图来回答当下世界所面临境遇的种种疑问”是以参与在将要进入历史的时代里,以诗学培育哲学精神——在这一文明的概念下,诗人“对思想的论证”,犹如军官在战斗正酣时发出吼叫,正如帕里尼所说的,这吼叫“使长得十分结实的耳朵也被震破”(贝内代托·克罗齐)。
  之所以这么说,是这部“献给全人类和所有的生命”的诗,从引入一个彝民族秘史《查姆》的意象组——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与创世神话相关的古老隐喻——黄金的老虎——“这个星球的四个方位有四只老虎在不停的走动,而正是因为它们不断迈动的脚步,才让这个星球永远没有停止转动。”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呈现人性的本真,从而对原罪的追认——“以肉眼看不见的方式”——心灵的罪与罚。
  接着,诗人以呼唤的方略:“哦!古老的冤家。是谁闯入了你的家园,用冒犯来比喻/似乎能减轻一点罪孽,但的确是人类惊醒了你数万年的睡眠。”引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例,以生存自然法则、文化相撞、科技灾难(核战争)、史学战例、哲学智慧(阿多诺、卡德纳尔、本雅明、茨威格)、权利和自由的阐释,以及人类确认的各民族母亲河——“哦!幼发拉底河、恒河、密西西比河和黄河,/还有那些我没有一一报出名字的河流”暗指了人类血亲的统一性。这时候,他以具实的象征——“打倒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在这个世纪的进攻。/陶里亚蒂、帕索尼里和葛兰西在墓地挥舞红旗。”开始了表达对世界灾难的忧患和对世界罪行的叩问,借请出彝民族智者毕阿什拉则在召回人类古朴的温暖的灵魂,而适时地唱起共产主义的颂歌——“我精神上真正的兄弟,世界的塞萨尔·巴列霍,/你不是为一个人写诗,而是为一个种族在歌唱。”并在其后的几节诗里,陶里亚蒂、帕索尼里、葛兰西、塞萨尔·巴列霍四位共产主义先驱和人类学家胡安·鲁尔福以精神象征的出场,以此,可以说,吉狄马加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诗人,他用汉民族语言(不时闪现彝民族典籍的光彩)表达对这个有缺点时代的一个民族诗人的思想观点——“裂开的星球”——“不要建在好的旧时代,要建立在坏的新时代”(瓦尔特·本雅明《反思》)。
  在这里——“裂开的星球”的代词,诗人采用陈叙的方式,经过33次“在这里……”的意象转场,归拢了人类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种族等诸多问题的巨大冲撞,有的是撕裂性的,从而揭示出进步与阻隔——心灵与制度的阻隔。正是在这样的时间当口——2020,岁在庚子。这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年份用新冠肺炎这样另类的方式狠狠地抽打了我们这些“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且还有继续抽打下去的趋势。而我们,全球几十亿人,竟然也只能摊开双手表示无能为力,这对牛逼哄哄的“现代人”来说不啻为黑色幽默。
  那么,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是的,医学界、生化界至今尚无良方。人类在进化,疾病也在进化,感觉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死胡同。即便如此,显然人类也不打算放弃。
  人类面对疫情大流行,就显得格外苍白、平庸、无聊了。诗人何为?命题太大,让人难免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总要有人默默前行,总要有诗人发出属于自己的“天问”。在这个时候诗人吉狄马加写下了《裂开的星球》。
  诗人的“天问”是忧患,还有“这是救赎自己的时候了,不能再有差错,因为失误将意味着最后的毁灭。”的惊醒和号召——“如果要发出一份战争宣战书,哦!正在战斗的人们/我们将签写上这个共同的名字——全人类!”这时候,吉狄马加以繁密的当代灾难史实意象,铺排的长句,浓墨重彩,强烈而深刻地表现主题和诗人的思想——要求人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善待自己——他以39个“这是……的时候”提出了诗学方案。也正是这些具体的实例意象,对作品思想的整体性、意义感、尊严感负有责任。
  “当满足于一时成功的作家们大多沉溺于雕虫小技时;当天才躲避劳动,而鄙视庄严的古代文学典范作品成为一时风尚时,当诗歌不再是一种虔敬的工作,只不过是一件轻薄的事情时,——我们却怀着深深的敬谢之忱关注着一位把一生的最好年华骄傲地献给特殊的劳动、无私的灵感和建立丰功伟绩的诗人。”普希金高度赞扬俄国作家格涅吉奇翻译荷马的这句话,深得我心,把它用在我读《裂开的星球》时的感受也是贴切的。
  诗人身在其中,他不躲入臆造的天堂,他不想逃避,也无意逃避。他用稍显粗糙但不失炙热的语言,把我们再次拉入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之中,他用雄壮的嗓音告诉人们,他在任何时候都未失去对生活、人类及其未来的信心。他在病毒面前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乐观主义,一种对人类的最终胜利、它的文明和成就的确信。我认为,这就是另一種意义上的“疫苗”——在时间的进化历史中,诗人分拣出了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断代的事件和代表人物——哲学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开阔的视野容纳历史(神话)与现实、生命与灾难、微观与宏观,将这些庞杂乃至相悖的事物组合成了一个大的诗歌空间。或者从根本上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宇宙的深度认知,对人类命运的自觉担负:
  哦,女神普嫫列依!请把你缝制头盖的针借给我
  还有你手中那团白色的羊毛线,因为我要缝合
  我们已经裂开的星球。
  进而,当阅读到“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这两句追问的诗句时,我记起了在《自然》中,爱默生认为文字的物质性把我们指向一个可以称为“精神的”方向。他提出了值得考虑的三个原则:文字是自然事实的符号。具体的自然事实是具体的精神事实的象征。自然是精神的象征。追忆这三个原则,是我看到了诗人在作品里对裂开的星球上存在而随时可能消失的历史(自然)事实的忧伤和人类的罪(或者说是疑似罪)的揭露,以15个“让……”诗句点燃愿望和思想的光辉,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血肉组织,显出诗人的愿景色彩瑰丽。
  吉狄马加这位马克思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关于善恶观念、生死之理、自由民权、创造和掠夺(破坏)等等与“这个世界将被改变”联系在一起。改变是要战斗的:“哦,老虎!波浪起伏的铠甲/流淌着数字的光。唯一的意志。”老虎、铠甲、光、意志,在这首开阔宏大的命运交响曲里,打通时间的壁垒,将历史神话与现实世界熔铸一炉。炉火正旺,它是诗人的情感和哲学的光芒。
其他文献
阅读小葱的新诗集《夜鸟穿上鞋子旅行》是非常愉悦的心灵旅行,真挚的光芒与处处漫溢的寂寥、轻愁,回荡在字里行间:诗人正是用外部的表情掩饰或消解内心的情绪,以活泼的语言破解这份寂寥,从而得到一份充满自然与野趣的清欢。  翻开这部诗集,一方面会注意到它特别的结构:每卷都以二到四组“八首”诗构成。在强化八首诗整体精神氛围的同时,每首诗又起了不同的标题,可以独立成篇。这样“八首”又“八首”,互相生发激荡,构造
期刊
新诗之所以称之为新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形式之新,这也是新诗得名的最直接来源。新诗本身就是诗体流变的结果,新诗的诗体产生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文体形式和文学语言的时代流变来看,新诗的到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面貌与上个时代的有所区别,新诗与晚清诗歌的形式有着本质区别。晚清诗坛的创作大多沿袭古人的诗体形式,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比,难以形成自己时
期刊
陆承,男,1984年生于甘肃榆中。诗文先后见诸《散文诗》《黄河文学》《甘肃日报》《星星》《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报刊,有作品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本,参加第七届及第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人民文学》第五届“新浪潮”诗会,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现居甘肃兰州。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政治文明对文艺事业的反哺和催动,作为文学工作手段之一的征文赛事显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从本质上而言,
期刊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诗刊》《诗歌报月刊》《星星》《中国诗歌》等处,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全国诗歌比赛一等奖、井冈山文学奖。 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诗意瑞金》。  “征文体”是诗人们对诗歌发展负极走向的一种指认,也是诗人们对社会流行文化的一种警觉。“征文体”之所以能引发社会热议,源于两个层面的触觉反馈:一个是征文活动,
期刊
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史上,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是一位特别且综合的存在。他是“新批评”理论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诗与小说均斩获普利策奖,他也一度被评论家褒奖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沃伦一生创作了十几本诗集,哈罗德·布鲁姆曾不吝赞美:“从1966年到1986年,沃伦写出了几乎是这二十年内美国创作的最好的诗歌。”同时,布鲁姆将沃伦的晚期创
期刊
杨紫晗,1998年出生,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新诗研究。出梅入夏  陆忆敏  在你的膝上旷日漂泊  迟睡的儿子弹拨着无词的歌  阳台上闲置了几颗灰尘  我闭上眼睛  抚摸怀里的孩子  这几天 正是这几天  有人密谋我们的儿子  夜深人静  谁知道某一张叶下  我储放了一颗果实  谁知道某一条裙衣里  我暗藏了几公顷食物  谁知道我走出这条街  走出乘
期刊
《裂开的星球》是吉狄马加的最新诗作,也是这个世界的诗人在疫情期间写给仍然在疫情中挣扎的世界的最新诗作。自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以来,虽然也有一波又一波的诗潮汹涌,但是在疫情后果不明、疫情走势不明、疫情性质不明的情况下,诗歌的肤浅、应景、瞬息性就不可避免。在疫情期间各种关于疫诗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人们渴望诗人拿出力作把经历中的此一世纪之变予以诗化,而且对已有的诗作并不能够完全满意。问题在于
期刊
在危机和灾难的年代——而且,恰当地讲,很少有年代完全免于危机和灾难——所有类型的艺术家们都在用不同的风格采取行动并做出反应。他们中有些人,审慎抑或随意地决定,不去应对眼下的现实和其中的问题,他们只是继续创造他们的宇宙,表达他们的梦想和感情;其他人试着含糊地、模棱两可地、间接地应对,而仍有一些人感觉到直接地、坦率地处理这些问题的冲动,毫无算计和迂回,力图发出明确的信息,从而在实际上进行着有意义的艺术
期刊
深夜走出车站  被一只流浪狗撵着吼  你心头一热  吠声竟是浓浓的乡音  离开多年后,变成了  狗眼里的外鄉人  你暗自苦笑,又庆幸  故意选择的抵达时间  此刻,那些睡梦中出现的亲人  一定还在睡梦中  只有这只脏兮兮的狗  嗅出了你的卑微与不安  ——原刊于《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2020年5月12日  推荐语  乡愁与卑微不安交织在一起,读后让人产生共鸣,平淡的笔墨所勾勒出的细节让我们每一个
期刊
《2018—2019:我的灵魂书》是李自国最新出版的一部诗集。写诗数十年来,李自国一向以高产和高质著称,曾经出版过《生命之盐》《行走的森林》等多部优秀诗集。在李自国的诗中,“盐”和“森林”,已经成为他区别于当代中国诗坛众多诗人的两个典型的文化符号。说到盐和森林,我们常常就会想到李自国;说到李自国,我们常常就会想到盐和森林。这种奇妙的组合和联想,已经成为诗人李自国的两个经典的“标配”,也可以说是颇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