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墙北墙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2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堵间隔的墙坍塌后,我对村庄的记忆就陌生起来。头顶上的云朵,地上奔跑的羊群,再也不愿意顺从我。就连从北往南而来的风,也绕过村庄,远远伸进孤悬的天空。夜晚的星星呢?变得越来越渺小,再也不愿意为孩子们引路。
  那是个太阳不会向中午移动的早晨。燕子在薄光照耀的蓝天下飞翔着,叽叽喳喳,飞得极快,几乎看不清它们的身影。
  我听见院子的开门声,爬起床,搓揉着睡意蒙眬的眼睛,看见一捆捆禾苗躲在南墙根下,可爱得就像刚刚出世的婴儿,转悠着眼珠,和村里的植物说着话。我发现,禾苗熟悉村子里的人事,知道我是谁。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个颠倒黑白的人,是家里唯一不会瞌睡的人。
  父亲喜欢在夜晚干活,赶着月亮,听着地下的虫鸣,仿佛看到了从田里长出的粮食。我是被黄牛的哞声喊醒的,搓揉着布满眼屎的睫毛,爬起床时,父亲正赶着黄牛进入院子,汗流浃背,脸上满是泥浆。牛站在地场嚼着草料,尾巴像秋千在空中来回扫荡,苍蝇像是在和它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牛是父亲的伙伴,父亲视牛为朋友。牛拉着长脖子,伸出舌头将草料卷入口中,用劲细细嚼着。父亲坐在一旁抽着旱烟,看着牛慢慢吃饱。村庄的烟囱里,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烟雾从不间断地时起时落,簇拥着,一团团高悬在半空中,或坠落到地上到处乱窜,不知朝何处躲藏。
  父亲抠落烟斗的烟屎,把烟斗放在搁架上,起身朝墙脚的禾苗走去。父亲把禾苗拧在竹篼里,挑着竹篼往犁好的田里走去。我就像个跟屁虫,跟在后面蹦跳着。狗紧跟在我的后面,像是去赶一场春风。
  牛见我们朝田间走,哞哞地叫起来,声音深远悠长,整个村子都听得见,村子里的牛也跟着叫起来,像是彼此说着农事,交流着村子里的春天。
  牛叫时,其他动物的耳朵痒痒的。但谁也没有牛的喉咙,喊不出一样的声音。
  “嗨,嗨。”这是我家南墙下的声音,是隔着墙壁穿过来的。他的声音像喇叭,具有无限的张力,叫起来的时候,声音会越来越大,在村子里传着,就连牛的叫声,也被压得极低。他的身子瘦小,窝着头,成天把半边脸贴在墙上。他贴着头的地方,像个月牙儿。
  他的名字叫三喜,是个患有脑瘫的哑巴。我从田间回来时,他趴在墙边不停地“嗨”着。我感觉他是在和我说话,我也学着用“嗨”回应他。
  他就这么不停地“嗨”着,一辈子没干过正经事的懒汉。被他叫醒后,我提着锤子出了远门。
  “你累不累?”我站在南墙的墙头上,伸手摸着他的头说。可是他根本听不见,眼睛不停地朝我打转,而且不停地用劲“嗨”着。我发现,他每“嗨”一声,脖子的血管就会膨胀。好像他的声音,是从血管里喷出来的。
  我不清楚他要干什么,那天他扯着我的手,不停地往墙上爬。我的脑门像是闪过一道光,铆足力气,伸手往上拉他时,母亲喊住了我。
  我家的土屋居住过十几代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向无辜的老屋,以一堵矮小的墙作为分界线,划分成两家。南边的是我家,北边的是祖武家。在此之前,老屋没有南北之分。我家把这堵墙稱为南墙,祖武家把它称为北墙。一堵墙,就这样把一栋房子隔开了。
  老屋被划分出去之前,曾祖父徐琢玉一直住在北边的厅房,他患有痨病,早晚咳得厉害。父亲在南边的厅房出生后,对曾祖父的咳声非常敏感,听见咳声就会哭个不停。曾祖父时不时趴在窗眼上看父亲,父亲也时不时竖起耳朵,听他的咳声。咳声停下来的时候,院里是安静的。奶奶说,曾祖父忍咳的时候,总会憋得面红耳赤。
  那时,家里倒是希望有堵墙,有堵密不透风的墙。隔着墙,曾祖父怎么咳,父亲都会听不见的。
  对曾祖父的去世,父亲没有任何印象。他走后,南北厅房的中间筑起了一道墙,北边的房屋,连同厅房一起划分出去了。我长大后,一直没有去过曾祖父住过的厅房。
  我家有养猫养狗养牛的习惯,猫狗都养得很壮实,相处得也很和睦。
  猫是懒猫。说它懒,是因为有阳光时它睡在阳光下,没阳光时它睡在火炉旁。猫头特别硬,沉睡时怎么敲都不会醒。懒猫的肉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人把吃猫肉当成一种乐事。奶奶是不允许家人杀生的。她常说万物爱生命,虫蚁畏生死,何况是猫呢?奶奶有着菩萨心肠,因为亲眼见过一只懒猫被活活打死的惨相,常咒骂那些吃猫肉的人没有好下场。
  但无论奶奶怎么咒骂,村子上空还是不时会弥漫着猫肉的味道。
  奶奶咒骂的时候,三喜却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他好像知道奶奶在骂谁,好像知道村子里谁干了坏事。
  慢慢地,我和三喜玩的时候,奶奶不再把我喊回来。母亲喊我的时候,奶奶也会说,都是孩子,在一起玩玩,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似乎理解了奶奶,为什么那么爱猫。奶奶总是把猫看得很紧,下地的时候,把它装在笼子里,放在地头上。仿佛一不留神,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年头一些人常年吃不上肉,想着法子给自己开荤。奶奶不得不这么做。
  我家和祖武家不和,两家人长期虎视眈眈,常因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隔墙对骂。奶奶因此害怕祖武家会对懒猫下手。
  祖上的恩怨我浑然不知,祖武唯一的儿子三喜,却和我秘密地有着往来。我们用“嗨”说话,相互“嗨”着时很快乐。
  我家的懒猫,可不懂这些。有一天夜深,它纵身跳上南墙,朝着曾祖父的厅房奔去。任由奶奶怎么唤,就是唤不回来,而且跑得不见了影子。
  奶奶像是丢了魂似的,每天摇晃着出门,夜半才肯回来。她知道,懒猫白天懒,晚上不懒,会到处捉老鼠。她幻想在夜间有可能与猫相遇。可是接连数月,再也没有见到猫。
  奶奶为此食欲不佳,人也开始消瘦。后来,我问过奶奶,为何如此爱猫。奶奶说,一份家业,需要猫啊狗啊这些家畜来看护,如果没有了这些动物,村庄就不像个村庄了。
  奶奶也想过去祖武家找猫。父亲说,猫在还好,如果没有,说不定,会招惹一场大风波。奶奶只好作罢,成天为猫沮丧。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村子里刮着大风。我家的门咔的一声开了,紧接着一股刺骨的风从门外呼啸进来,把煤油灯的光拖得老长,母亲立即用手掌围住。祖武是随着风一起进来的:“叔婆,我们要搬走了。”父亲刚睡下,母亲还在纳鞋底。听到这个声音,父亲顿时睡意全无。
  “你们搬走?”母亲又问了一遍。
  “嗯。”
  “来,坐,坐这儿。”母亲把左侧的凳子挪过来,示意祖武坐下。换作以前,母亲必定求之不得。可是现在,她的心里反而有了一些冷意。她感觉从此南墙外会空空如也。这种无限的空,让母亲的心头布满凄凉。她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人从屋子里离开。
  “准备什么时候搬走?”母亲问。
  “过两三天吧。”祖武说,“我来和你们告个别,屋子空着,你们用得上就用。”祖武的声音有些哽咽。虽然仅隔着一堵墙,我们对他家的事却是一无所知。
  “明早叫三喜过来吃顿饭吧!”母亲说。
  “好咧!”说着祖武起身,与风一起消失在黑夜中。
  天没亮,三喜就来了,我当时还在睡梦中,感觉有人“嗨”了一声朝我走近。“嗨。你怎么来了?”他指着地上,我惊奇地发现他脚下蜷着一只猫。那只猫紧跟在他的脚下,像是被绳牵着。
  村里很多人都希望祖武家搬走,我家牵扯的关系最大。父亲和母亲也曾经琢磨过,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话说明。可是碍于面子,没有事先开口。“你看,村子被他折腾成啥样了?就连乌鸦都看不到了。”村里人有意无意地说着。好像村莊里的动物,都是三喜的“嗨”声赶跑的。“有他在村里,人们没办法安稳生活。”
  我知道,这一切都与三喜无关。人要是像树根一样,在地下埋几十年,就会熟知地下的事情。可是,没有人能够看得见。人们依靠柴火烧饭,各种杂木砍伐严重,村里的鸟雀越来越少,就连白鹰飞走后,也不愿意再飞回来。这时,我觉得搬离村子是有意义的。
  那天早晨,我看见祖武挑着担子朝山外走动。他们走远的那个早晨,村子里就只剩下风,我被风从南墙吹翻过北墙,站在三喜常常贴着头的地方,眺望着三喜远去的方向,他的“嗨”声就像是小溪里的水,一浪一浪朝着远方,他的影子越来越小,声音也越来越小。
  我感觉村庄像是走丢了一双眼睛。
  “农民变市民”是中国城乡变化的一个缩影。作为个体,那些离村的少年可以改变生活,却难以救起衰败的乡村。可是,三喜呢?
  多少年后,随着村庄的人慢慢离开,我也走出了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家和祖武家的那层“隔阂”,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在时光的深处,再也没有人能把它找回来。南墙和北墙彻底地被写进了历史。
  某日,父亲提到三喜时,说三喜为救一只流浪猫,被一辆小轿车给撞了,满街撒着猫粮。
  我确信,这回三喜真的走失了。不知为何?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听见“嗨”声。他的声音就像是那只流浪猫,在陌生的城市里到处乱窜。
其他文献
陆春祥,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连山》《相看》《春意思》《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等二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精选》、“风起江南散文”系列二十余种。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市优秀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  居延在何处?  我从杭州直飞银川,沿京藏高速一路奔驰,一个半
期刊
“有些娃儿也跟外头学,说减负,都落后成这样了,还减啥子负?你只要没学死,就给我往死里学!他们六点钟就起来,确实苦哇。我在民族中学当校长的时候,每天比老师和学生要起得早,头天睡得再晚也要比他们起得早。我站在一个地方,他们能看到我的背影,不敢迟到,心里也安。一想到学校这五千多学生里头总要出些人才,我就在那里高兴。有时候哭,也不晓得是不是高兴的哭。”  说这段话的人是勒勒曲尔。  我相信,绝大多数城里人
期刊
今夜我在灯下想着父亲。  在灯下,我翻阅《滇西抗日血战纪实》,想起抗战后期,父亲在五十四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的经历,清楚地又在各段硝烟文字中看到他当连长的身影。  卢沟桥事变时,父亲被拉夫而出川。在上海的交通壕沟里,他搬枕木、抬铁条,赤足棉花田被长铁钉贯穿过脚板。守卫南翔桥一役,以汽油、稻草设防,火焰冲天中凭一挺轻机枪击退一排敌兵,当上中士班长。  在这之前,他是效法桃园三结义仁字旗下的“袍哥
期刊
故乡的野棉花山高大巍峨,像是一道厚重的屏障,傲然守望。山下四周,住着几千户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春耕秋收,繁衍生息。野棉花山并没有棉花,一年四季却有各色野花,沿坡烂漫盛开。  山下有户姓郑的细妹子,生得细胳膊细腿细眉毛细眼,瘦怯怯苗条条的。细妹子排行老幺,一些猴抓马跳的男孩,到了细妹子跟前,神奇般地放低了声量,放软了言语,手脚规矩许多,仿佛细妹子是一朵开在春天枝头娇嫩嫩颤巍巍的花,如果说话声音响亮一
期刊
一  丙申猴年三月,我被组织派往偏城乡高崖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第一书记”这个新职业新名词,着实让我纠结过一阵。如何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拿什么样的硬核措施来引导贫困户发展经济,提高家庭人均“纯收入”等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  这天,我驾车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村道上,车底时不时会被剐蹭得咯吱咯吱地响。每剐蹭一次,我得咬紧牙关,紧锁眉头,心也随之咯噔咯噔作响。时隔30年,因
期刊
我是临回北京前听说熊秉明先生住院的消息的。到北京的第三天,巴黎的朋友力川来电话,得知他走了。记得去年夏初和力川专程去看他。他家离巴黎很远,开车要一个来小时。那天他看起来精神不错。我们喝茶吃蛋糕,谈天说地。在午后的宁静中,几盆花开得热烈。他忽然谈到老年和正视死亡的问题。他说到死是一门学问,每个人都得学而习之,特别到了老年,更要认真对待。他甚至想在国内开门课,和学生讨论这些问题。说到此,他脸上有一种智
期刊
食筒摇动,井湾巷上空的鸽群唰唰落到老陈身前。  高粱粒、玉米粒、砂粒碰擦的声响,像经筒转动,单调而清脆,却未必能冲破嘈杂的市声,直达云霄。他与鸽子之间,一定有某种暗语。  暮色已罩住五峰山,连珠塔顶的七粒宝珠,含着斜阳的一抹余晖,守着清江河边的老城。巷子的脚步渐密,忙和闲的人,都往家里赶。呼儿唤老的叫声擦过竹筒一样的巷道,把开合的院门拍出一阵脆响。巷道高处,左边空着张王庙的废墟,低矮的草在初冬里还
期刊
猪脚黄豆汤也叫脚爪黄豆汤,是值得回味的上海老味道。入冬后,持中馈的煮妇就会做几次,炖得酥而不烂,汤色乳白。黄豆宜选东北大青黄豆,有糯性,回味有点甜。当年黑龙江知青回沪探亲几乎人人都会带上一袋。猪脚,上海人亦称猪脚爪。民间相信“前脚后蹄”,前脚赛过猪的刹车系统,奔跑及突然停住时前脚用力更多,脚筋锻炼得相当强健。而买蹄髈宜选后蹄,骨头小,皮厚,肉多,无论炖汤还是红烧,口感更佳。  寒冬腊月,特别是那种
期刊
南风来了,轻轻扑打着古朴的庙宇。酥雨抖筛一样,抖到树林和草甸里。南风的消息,带来枯黄的松针、老死的柳杉、幼芽吐白的落叶黄檗、羸弱的深谷溪流。南风轻轻,从抚弄三弦的指间弹出,草木灰一样蒙向森林。龙泉山是武夷山山脉北部余脉最高山峰。南风从东海来,骑着飞鲸,掠起的水花卷出一叠一叠的山峦。山峦像蘑菇,龙泉山像蘑菇山。隆起的山脊斜弧形,幽凉的晚雾一层层往下没,钟声般浸透每一个站在树下的人。庙宇居住着菇神,赭
期刊
我是在一个雨天来靖港古镇寻古探幽的。雨是秋雨,缠缠绵绵,嘈嘈切切,润在颊上鬓角,似有似无,让人好生烦恼。本欲多拍些沿途风物,却又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撑伞,不经意间竟把一城的细雨和掌故搁在广袤胸廓间的慨叹里了。  来望城之前,我对望城一无所知,还是在网上搜寻才粗略地了解一二,原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竟聚散过那么多历史烟云、伟人身影!望城的“城”字,当然指的是长沙了。望城原是县,近期才撤县设区。望城为荆楚之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