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可植入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调节功能的变化,观察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5~11月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行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资料33例66只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术后ld、l周、1个月、3个月的随访时间运用综合验光
目的 评估中高度角膜散光合并白内障植入非球面Toric IO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就诊的20例22只眼白内障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Toric IOL植入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情况及Toric IOL在囊袋内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明显好于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女,54岁.因右眼视物不清一周入院,既往冠心病病史7年.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手动/20 cm(矫正不应),左眼:1.0.双眼眼压均为17 mm Hg.右眼眼底检查:上方3/4视网膜青灰色隆起,颞上近血管弓马蹄形裂孔约2PD大小,周边格子样变性,可见6个小圆形裂孔,约1/6 PD大小.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眼B超、三面镜等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为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经全科会诊明确无脉络膜脱
期刊
目的 根据SMILE术矫正近视的初期临床结果,评估其对视力、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分析术前屈光度与术后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进行SMILE术的40例近视患者(76眼).利用iTrace视觉分析仪测量并计算出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在小瞳孔(3 mm)及中等瞳孔(5 mm)时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的均方根值(RMS),并检测
跨突触神经传导示踪对于研究神经网络以及单个神经元的功能特性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伪狂犬病毒(PRV)作为一种噬神经组织病毒,因其可跨突触传递、高效转染和表达、具备独特感染模式等特点.在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中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基因重组后的伪狂犬病毒无明显神经毒性,此外不仅继承了原有病毒的特性,同时还可携带荧光标记蛋白,使得对神经环路的标记和显示更加简单和直观。我们就PRV应用于视觉
期刊
患者男,40岁.因"左眼突发性视物模糊,偶伴眼胀10d"于2011年4月13日入院.患者20年前往墙上钉铁钉时,突然自觉左眼迷眼,当时无明显眼红眼痛及视力下降,随后也无明显视力下降及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并未发现球内异物,故未再就医,直到此次就诊.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眼前节及眼底无异常.左眼视力0.06,矫正不应.眼压48.2 mm Hg.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结膜及角膜未发现穿通道或瘢痕
期刊
目的 比较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与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探讨两种内界膜染色剂的优势.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0例(82只眼),其中TA组38例(39只眼),ICG组42例(43只眼).术后随诊10~57周,术前及术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拟行PPC-ICL植入的患者28例(50眼),其中男10例(14眼),女18例(36眼),平均球镜度(-8.26±2.15)D,等效球镜度(SE)(-9.88±2.39)D,其中36眼接受了散光型PPC-ICL植入.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波前像差检测;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
期刊
目的 对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RPKP)及再次板层角膜移植(RLKP)的原发病因、直接病因、危险因素及疗效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眼科住院治疗行再次角膜移植的21例(23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原发疾病、再次手术直接原因、术中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 行RPKP者11只眼(11例),原发疾病依次为感染性角膜炎5只眼(45.5%)、角膜白斑3只眼(27.3%)、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