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LC术后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与ERCC1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即使是IA期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70%左右,IliA期患者5年生存率则降为13%。50%以上的术后患者都出现复发,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表明,术后辅助化疗能降低局部复发或减少远处转移,提高NSCLC术后的生存率。以铂类药物为主的双药方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NSCLC的主要方案,然而这类药物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临床上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差。若能在化疗前筛选出获益的患者接受含铂药物治疗,可望提高个体疗效,减轻病人痛苦,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94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患者术后单纯乳腺放疗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间94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患者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放射治疗时单纯行乳腺放疗,观察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生存率。结果 94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96%,局部控制率为93%。全组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上肢水肿、活动受限等副作用发生。结论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2 治疗结果  本组15例均成功保留损伤小腿,无一例部分坏死或截肢。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瓣全部成活,2例术后血管危象,及时探查成活;3例皮瓣遠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1例术后感染,开放引流后愈合。随诊1~5年,除1例骨不愈行植骨术后愈合外,其余均骨愈合,所有患者对肢体外形和功能均满意。
[摘要] 目的 提取茵陈中多糖组分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茵陈粗多糖,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对茵陈粗多糖进行纯化,采用HPLC技术及紫外光色谱技术对茵陈多糖进行组分及结构鉴定。 结果 经分离纯化,多糖纯品为白色粉末,茵陈中多糖的得率为4.12%,纯度为92.6%,紫外光谱分析发现,茵陈多糖中含有羟基、氢键、β型糖苷键、吡喃糖环等结构,HPLC分析结果显示茵陈多糖中包含葡萄糖、阿拉伯
[摘要]目的 提高对脑脓肿CT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脑脓肿的4~8岁幼儿患者行CT检查,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结果 CT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增强后脓肿显示完整壁和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高密度强化;脓肿中央密度不变,略高于脑脊液,不被强化;所有脓肿壁周围均有低密度“暗带”。结论 脑脓肿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敏感、准确、快捷
衰老是自然界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在此过程中各器官系统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衰老时神经细胞的丢失可能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机制并不清楚。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可在组织形态学和神经生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此种特殊的因年龄原因变化所造成的脑功能衰退,为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提供了物质及结构基础。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衰老过程中由于神经细胞丢失而造成的脑老化可能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对34例CML患者I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4例CML患者,3例放弃治疗,1例住院3d抢救无效死亡,6例初诊即为加速期。剩余24例慢性期患者于确诊后多以马利兰和(或)羟基脲为主治疗,16例患者同时加用干扰素治疗。极个别患者采用HA联合化疗或甲异靛治疗(各1例)。有5例于病程中发生急变,急变发生率为20.8%。其中急粒变3例,急淋变2例
[摘要]目的 探讨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将172例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I组用雷尼替丁胶囊 莫沙必利胶囊治疗,Ⅱ组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 摩罗丹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均好。结论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组的治疗药费相对低廉,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3.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TGF-β1、PDGF、IL-13水平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7例IPF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L-13、TGF-β1、PDGF水平。 结果 IPF患者血清TGF-β1、PDGF、IL-1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血清TGF-β1、PDGF、IL-13水平治疗有效组较治疗前降低(P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对象与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