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立人,始于足下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
  
  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清华附小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置身清华园中的清华附小,陶醉于“水木清华”的历史荣光与书香氤氲中,走过了整整91年。今天的清华大学正朝向“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目标大踏步前进;附小岂能甘为人后,自然也要朝“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方向努力。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清华附小真正成为底蕴浓厚、内涵丰富、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学校?清华附小的师生们曾长久地陷入沉思。
  而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苦求索期间,“书香校园”这个概念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校参加了朱永新教授等一大批教育先行者领导之下的“新教育实验”。于是,柳暗花明的武陵源仙境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清华附小的全体同仁们强烈地感觉到: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学术内蕴,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要打破以往制造标准零件式的僵化的办学“范式”,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让整个校园形成书香气息芬芳馥郁、课程学习突破局限的特立独行的文化品质。
  为此,学校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更丰富、更深刻、更清晰了。其内涵包含着空间、时间和内容三个维度寓意,即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终生、追求学生整个人生的幸福,从而体现清华附小校训中“立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而这,推而广之体现于教师培养的思路与理念上,则也表现为关注全体教师的幸福与成长。可以说,“全体”、“ 全程”和“全面”三个词,能准确地概括出清华附小当下的教育宗旨的核心思想。
  
  思考
  
  清华附小始建于1915年,置身于清华大学这块丰腴的土地上,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但作为附小新时代的当家人,我们也深知,再悠久的学校历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再显著的成绩也需要不断提高。所以,清华附小一直在苦苦的思索:九十年的历史容光究竟能带我们走多远,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究竟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在清华附小的六年中,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们的生命中沉淀些什么?有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共同达成的目标驱动下,一方面使清华附小“古老的自身”年轻起来?让学校办学思想的引领超越“自身”,而把清华大学的文化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
  于是,我们强调重回精神家园,使沐浴在清华文化氛围中的附小的孩子们,保存有一脉足以涤荡灵魂的人文情怀。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为自己的教育定位:求品质,更要追求品位。清华附小的教育要为孩子们的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打下亮丽的底色;要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学习的底子”、“健康的底子”。清华附小的教育不仅要为孩子们毕业的那张考卷着想,还要为孩子们在附小六年的分分秒秒的学习生活着想,更要为他们今后的六十年着想。
  然而,所有的理性思考最终都应当有可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落点,而我们的最终落点在哪里?
  当今,国际上有一个OACD组织评估学生发展,从三个能力角度评估:第一阅读能力,第二科学能力,第三数学能力,他们把阅读能力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标志。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早开始越好,没有培养好阅读习惯,他就会形成阅读障碍。而阅读也绝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阅读有助于一个人生命成长历程的完成。阅读可以促成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个性的彰显,可以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我们教师要抓住(甚至抢救)学生的少年黄金时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积累能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社会,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另外,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成长。在知识高速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深入社会各界的今天,作为新世纪的老师,要追求自我完善,就要把眼光放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汲取营养,而阅读书籍是吸收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根本途径。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可以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是可以使老师获得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成长方式。只有让教师拥有人类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是我们学校一系列教育哲思的最终落点与必然要求。教育不仅需要有限的物理空间,更需要无限的精神空间,只有扩展无限的教育空间我们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种无限教育空间就是我们的书香校园。
  
  思路
  
  (一)静态书香:有字之书的“光合作用”
  如果把学校比做森林,那么学校里的师生就是森林中的大树。而生活在清华附小的师生们应当成长为怎样的树?是丝绦低垂,随风摇摆的垂柳?还是高耸入云、绝顶凌霄的云杉?柳树的枝条低垂固然清新飘逸,但杉树的结实笔直、一心向上使它更能抗得住严寒、经得起风浪,并且凭借这样的气势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光合作用为自己的生长带来更多的丰富营养。
  再回想清华附小的师生,为了接纳如杉树般充盈丰富的光合作用,我们也需要站在书籍和文化氛围的巨人肩膀上,读书——实践——思考,“薰”出学校的气质、书香的高贵。我们是怎样做的,请看附小师生浸润在书香校园中的醉人生活。
  1.充盈时间作保障。古人读书有“读书三上”的爱好。清华附小的书香校园建设,也首先从保障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开始。学校将每天学生的固定读书时间划分为三大块。早上利用学生到校后到第一节课上课前的时间,开展“诵读”一律读《中华古诗文读本》或《唐诗精选》。另外,充分利用课前二分钟,每节课上课铃一响,学生就边进教室边吟诵,内容以短小精悍的古诗文为主,大约两分钟后停止吟诵,开始上课。中午12:30-13:30“悦读”。班级图书角、流动图书馆此时向学生开放。除部分有课外班的学生和需要个别辅导的学生外,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的读书时间。鼓励师生共读和教师为学生朗读。晚上回家后是“亲子”共读。要求家长和孩子腾出一定时间进行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并根据活动情况给予适当奖励。
  2.学科配合效果好。在这里语文学科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各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为本年级的学生定出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中高年级开设专门的阅读课,语文教师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结合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课前阅读查找资料,课上阅读加深理解,课后阅读提升认识。由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的重任,所以许多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也成为了语文教师渲染书香的手段,例如不同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求学生写周记、日记、班级日志、中队日志。四年级3班和五年级6班已经把班级日志建成班级网页的形式,还有一些班级也正在紧张地筹备着。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和综合性阅读学习活动,如科学与语文的综合,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养蚕并进行观察的作业,语文老师就将养蚕与写观察日记相结合。学生为了把蚕养好而读书、观察,观察与饲养后写成日记由于有亲身的感受所以特别具体生动,于是一项小小的养蚕活动就促使学生由知识发展为能力、由吸收变为倾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
  又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语言,它对理性与完美的追求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艺术观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像语文一样需要阅读和鉴赏。“数学阅读材料”中蕴涵了大量的数学文化价值,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是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后继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启迪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这样多学科的配合之下,清华附小的学生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阅读习惯。还把他们的多学科、全方位的阅读体系办成班级小报“紫丁香”,从它的栏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阅读成果:
  (1)以文为镜(照书)——“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请同学们在以文为镜的论坛中,多多积累、学会运用;(2)动画竞技园(画书)——在动漫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3)丁香诗社(情书)——这里是诗歌的天地,将语言的珍珠播撒在这玉盘里,老师和同学们会一颗一颗地欣赏;(4)英语直通车(通书)—— 同学们将自己的英文作品收藏于这里;(5)数学奥林匹克(算书)——同学们到数学奥校争夺冠军。(6)个人作品(吃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玩的、有趣的、难忘的、童真的、童趣的、浪漫的、温馨的……只要是大大的眼睛捕捉到的、小小的心灵体悟到的,不管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习作,不管是儿歌、童话、稚语,都可以写下来共同分享。
  亮出敢于想象、热情创造、细腻描写的勇气,美好童年的迷人气息就此得以腾飞与绽放。
  3.资源整合益处多。清华附小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时刻浸润在书香当中,力争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页纸张上都能焕发出文化的韵味。在各班教室前面的黑板上留有“书香一角”,可以进行古诗词、成语接龙等积累活动。教室后的墙报上每期必须有书香内容,可以是读后感、好书推荐,形式不限。鼓励各班、各科师生主动利用展板进行书香活动的展示,学校将视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如赠书一册等)全校各班除了本班的固定图书角外,学校还专门配备了100多本书,成立了“流动图书馆”。无论是教室内,还是教室外的窗台上,学生随手可及的是书,整天陪伴在学生身边的还是书。书校图书馆正式对学生开放,藏书现有5万多册,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遨游在书的海洋中,整日与书为伴。
  学校还利用校报、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倡议家长在家里为学生建立专门的儿童书架。与出版社、书店等合作,开展“图书节”活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读书机会。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每年的4月23日和9月25日必须开展读书活动,这两天的活动将作为我校的传统活动每年进行,形式可以每年不同。每年的寒、暑假,要求学生“读一本好书”,这个要求将作为传统固定下来,并且尽量与4月和9月的读书活动产生关联。我校的校报“校园落英”也专门开辟版面向全校学生介绍新书、好书,以及书评,使得校报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一份报纸。
  4.师生共勉同欢乐。在要求孩子们沉醉于书香同时,清华附小的老师们每天也自觉的浸泡于书的海洋。每天中午、每个寒暑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并做到每学期至少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再多读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的书籍。学校利用校园网,结合信息时代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博客”开展读书交流,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博客”站点,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教育教学所思所感。每位中青年教师每月至少在“博客”上发表两篇这样的“反思随笔”。老师之间经常互相访问留言,加强了了解、促进了交流。校内的爱好读书的教师还结成“书友俱乐部”,大家轮流当主持人,定期举行专题的讲座与讨论。
  在鼓励老师们读有字书的同时,读“无字书”的系列活动也时时展开。让教师向远方的专家学者学习,请来教育界、文学界、哲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使老师们可以近距离“与大师对话”。同时向身边的“活教材”学习,每个学年末开展学校“科研经验总结汇报会”——发现人才,交流经验,实现共享。
  读书好比造血液,实践好比炼筋骨,思考好比健神经。有了这些树才会茂盛,人才会成长。当教师的“闲暇”被纳入“轨道”,大家便不再飞短流长;在浓浓的书香气中,我们且歌且思,且吟且行。读和写正在悄然改变着教师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们是教师,所以他们的改变必然带动学生的改变。让读书、实践和写作成为习惯!这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行动——也成为我们师生生命的隐性文化。
  
  (二)动态书香:无字书的“化学反应”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旨在促进人格的发展和人性的健全,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的发展潜能,并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二是阅读。阅读的重要不言而喻,而这里实践的营养来源于哪里?聆听窗外的声音,阅读无声的语言,是我校师生共同觅的实践途径。
  动态之一: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的声音,因为窗外的世界很精彩;聆听窗外的声音,因为瞬息万变的世界和社会的责任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两耳要闻窗外事”;聆听窗外的声音,因为窗外广大的世界可以造就师生博大的胸怀。清华附小是所充满活力的学校,是素质教育先进学校,良好的师资和同样良好的生源决定了它一贯开放式的办学风格。同时,我们有着坚强的后盾与文化背景支持——清华大学被誉为“大师之园”,她历史悠久、风物迷人、学术超群、声名远溢,90多年来已有近十万学子从清华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令中华民族骄傲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附小坐落在清华园内。在做好“聆听窗外声音”课题的过程中,领导和老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清华大学作为享誉全国的高等学府,无疑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决定充分利用清华大学本身的资源,借着新教育实验的春风,打开学校的门窗,在这一教育资源中师生共同成长。
  在大家的精心策划下,“聆听窗外声音”之“走进清华园”的构想便诞生了。学校明确了这个课题由德育处负责,许多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参与这个课题的设计,而课题的实施则是面向全校师生,即把它放入了全员德育的范畴。
  课题的研究首先明确了目的,制定了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创建清华附小德育基地(走进清华园)的活动,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清华文化,理解和追随清华精神,从中培养出热爱母校、热爱清华、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创造激情,并促进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总目标的框架内,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又制定了分(年级)阶段的目标:低年级的主题是“感受清华的美——作清华园小主人”,让学生通过走进清华大学的活动,发现自己平日未曾留意的美景、趣事,对清华的名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清华大学美好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热爱清华的感情。使学生为能在清华的环境中成长而感到快乐、荣幸和自豪,初步树立自己是清华小主人的意识。中年级的主题是“品味清华的历史——继承厚德载物传统”,使学生了解清华大学和清华附小的历史,知道在清华大学中曾涌现出大批革命家、艺术家、学者、文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通过了解清华人、附小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身处清华、成长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的强烈的自豪感。从清华历史和清华先贤的故事中,体味出清华学子、清华大学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使学生初步树立向清华先贤学习、积极进取、努力钻研的意识。高年级的主题是“心系清华的未来——发扬成志于学精神”,使学生了解清华大学今天仍在高速发展,清华大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让学生体会到,清华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一代清华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今天清华建设者的崇敬之情。让学生意识到,清华的未来乃至祖国的未来,需要更多的人才,自己虽身处清华,但不能坐享其成。使学生立志成为未来清华乃至祖国的建设者。
  以本学期四年级的“走进清华园”活动为例,全年级师生精心策划,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
  1.了解清华文化 增强自豪感。在寒假,老师们就给学生布置了“四个一”活动,其中包括,了解一个清华人物,了解一处清华风物,了解一个清华故事,了解一项清华成果。开学后,马上收集资料,制作展板,让学生首先在感性上有所了解。各班还召开了以“走进清华园”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清华风物,清华人物,历史寻迹、我与清华四个板块来展现清华文化。同时,定期收看清华故事光盘。
  一学期的了解基础上,学期末,为了更深入地展示清华文化,又进行了静态的清华文化展,描绘学生眼中的清华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诠释心中的清华文化。分为荷塘墨韵(学生书写描写清华的美文名篇),荷塘诗情(学生自创描写清华的诗歌、美文),荷塘画廊(学生绘制体现清华风采的画卷),荷塘倩影(学生创作清华景物、人物、风采的立体作品,如:纸雕、布艺、模型、泥塑等作品)几个板块。
  2.触摸清华风物 感受清华风采。清华园,一个多么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地方。它的美,美在外表,那一处处古老的,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见证历史,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它的美,更美在内心,那满园的书香随处飘动,脚步悠闲的老年人,常常凝思回望历史,脚步坚实的中年人,正在延续着清华的精神,那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于清华园中,每天被清华的文化滋养浸润着,脸上满是天真和幸福。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清华的美展示于世人。
  于是,在人间四月天,四年级学生走进了清华园。他们向书本,向父辈,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了解清华。然后,把对清华的这份了解和热爱,化成了一句句爱的口号,写满小小的彩旗:爱我清华;我们今天是清华的小主人,明天是清华的建设者;走进清华,聆听历史;化成了一段段导游词,自然幽默诙谐亲切的话语,润如每个人的心田。化成了一个个凝视的眼神,一点点轻轻的触摸,一次次心灵的对话;化成了一篇篇真切的清华园游记。孩子们呢记住了清华园历史的由来,忘不了曾经的国耻,记住的清华一座座凝重宏伟的建筑,更记住了清华走出的一批批顶尖级人才。无论是“园中之园”的“水木清华”还是印证沧桑历史和中华文化的“近春园”;无论是饱含纪念意义的“断碑”、“闻亭”、“自清亭”还是富有浓郁学术氛围的“清华学堂”都成为学生们的珍贵的鲜活教材。
  孩子们驻足凝望,沉思默想,有了自豪,有了期待,有了使命和责任,明天的辉煌要靠今天的努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行胜于言”的作风,要在我们身上延续。
  3.走进清华人物 感悟清华精神。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家的楷模,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他在美国取得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回到贫困的祖国,又隐姓埋名在戈壁大漠中,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并创造了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他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做“两弹元勋”。四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透过多种渠道去寻找邓稼先的足迹,寻找我国爱国知识分子为国捐躯的生活和工作轨迹。同学们利用班会举办读书会,交流体会,并编辑了专题广播,不仅自己受到教育,更带动全校同学去了解邓稼先,感悟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期末,同学们围绕着清华人物,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分成三个板块:领略大师风范(讲述过去的清华人,讲述最能展现他们精神境界的故事),走进清华现代人(讲述身在清华的父母的故事,讲述他们今天是怎样秉承着清华精神创造着清华的未来),展现今天的小主人风采(以《无边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诵读诗歌美文,配以现场作画,做诗,来展示小主人风采,最后,在校歌的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心愿,把心愿卡组成“二校门”的图案,长存心间。
  动态之二:倾听自己的心跳
  一直以来我们在思考:新教育所倡导的“理想教育”究竟是怎样的?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当怎样作用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怎样共同发挥作用?在现实与理想间,我们还差什么?为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需要做什么?几年来,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当我们看到自己身上、学生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时,依稀间我们幡然领悟除了那沉淀在心底的静态书香外,动态的书香也为学生营造了获得亲身感悟的绝美情境。
  动态书香的理念,即通过美育、体育、科学技术等全方位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他人”的同时亲身参与,在各种鲜活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当然,这也是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的要求使然。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们苦思如何定位我校的教学特色,是以体育为特色?还是着力发展音乐教育?也曾经走过弯路,大张旗鼓地开展某项活动,并努力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结果发现学生不买账、老师没激情。反思后我们领悟到,特色的形成应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张扬个性的年代需要满足个性发展的特色教育。有了这样的反思,我们改往日一支独秀为今天的春色满园,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外,我们组建了各种特色队,爱好体育的学生可以参加:棒球、轮滑、板球、网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等运动中大展拳脚;爱好音乐的学生可以在民乐、合唱、舞蹈等多方面学有所长;爱好美术的学生可以参加:版画、儿童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挥洒自如;爱好科技的学生可以参加:无线电测向、天文观测、模型制作等活动中一试身手。爱好与特长决定了学生们的选择,这基于主动的选择,使影响学生成长的“因变量”与“自变量”完美结合达到最佳峰值,从而有效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改变,继而在特色教学中逐渐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在这次汇报表演中,我校的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多门学科共同开放,英语组的英语歌舞剧;美术组的丁香画语——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学生美术作品展;音乐组的合唱、鼓乐,舞蹈;体育的棒球、轮滑、板球队无一不体现出清华附小学生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活动开展的形式有现场表演、作品展览、活动训练以及教室环境的参观。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兴趣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一系列的活动,体现出读“无字”书与读“有字”书的动态结合,对促进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喜、怒、哀、乐,更可通过各种活动的亲自参与体会各种情感,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思路就是出路!应该说,清华附小昨日的历史滥觞于清华大学的“文化”传承。而清华附小今日的成绩则应归因于新教育理念倡导下的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是学校培养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的核心基础;“行动”是我们师生面向并走向现代文化的保证;“思考”是学校走向内涵与特色的清醒剂。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我们,不断地以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传递着历史,把握着今天,引领着未来。
  书香立人,始于足下——让校园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这一使命在我们的心中没有终点。旧日的夕阳刚刚沉入地平线,新的田野又在将在面前奇妙地展开;旧日的诗句刚刚画上完满的句号,新的歌声又潮水般地在心头喷涌迸发。就这样怀抱着永不知满足的理想,清华附小脚踏大地,未来将前行复前行。
其他文献
洛阳市涧西区安徽路小学在规范化学校验收和五星级学校评估验收工作中,赢得好评如潮,声名鹊起,这缘于学校有一位智慧型的校长——侯云。生于1963年的她具有大专学历,是一名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百千万工程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涧西区优秀专家、优秀校长、名校长等。1982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校,躬耕桃李二十五载,她始终奋进在教学第一线,懂外语,精教学、善管理,担任过大
期刊
潢川县第五小学成立于1951年,位于312国道和106国道潢川城区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0亩,建筑面积约8300平方米,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10余人,学校附设市一级幼儿园一所,2006年开办了蒙氏教育,现在园幼儿共736人,全校有教职工124人。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1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小学高级职称36人,县级以上模范教师37人。目前,学校有教学楼四幢;阅览室、图书室、器材室、微机
期刊
蓝溪中学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的省三级达标完中,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效益显著。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弘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蓝中精神,同心同德,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省文明学校、省先进教工之家、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市首批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市创安先进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绿色学校、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县关爱女孩先进单位、
期刊
塘湖中学始建于1956年,座落在全国百大红色经典景区之一的狼牙山山脚下,学校历经创建、发展、壮大几个阶段,现已成为一所校园美、质量高、管理严、声誉好、特色明的全市知名的综合性高中,艺术教育享誉河北省。  学校硬化、绿化、美化等硬件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发展,雨天无泥,风天无尘,绿树鲜花满园,艺术氛围浓厚。塘湖中学坚持“德育为首位,教学为中心,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领导
期刊
兴化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0年,原名昭阳书院,1904年改为昭阳学堂,1924年更名为昭阳小学,1969年定名为兴化县实验小学,文革期间为五七小学,1981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全省首批实验小学。现有5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16人,教职工123人。  兴化实小,百年名校,坐落在楚水胜地,昭阳古镇,海子池畔,城市中心。百年沧桑,百年巨变:从拱极台孔尚任写《桃花扇》的昭阳书院到海池荒庙放生庵的昭阳学堂;
期刊
洪江市双溪镇中学创办于1968年,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1100余人,在校教职工90余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48人,取得本科学历29人。在校长杨绍勋的带领下,全校上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怀化市农村示范初中”、“洪江市窗口学校”。从双溪中学走出的各类人才达1680余人,其中获学士以上学位的38人。  学校多次被评为洪江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青少
期刊
汪涓溪,女,1965年7月出生于云南蒙自,中共党员,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毕业。1984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云南红河州民族中学、红河州师范学校、建水一中、蒙自二中任教。2002年2月起担任建水一中副校长、学校党总支委员;2004年11月,通过竞聘,担任云南蒙自二中校长。  汪涓溪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从班主任、团委书记到副校长、校长,多年的教育管理,她锻炼得果断、刚毅。勇于创
期刊
座落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吉林省内唯一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小学校园。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进孩子心灵,用真知和真爱为学生的个性选择和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发展之路。  给学生最好的,是一实验人永远不变的追求。几年来,学校先后投资600余万元进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造,建立了高标准的
期刊
第三十五中学是隶属鞍山市铁东区一所初级中学,坐落在东山风景区的西北麓,地处园林路、东健身路与和平路的交汇处。学校始建于1969年10月。  多年来,三十五中人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铸就了辉煌的历史,使学校跻身于鞍山市的先进行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先进集体、省优秀家长学校等,最近又被教育部师范司和中央教科所联合确立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师训计划”实验校
期刊
长钢小学始建于1947年,现有教学班53个,在校学生2870人,教职工136名,学校以“和谐发展,全面育人”为办学理念,以“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办校”为工作思路,全面构建以平安、健康、发展为主题的和谐校园。学校先后荣获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校”,“全国雏鹰中队”,“全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爱国基础教育全国示范小学”,“全国小学生日常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