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滋味”说的内涵与意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i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大学文學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部重要的作品——钟嵘《诗品》。钟嵘在这部专著中提出了“滋味”说,以阐释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即诗歌创作应内容上追求风力,形式上注重丹采,做到內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达到诗之至的境界。这一理论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和诗歌发展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品;滋味说;五言诗;诗歌批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代表这个时期文学上理论思维的最高成就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钟嵘《诗品》以九品论人之法衡诗,将诗歌分为上中下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初步地建立起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的精辟见解,“滋味”说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点。那么,“滋味”究竟在《诗品》中有什么内涵,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呢?
  一、“滋味”说的内涵
  1、滋味的载体:五言诗。
  “滋味”一词出现于《诗品》的序中。钟嵘为了阐述五言诗的重要性,称“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意即五言诗是用各种句式写成的诗歌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他将这种艺术魅力阐释为“滋味”。而与之相对的四言诗,钟嵘称其“文约易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虽然可以多得,然而却有着“文繁而意少”的缺点。五言诗却可做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这也就是它之所以有“滋味”的原因。也就是说,五言诗的突出特征在于其有“滋味”,而这种滋味来源于抒情写景叙事的详切。
  2、“滋味”的创作方法:酌而用三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以达到“有滋味”呢?钟嵘认为,五言诗的创作方法,有赋比兴三种,这三种手法要恰当选择,综合运用。同时添加风力和丹采,即“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才能最终达到一种“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诗之至”状态。
  要求诗歌做到风力和丹采的结合,是《诗品》中一以贯之的评价标准,曹植是此种标准的典范。虽有风力但丹采不足的刘桢,钟嵘虽称赞他“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也批评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而王粲和陆机相反,钟嵘认为王粲“文秀”却“质羸”,陆机“举体华美”却也“气少于公幹”。
  “滋味”的创作目的,就是钟嵘所说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好的诗作,应该让读者感到无限的意味,从而动人心旌。单用比兴则失在晦涩,不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单用赋则流于浅俗,无法从中得到无限的意味。所以钟嵘提出三种方法的混合使用,同时加入风力和丹采来弥补这种不足。
  二、“滋味”说的意义
  1、肯定了五言诗的地位,符合诗歌发展的趋势
  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东汉以后,五言诗虽然在诗人创作中实际上逐渐取代四言诗而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在认识上仍然把四言诗视为正统,而不承认文学演变的趋势。钟嵘提出五言诗的滋味,是有开创性意义的。
  郭绍虞认为,文学批评常与文学发生相互连带的关系。钟嵘所在的时代五言诗已经得到高度发展,经历过“五言腾涌”,而社会上仍然以四言诗作为正宗,这种以四言为“雅音”、“正体”,而五言只能为“流调”的观念,是一种保守的传统文学观念,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趋势。钟嵘没有这种保守思想,反大力肯定五言诗,认为四言诗向五言诗发展是诗歌形式的进步,同时为这种进步性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诗歌本身的特点论证五言诗更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
  2、提出诗歌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钟嵘提出诗歌应该“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即风骨,说的是诗的“质”即内容方面。丹采即文采,指诗的语言形式。要求风力与丹采的结合,就是要求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诗歌的存在,在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此之前,有曹丕提倡“诗赋欲丽”这是形式方面,而其“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说是内容层面的东西,也毕竟将内容局限得过于狭窄了。钟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对诗歌创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促进了文学批评向新时期的发展
  郭绍虞将文学批评分为三个时期,即文学观念演进期,文学观念复古期和完全批评完成期。第一时期批评风气偏于文,第二时期批评偏于质。前者重在形式,后者重在内容。而钟嵘正处在文学观念演进期到文学观念复古期的过渡阶段。钟嵘的《诗品》,不仅承接了前人对于形式的追求,提倡丹采,同时也提出了风力即内容的重要性,为文学观念的复古期提出了先声,这对于文学批评向新时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钟嵘《诗品》创造性地提出了“滋味”的观点,通过对风力和丹采的提倡,阐释了诗歌批评对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不仅对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和文学批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作者简介:高琳,山东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其他文献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卖水郎》这本戏剧是反映缅甸贡榜王朝日趋衰落,英国殖民势力逐渐侵入的时期。剧本中披露了当时缅甸宫廷内部争夺权力,为了权力,不惜手段,相互残害。虽然表面上似乎都属于佛教或宫廷文学的范畴,仔细观察可知道,剧作家总运用犀利的笔法对社会恶习、腐败现象以及对宗教或宫廷内部的黑暗面进行无情的揭露和鞭策,有时还隐约地对当代政治和最高统治者的不满。
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红楼梦》这部作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每一位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深深牵动着,与他同悲同喜。贾琏不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但从贾琏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公子,不务正业,且惹是生非。他对感情的泛滥,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文中主要从现代心理学、人类社会学的角度对贾琏的出轨进行剖析,进而通过贾琏婚外情的透视,使人们能能够理性地看待男性
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搜神记》中的升仙故事神奇瑰丽,人物鲜活,情节离奇,所写升仙主人公的成仙之法也是各有不同,由一个普通凡人变为具有法术的仙人的过程必然有其不同寻常的特殊性,纵观《搜神记》中的升仙故事可以大致将其成仙类型分为死后成仙、服食成仙和高人指点成仙三类。  【关键词】:《搜神记》;升仙故事;成仙之法;宗教理念  《搜神记》创作于东晋时期,作者是干宝
期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点线面”是我们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最早接触的绘画观念。我们在用素描这一表现手法来描绘一件或者几件物象的时候,点线面则构成了塑造物象的全部条件,例如一个最基本的正方体,线与线相交是点,几个点之间连成的线又构成了面。这是素描在抛开光影以后物象所具备的最基础的特征。我们现在学习的素描理论收到俄罗斯的影响比较大,在俄派的绘画思路里比较重视的是光影素描,所以
期刊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写下了许多篇优秀的作品评论。其中写给柔石的《二月》代序,《小引》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他的评论给了作品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贬低,不哄抬,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公允得体,这些都反映出了鲁迅思想的深刻,全面。他对柔石作品的评论,奠定了读者对柔石创作的阅读与接收的基础,并且让我们
期刊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摘要:哥特式建筑源于法国,盛行于中欧。作为宗教信仰以及强烈意志的表达和象征,精巧张杨大胆 更富有英雄气概。如今我们通过对哥特式建筑艺术元素的解构与分析,提取出哥特式建筑艺术中华丽的色彩、繁复的花纹与装饰、独特的建筑结构等等元素,用创新与结合把这些独立的元素融化到现代室内设计运用当中去,通过实践,将这些古元素带给现代人们以耳目一
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由于持续的南苏丹武装冲突,南苏丹已经成为全球流离失所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南苏丹国内流民的数量已经超过190万人。国际社会虽给予人道主义物资上的支持,但因不安全局势,援助时常被中断,国际社会的援助能力十分有限。另外南苏丹国内持续性的冲突、脆弱的政治体制,不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和不稳定的资金援助也导致南苏丹政府无法扮演好保护国内流民
期刊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摘要】: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想法和新的施工技术的出现,现代室内的装饰设计更加追求民族化、多样化、个性化,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特色,探寻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和当代的室内的
期刊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作为老舍在小说和戏剧领域的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和《茶馆》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了。两部著作虽创作的时期不同,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却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从主题的共通性,主人公设置的相似性等方面,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试论《骆驼祥子》与《茶馆》之间的相似性,旨在开掘两部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骆驼祥子》;《茶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