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际议题突破外宣难点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际和思维是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犹如硬币的两面,不易分割。外宣工作要求从业者使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改变受众的思维定势,好像把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切开,难度很大。这是外宣“入脑、入心”难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和受众话语体系的不对接。克服这一困难,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际性议题,展现国家形象,阐述中国观点。现以“气候变化”这一国际性议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克服外宣工作的难点。
  
  以重大国际议题为契合点
  
  外宣是国际传播的一种形式,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无视国际传播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影响和控制,是天真的理想主义。突出外、淡化宣,固然是外宣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这个要求仅仅就传播技巧而言,并非淡化宣传的政治性和目的性。在实践中,由于活语体系不对接,将我国政府的观点和立场翻译成外语显得方式生硬、效果欠佳。在外宣中,即使我们解决了人家“听不懂”的语言问题,也不能改变人家‘‘不愿听”、“不想看”的态度问题。比如我们认为很重要的时政新闻,翻译成英文后,受众连看的心思都没有.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借“题”发挥,先找到大家部感兴趣的“题”,再以“题”为载体.“发挥”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成为I到家领导人逢会必谈的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的言行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人类的利益是多元的,涉及环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诸多领域;而讨论人类共同利益的主体也是多样的,各国政府、各种国际组织看法不一,立场迥异。这么多的参与者,在这么多的¨题领域展开对话,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引用我国政府的官方表述,“归根到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对于外宣来说,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全方位展示中国立场和观点提供了稳定而持久的平台。试想,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国际议题,外宣媒体仅就事论事地阐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安全等诸多领域的观点和立场,那将是多么的单调和苍白。ccTv-J《与气候一起变化》电视宣传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酝酿产生的。
  
  对接东西方不同话语体系
  
  话语权,是人们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而获得和拥有说话机会的权利。国际话语权,就是由包含的概念、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内在逻辑等因素构成的一国的话语或者话语体系在国际上被认可,并转化为权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一方面反映出话语权分布不平等现象,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要努力寻找不同话语体系的连接点,力争对接东西方两种话语体系。
  在气候变化这一大的国际议题中,中国可以选择许多对我方有利的观点和角度,来说明中国的环保理念。比如中国政府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影响消费行为,号召公民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通过补贴等形式号召购买低耗能家电。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可适当披露。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气象局联合摄制的高清晰系列电视专题片《与气候一起变化》为例,该片从“水”、“能源”和“发展”三个方面,以基层百姓故事为切入口,展现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各级政府的应对策略。系列片拍摄地域广阔,从民风淳朴的西藏、内蒙到经济发达的珠、长江三角洲地区,既展现了丰富的自然地理风貌,又描绘了中国人在全球大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与气候一起变化》揭示了全球变暖的根源,论述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为我国在国际舆论中争取气候变化问题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持。
  
  巧用语言改变对方思维定势
  
  外宣使命的实现,离不开对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外语。
  目前,英语是传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以英语受众为对象的外宣工作,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在世界传播格局中,中国是弱势。我们的诸多中央媒体可以把外宣内容用准确的英文表达,并送到英语受众的眼前、身边,却无法解决“入脑、入心”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运用英语的交际功能时,忽视了英语所固有的思维属性。这种思维属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譬如某种思维定势、世界观或者价值观。对西方政治制度基本认同,也是其中之一。而我们外宣的目的,恰恰是改变受众从西方的政治制度出发、运用西方的价值观评判中国的思维定势。这就导致了上文提出的“切开硬币两个面”的难点。  譬如,许多西方受众坚定地认为中国是第一大国,一些西方媒体也无限放大中国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西方受众相信,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中国也同样是西方工业化的受害者。我们在《与气候一起变化》片中拍摄了这样的镜头,那曲地区行署的藏族官员发问:现在冰川融化得那么快,湖水上涨淹没了牧民的房间和操场,我们西藏历来没有工业,温室气体到底从哪里来的?试想,如果没有基层百姓故事衬托,没有展现气候变化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仅在新闻节目中反复强调西方国家百年来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中国的观点能在西方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吗?
  气候变化问题仅仅是国际议题之一,人口流动、公共健康、生物多样性等等诸多问题都是全球利益交汇的大题目。这些国际性议题就是不同话语体系的契合点。以此为契机,加强有针对性的、思辨的、说理性的报道,可以改善外宣效果。
  (作者系央视系列专题片《与气候一起变化》总导演)
  责编:贺潇潇
其他文献
没有预设立场    2008年,包括英国广播公司在内的多家国外电视台都播出了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书云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AYear in Tibet),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与纪录片同步在英国出版的,还有一部同名的纪实文学,翌年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西藏一年》记录了书云和她的工作组2006年6月开始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的一年。英国《卫报》评价这部作品“以罕见的深
期刊
二十多年前的北京,洋面孔是首都街头的零星点缀。那时候,中国想敲开世界的大门。  当今的北京,大批的老外不但住进了四合院,还跟我们一起挤地铁、逛超市。这,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成果。    发生在家门口的全球化    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老外,如何隔着语言和文化的屏障,在北京坐车、吃饭、骑车、理发、乃至补牙、旅行、上当?《找不着北:CCTV洋主播的中国故事》一书中有栩栩如生的描绘。这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书,
期刊
2011年的全国“两会”审查并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报告,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蓝图,备受世界舆论和国际受众关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遵循“三贴近”原则,发挥多语种、多媒体优势,突出外宣特色,努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国家意志与公民表达    “两会”期间,国际台推出特别策划“国家意志与公民表达——125个人的‘十二五’”,以音频、视频、网
期刊
2010年9月,笔者从新华社对外部调到华盛顿分社担任经济记者,由国内从事对外报道的阵地来到了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彭博等国际一流媒体同场竞技的国际新闻报道工作的第一线。在紧张而兴奋的工作中,笔者既体会到在华府这座全球“新闻富矿”中开采“新闻宝石”的忙碌和充实的节奏;也感受到,在这个微观层面上,如果努力以新华社“阵地前移”、打造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目标来要求自己,便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与收获。  
期刊
iPad和iPhone4风靡全球——传播进入移动新媒体时代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两款新产品iPad和iPhone4在全球热销,引无数“果丝”(指“苹果”粉丝)争先恐后购买。  iPad为何如此受欢迎?用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话来说,iPad是革命性的产品,它比笔记本电脑更方便,比智能手机更强大。  iPhone4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iPhone4使智能手机的功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期刊
2010年12月中旬,云南省组织了“七彩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活动,赴加拿大举办“香格里拉”大型图片展等五项涉藏外宣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选准地点 面向主流社会    此次活动地点选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布展地点定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多伦多和温哥华的中华文化中心,分别在两地举办了云南藏区——香格里拉图片展览、“七彩云南·香格里拉”推介会,向来宾发送了一批介绍云南、香格
期刊
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简称“名城会”)是一项由国家文化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南京市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的国际文化盛会。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为期5天的“2010名城会”以“文化,让城市更精彩”为主题,积极对接2010上海世博会,预热2014南京青奥会,共举办了五洲风采、华夏神韵、情系青奥、锦绣江南、文创
期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简称“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至30日在宁夏银川成功举办。“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是集论坛研讨、商品展览、经贸交流、招商引资为一体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会议。共有6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及24个中央部委、31个省市自治区
期刊
今年七月不太平。紫金矿业旗下铜矿污水池渗漏污染福建汀江,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造成大连港湾油污染,一南一北两起事件迅速成为今年的重大环境新闻,引发了海内外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上市公司紫金矿业旗下的铜矿7月3日发生污水渗漏,导致汀江水污染,下游部分网箱鱼死亡,而这一信息的最终披露,却是时隔九天后的7月12日。对这一事件,海内外媒体同样关注,一些外媒在采用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后还派记
期刊
在延安的清凉山下,当年有一位“洋红军”的身影引人瞩目。他高鼻粱,身着灰粗布红军服,时而披上白大褂,到战地医院抢救伤病员,时而跨着小相机到机场参加接待外国来访者……他就是被人称为“万能洋博士”的马海德大夫。  马大夫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身于美国一个钢铁工人的家庭。他1933年在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上海开设诊所行医。  在上海,他先后认识了几位进步友人如路易·艾黎、史沫特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