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就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开展生活化教学等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体验;感悟;生活化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直沿用老师画条条,学生背条条,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它人为地将学生和生活隔离开来,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其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甚至出现了试卷上道德高分,行为上道德矮子的怪现象。这种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改革也是必然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探索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赋予思想品德课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以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和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关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做负责任的公民。
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胆创新,它的提出有着浓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首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思想为实践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日益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提供了直接经验,这些丰富的直接经验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归纳和升华,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理性知识。而这些理性知识也只有在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加以自觉地运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做起,才能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做文章,围绕教学实效做文章,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才能开创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一、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教材虽然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编写的,但是由于新教材是面向全国的,选用的材料不一定对全国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适用。再者,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新的事情发生,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新鲜的为学生所熟知的教材被运用到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可能会出现我们课前不曾预料、教材也没有提到的疑惑和问题,这需要教师机智妥善地处理,只要不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我们就不应该回避。
二、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布局要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呈现多样化:既可以是我们通常的课堂布局,也可以是餐厅式的小组对座或会议室式的集体围坐。课堂常规要淡化原来那种先举手后发言等僵化、呆板、约束学生个性发展的硬性规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分工合作。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些严肃和压抑,多了些活泼和轻松。学生思维活跃,最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思想品德教学要创设特定情境,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通过提供模拟的生活情景和动态的生活经验,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澄清问题的实质,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专注投入。
三、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思想品德课要想上得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就必须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根据需要可以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校外,从课堂到家庭到社区到自然,凡是青少年可以涉足的地方都应尽可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大课堂。让他们到不同场合去感受真实的生活,习得做人办事的准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如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义务劳动、法制宣传等等。为了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组、明确各自的任务,叮嘱他们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事后还要指导学生写出活动总结。
(定远县炉桥中学)
关键词:体验;感悟;生活化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一直沿用老师画条条,学生背条条,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它人为地将学生和生活隔离开来,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其结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甚至出现了试卷上道德高分,行为上道德矮子的怪现象。这种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改革也是必然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探索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赋予思想品德课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以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载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和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关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做负责任的公民。
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胆创新,它的提出有着浓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首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思想为实践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日益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提供了直接经验,这些丰富的直接经验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归纳和升华,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理性知识。而这些理性知识也只有在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加以自觉地运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做起,才能积水成渊,积善成德。
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做文章,围绕教学实效做文章,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才能开创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一、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教材虽然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编写的,但是由于新教材是面向全国的,选用的材料不一定对全国每一所学校的学生都适用。再者,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我们身边每天都会有新的事情发生,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新鲜的为学生所熟知的教材被运用到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可能会出现我们课前不曾预料、教材也没有提到的疑惑和问题,这需要教师机智妥善地处理,只要不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我们就不应该回避。
二、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布局要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呈现多样化:既可以是我们通常的课堂布局,也可以是餐厅式的小组对座或会议室式的集体围坐。课堂常规要淡化原来那种先举手后发言等僵化、呆板、约束学生个性发展的硬性规定,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分工合作。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些严肃和压抑,多了些活泼和轻松。学生思维活跃,最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思想品德教学要创设特定情境,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通过提供模拟的生活情景和动态的生活经验,把来自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放回到类似的环境中去再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澄清问题的实质,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发现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出令人满意的行为模仿标准。模拟生活场景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尽可能生动有趣,使学生兴趣盎然,专注投入。
三、 开展生活化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思想品德课要想上得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就必须拓展教学活动空间。根据需要可以把活动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校外,从课堂到家庭到社区到自然,凡是青少年可以涉足的地方都应尽可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大课堂。让他们到不同场合去感受真实的生活,习得做人办事的准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如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义务劳动、法制宣传等等。为了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组、明确各自的任务,叮嘱他们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事后还要指导学生写出活动总结。
(定远县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