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中的蔷薇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cat1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英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齿轮与煤炭驱动的机器在北方城市的大街小巷轰鸣不息,用呛人的浓烟宣告着新时代的到来。高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岛国之上的高楼中,俯瞰着属于它们的帝国。衣衫褴褛的工人与流浪汉在机器与贫民窟之间穿梭,被尘土与废气迷蒙了的瞳孔里装着不平的怒火。废气与颗粒混合成的白色迷雾在人们头顶上盘旋,如蜃兽喷薄出的迷幻气体,将涌动的暗潮掩盖在华丽而富饶的幻境之下。
  无论多么迷幻的假象,终有其真实的一面。笼罩在大雾之下的英格兰,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中端坐的矮小女王与她的丰功伟绩是真的,泰晤士河上往来如游鱼般的商贸汽船是真的,白金汉宫里的地图上那些零乱的、插满米字旗的地图是真的,而那些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满载金银珠宝的船只,更是真的。
  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走向,也为大英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远航世界各地的商船带回的不只是充实英格兰国库的珠宝货物,还有世界各国的多种文明。文明的相互碰撞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也激起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教育制度的完善使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茁壮成长,其中不乏女性佼佼者,她们就如大雾中的蔷薇花,为灰白色的世界描摹上亮丽的色彩。“蔷薇们”的作品主旨无非围绕两个主题:自由与平等,婚姻与爱情。
  在工业革命之前至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文坛上的女性文学多呈现出忧郁与灰暗的色彩。苦情,私奔,相思成疾……矫揉造作的文风在社会上流行蔓延。正是此时,出现了一位打破传统与腐朽的勇者——简·奥斯汀。
  奥斯汀并没有将故事局限在灰暗与悲伤的格调中。在她的代表作品《傲慢与偏见》里故事的背景从伦敦等大城市转移到了英国一个陽光灿烂、风景优美的乡下农庄,女主角伊丽莎白聪慧、机敏而坚强,与以往柔弱、高贵的娇女完全不同。
  在奥斯汀的文字中,她明显表现出了上述两个主题。聪慧美丽的伊丽莎白与富有英俊的达西互相理解,彼此相爱,终成眷属,而简与宾格利也克服了多重困难,相厮相守。
  在奥斯汀的婚姻观中,为了金钱与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前一种是中年人无可救药的世俗与势力,后一种则是少年人不计后果的轻浮与疯狂。全书随着章节的推进,在伊丽莎白与达西深入交往的过程中,她消除了对他的偏见,他收回了对她的傲慢。男性与女性在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中相互理解,自我发现,并肩同行,才是奥斯汀眼中理想的婚姻与爱情。相比之下,柯林斯与夏洛蒂的婚姻没有爱情与精神的参与,是完全奠定在丰厚物质基础上的华丽冰晶,看似耀眼,实则一触即化。
  到了19世纪中期,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代表作《南方与北方》问世。这位颇受狄更斯赏识的女子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认识自有一番见解。小说从来自南方的女主角玛格丽特·黑尔的角度出发看待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的矛盾。在作者笔下,玛格丽特同伊丽莎白一样聪慧善良,但故事发生的背景重新移回城市——盛产棉花的纺织工业城市米尔顿。玛格丽特对工人阶级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又对工厂主的代表桑顿有着真挚的爱情。她在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调和,最终实现了米尔顿的重新繁荣,并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阶级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以及在时代快节奏发展下出现的信仰危机本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作者笔下,没有什么不能“和平共处”。这种被称为“阶级调和论”的思想并不受当今主流思想的待见。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似乎情有可原。罢工的人潮在城市大街小巷涌动,资本家们闭门不出,人心惶惶。盖斯凯尔长子早夭,悲痛欲绝的她将属于母亲的那份柔情倾注到笔下,去关注社会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调和”是这名女子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如同一个母亲希望她的每个孩子都能和平共处,齐头并进,创造灿烂而辉煌的前程——社会的繁荣昌盛。
  好事者曾将《南方与北方》比作“工业革命时代的《傲慢与偏见》”。我对这种观点不敢完全认同,但认为其亦有可取之处。在《南方与北方》中,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乡下牧师的掌上明珠,他是幼年丧父、少年辍学、白手起家的工厂厂主。他们一个像南方,一个像北方,一个温暖如太阳,一个寒冷如坚冰。而他与她,从唇枪舌剑的冤家到彼此相守的爱人,未尝不是从“傲慢与偏见”到“理解与包容”的蜕变。
  盖斯凯尔夫人曾在1855年出版了一本传记,其中谈到了当时与她齐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勃朗特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女主角与前两者截然不同。简·爱,普普通通的名字,并不出众的女子,没有与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样美丽的容颜,但她柔弱瘦小的身体里装着前两者都没有的、强烈的反抗与斗争意识。如果说伊丽莎白是灵动、脱俗的满天星,玛格丽特是庄园篱墙上温暖的黄玫瑰,那么简·爱则是一株生长在乱石缝中的兰草。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在不公平的命运与残酷生活的压迫下,长成一株不畏风暴的野草。从幼时在舅舅家受到的白眼与不公平的待遇,到在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受到的凌辱以及朋友早逝的打击,经过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受到的重重考验,布满伤痕的灵魂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殴打、辱骂、挫折、谎言,如同一阵又一阵的飓风袭在石缝间瘦弱的小草身上。它的茎叶在剧烈地摇晃,根从未动摇过。《简·爱》的爱情观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爱情观。无论外貌、财富、权力,只要男女双方彼此相爱,便能得到幸福。简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是不关乎财富的纯粹情感,所以在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并且一无所有时,她也愿回到他身边。罗切斯特对简的爱情,是跨越年龄与地位限制的情感。冷酷而虚伪的上流社会就如一个巨大的寒冷冰窖,而简是唯一一束能投射进冰窖里的温暖阳光。
  其实,从根本上看,几位作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对女性应有权利之追求。从《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对婚姻与爱情的自主意识的觉醒,到《南方与北方》中女性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再至《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丝·格雷》,女性的反抗意识与叛逆精神在男权社会中越来越强烈。简·爱拒绝了表兄没有情感的求婚,重新回到早已因火灾而伤残的罗切斯特身边并与之共渡后半生,希斯克利夫领悟到侄儿与外甥女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以死殉情,未尝不是冥顽不化的父权主义向新生代乃至自由、平等与爱情做出妥协的典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里,父系社会占去了大部分时间。长期处于社会统治者地位的男性,骨子里都有一种名为“傲慢”的劣性,而女性长期处于男性的依附位置,自身也存有一种无端的“偏见”。男性的傲慢多在异性面前流露,而女性的偏见则多施展于同性身上。男性对女性以及女性对女性自身的双重不公平待遇,是导致女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扮演“被统治者”与“弱势群体”角色的重要原因。
  习惯了依附男性在社会中立身发展的女性,在新时代的到来之时开始觉醒。平等、自由、权利,她们开始斗争,夺回本应属于她们的一切。她们中,有的人走上街道,向傲慢的男性统治者怒吼着她们的不平;有的人坐在书桌旁,将自己的爱与勇气汇聚在纸上,向世界宣告她们的希望与信仰。那些“蔷薇们”在灰黑色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开得鲜艳而耀眼。她们与自己创作出的作文学作品一样,成为那个时代不可磨灭,也不能忽视的亮丽风景。她们用自己与笔下的故事告诉每个人,即使是在最晦暗肮脏的环境里,蔷薇也有绽放的能力。就算是风的压迫,雨的袭击,雾的侵蚀,都不能抹去蔷薇绽放的权利。
  纪念那些大雾中的蔷薇。
其他文献
陈丹玲的《补白》是一篇令人惊喜的作品,文章充满地方特色,而又没有落入惯常的用地方特色博人眼球的窠臼;富有文化含量,而又不同于常见的掉书袋式、教科书式的散文。无论是在思想主题的把握上.还是语言文字的技术层面上,都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补白”的本意,是“填补空白”,原指用来填补报纸杂志上空白处的短小文章。鲁迅就曾写过三篇短小锋利的《补白》,发表在1925年的《莽原》上,后来结成一篇,收录在《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最负盛名者当属李白。传说李白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唐朝以降,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愈发地浪漫起来——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祭天地与四时,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古代文人最深切的苦乐情怀,成为酒笔相伴的典型形象。  有趣的是,近来大火的手游“王者荣耀”却赐李白“青莲剑仙”的侠客形象,李太白不再长吁短叹,而是浪荡江湖,一怒便要拔剑出鞘。其实,历史上的太白果真好剑法,有史为证:“李白善纵横术,击剑,
期刊
命运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地,有现实,也有理想,其实都很朦胧,殊不知命运却在毫不相干的地方,为你安排了几年甚或几十年后的归宿,只有当你跨过了时间长河,来到彼岸,才猛然发现,此岸与彼岸之间,看似遥不可及,暗中早有牵系,一切好似命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与“小开本”的缘分大抵如是。  “小开本”如今成为图书收藏界用语,专指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1993年间出版的690x960
期刊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太白  天帝遣吾下凡历四时而寻一真侠客。受命以来,夙夜奔忙,終寻得,特赶来报于帝。  时年开元六年,大唐盛朝。  远山腰,山岚间。一白衣青年,黑发似瀑,眉目如剑。右腰束剑,而负箧曳屣,庵居蔬食,行深山巨谷中,不与世相闻。古书载,该山名之为大匡山,少侠称之为李太白。  余可谓阅人无数矣,然难看透这李太白。曰其懒顿,然好剑术,喜任侠。时有闻鸡起舞之举,嗜剑如命,而偏喜
期刊
每个人都像一个微茫的星辰,漂浮在浩瀚的银河之中。聚散、沉浮、光暗,描绘着我们的平凡却绝无仅有的一生。  《圣经·创世纪》直言:“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从无机的分子到生命的绽放,再回归沉寂,人生赋予我们闪耀的权利与自由。行走于这热闹又冷静的江湖,更要珍惜这“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的珍贵人间。  我要做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侠客,骑着一匹瘦马,不断挑战难以战胜的目标,永远天真无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
期刊
古马尔(Khadka Kumar),尼泊尔人,本科毕业于特里布文大人文学院数学与经济学专业。碩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曾获中国孔子学院奖学金。
期刊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阿赫玛托娃《祖国土》一  春日的翠微峰,刚刚在久雨中露出了晴好的面孔。我从密密莽莽的丛林中穿过,从乱石嶙峋的崖壁间穿过,仿佛从时光中穿过,仿佛我一直这样地走着,走了很多年。  据史载,明亡后,清初“宁都三魏”——魏际瑞、魏禧、魏礼隐居翠微峰,不仕清廷。他们结交另外六名知名学者邱维屏、李腾蛟、彭任、曾灿、彭士望和林时益
期刊
若干年后,蒲松龄骨殖成灰,《聊斋志异》流转于世。作为其小说主人公之一,我仍旧活着。民国二十一年仲夏,我再次回到兰若寺。松柏镇的烟火依旧茂盛,酒肆林立,过往军人和商贾的马匹拴在脱皮的梧桐树上,长刀和包裹搁在黑漆木桌上,猜拳行令的喊声从敞开的窗户传出来,掠过行人的耳膜、飞旋的尘土和对面的青砖墙壁,在幽蓝幽蓝的民国天空跌宕,在青楼的欢笑和呻吟中销匿。我走得累了——两个月的路程足以让我觉到了道路和目的地的
期刊
有人自有江湖,有江湖自有侠。一中江湖,有一胖侠人人皆知,唤作“斌”。斌身长七尺有余,虎背熊腰,挺一啤酒肚,乍一看好似熊二;细细一瞅,连张翼德也会暗吃一惊:世间竟有人生得如此丑,哦不,彪猛!斌虎额常锁,瞪着双睁着不大却犀利的鹰眼,可谓大振雄风。但斌的脸却饱经风霜,可怜斌侠春秋鼎盛啊!  斌乃大班班主任兼物理老师,还在江湖任级部主任重职。斌侠能威立江湖,凭得是一身本事。斌,文武双全,文能讲课编段子,武
期刊
至今记得古龙小说里的一段话。  陆小凤:“有的人求名,有的人求利,我求的是什么呢?”  西门吹雪淡淡说道:“麻烦。”  陆小凤是个怕麻烦的人。但往往他的麻烦,都是自己惹来的。古龙先生笔下的陆小凤,并不像其它故事中的武侠主角一样,满腹热血保家卫国。他会犯糊涂,会装傻充愣,会嬉皮笑脸笑呵呵,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甚至可以说,是个正邪难辨的角色。连他自己都说,“我这个人可爱的地方,就因为我从来也不想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