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说教材
1. 本节教材所处启蒙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从近代思想变迁的角度看,它是新与旧的交锋,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侧重于对人的解放。
本节课的灵魂: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2. 教学构思
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改造这一主线展开,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落差,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引出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用民主、科学来整个代替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民主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后来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领悟到,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运动的石破天惊。
3.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历史大背景和当时小环境中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培养学生“以史导论”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实质的引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敢于猛烈抨击旧礼教的体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内容。通过对背景分析突出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内容则抓住一个“新”字,去体现它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评价。
二、 说教法
为适应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注入式教学转向对话式教学已成共识,所以这节课我采用对话式教学。因为通过对话教学,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 平等:让学生感到在真理面前,自己跟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2. 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与同学、老师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引发:不断地把学生的认知感受“引发”、“激发”、“调动”起来,我认为,这对于课堂教学的认知活动来说,是最重要的。
4. 合作: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多元、多维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学生不仅在愉快的对话中获得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解放了个性,而我则在实践中提高驾驭对话这门艺术的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用对话式教学来上这节课的原因。
三、 说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学——思——议相结合。阅读、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对话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思辨的环境,让学生于有疑处质疑,还可以激其在无疑处质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所以这节课我只是策划者而非主讲者,策划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探究,因此这节课我打算以讨论对话为主,老师设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来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形成教师、教材、课件、学生互动的教学机制和氛围。
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图片资料,文献资料,竞赛过程中所需的各组任务、评分细则、注意事项、教学流程等等),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1. 事先让同学们选出一名口齿比较伶俐的同学做记者。
2. 选出两名计时员、十名评委,组成评委团,每人发一份评分细则和评分表。
3. 把全班分为实力均衡的三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4. 站在学生立场去想象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做好充分的应答准备。
(二) 课堂教学
1. 新课导入
采用趣味性知识切入:提问大家认得照片上的人吗?注意他们3人的生辰,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出北大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这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再配以文字说明,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状态。
2. 课程设计
(1) 讲清活动安排
先在大屏幕打出竞赛程序:
强调这节课以讨论对话为主,采用竞赛的形式来学,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互相讨论对话阶段;第三阶段:记者报道,第四阶段:老师点评和公布各组得分情况。将“活动与探究”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活跃气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
然后打出各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方向,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凸现本课重点难点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打出并强调注意事项(评分细则、加分、扣分细则、提问原则)
评分细则:
加分、 扣分细则:备注:(以每人次记)
提问原则:
A. 提问须跟本节内容有关.
B. 一问只能涉及一个问题,问题力求简洁明了(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算两个问题)。
C. 互相提问和自由提问时可点名要求作答,可提问同学,也可提问老师,但要注意把握好时间。
此环节关键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竞赛的细节,提高竞争意识,更重要是学会合作学习(生生对话),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且培养时间观念,提高对效率的认识。
(2) 竞赛过程
第一阶段:各组做好准备,时间十分钟。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应以学伴的方式与之交流并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课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文本对话。
第二阶段:
A. 先是各组代表回答。
B. 各组互相提问。
C. 自由提问。
由于先前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所以能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解放了思想,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创新,在思辨中进步。
第三阶段:记者对此次竞赛作现场简短报道,从学生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与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先由老师点评。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对答题有创见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对回答欠佳的同学指出他们的不足在哪,鼓励他们下次有更好的表现,然后由评委主席公布各组分数,竞赛结束。
六、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同学来不及发言,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来不及讨论,但用不着遗憾,我们可以请班上的电脑高手为我们搞一个公共邮箱或论坛或设计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网站,让我们可以在网上继续探讨。这样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也使我从中得到教学反馈。
(贺州高中史地组)
1. 本节教材所处启蒙的地位和作用
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从近代思想变迁的角度看,它是新与旧的交锋,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侧重于对人的解放。
本节课的灵魂: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2. 教学构思
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改造这一主线展开,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落差,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引出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领域的探索,用民主、科学来整个代替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民主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后来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领悟到,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五四运动的石破天惊。
3.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的标志;领袖人物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能力目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历史大背景和当时小环境中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培养学生“以史导论”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实质的引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将们敢于猛烈抨击旧礼教的体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内容。通过对背景分析突出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内容则抓住一个“新”字,去体现它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评价。
二、 说教法
为适应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从注入式教学转向对话式教学已成共识,所以这节课我采用对话式教学。因为通过对话教学,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 平等:让学生感到在真理面前,自己跟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2. 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与同学、老师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引发:不断地把学生的认知感受“引发”、“激发”、“调动”起来,我认为,这对于课堂教学的认知活动来说,是最重要的。
4. 合作:师生、生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多元、多维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学生不仅在愉快的对话中获得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解放了个性,而我则在实践中提高驾驭对话这门艺术的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用对话式教学来上这节课的原因。
三、 说学法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学——思——议相结合。阅读、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对话教学可以营造一种思辨的环境,让学生于有疑处质疑,还可以激其在无疑处质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所以这节课我只是策划者而非主讲者,策划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探究,因此这节课我打算以讨论对话为主,老师设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来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形成教师、教材、课件、学生互动的教学机制和氛围。
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图片资料,文献资料,竞赛过程中所需的各组任务、评分细则、注意事项、教学流程等等),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1. 事先让同学们选出一名口齿比较伶俐的同学做记者。
2. 选出两名计时员、十名评委,组成评委团,每人发一份评分细则和评分表。
3. 把全班分为实力均衡的三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
4. 站在学生立场去想象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做好充分的应答准备。
(二) 课堂教学
1. 新课导入
采用趣味性知识切入:提问大家认得照片上的人吗?注意他们3人的生辰,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出北大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这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再配以文字说明,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可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教学状态。
2. 课程设计
(1) 讲清活动安排
先在大屏幕打出竞赛程序:
强调这节课以讨论对话为主,采用竞赛的形式来学,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互相讨论对话阶段;第三阶段:记者报道,第四阶段:老师点评和公布各组得分情况。将“活动与探究”引入课堂教学,既能活跃气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
然后打出各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方向,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凸现本课重点难点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
打出并强调注意事项(评分细则、加分、扣分细则、提问原则)
评分细则:
加分、 扣分细则:备注:(以每人次记)
提问原则:
A. 提问须跟本节内容有关.
B. 一问只能涉及一个问题,问题力求简洁明了(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算两个问题)。
C. 互相提问和自由提问时可点名要求作答,可提问同学,也可提问老师,但要注意把握好时间。
此环节关键不仅帮助学生了解竞赛的细节,提高竞争意识,更重要是学会合作学习(生生对话),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且培养时间观念,提高对效率的认识。
(2) 竞赛过程
第一阶段:各组做好准备,时间十分钟。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应以学伴的方式与之交流并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课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文本对话。
第二阶段:
A. 先是各组代表回答。
B. 各组互相提问。
C. 自由提问。
由于先前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所以能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解放了思想,张扬了个性,体现了创新,在思辨中进步。
第三阶段:记者对此次竞赛作现场简短报道,从学生的角度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与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四阶段:先由老师点评。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对答题有创见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对回答欠佳的同学指出他们的不足在哪,鼓励他们下次有更好的表现,然后由评委主席公布各组分数,竞赛结束。
六、结语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同学来不及发言,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来不及讨论,但用不着遗憾,我们可以请班上的电脑高手为我们搞一个公共邮箱或论坛或设计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网站,让我们可以在网上继续探讨。这样教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教学更具有开放性,也使我从中得到教学反馈。
(贺州高中史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