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说明文呢?我想,首先应该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部分,相关的对于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频频出现,几乎成了必考题,所占分值一般为2-4分,可谓是说明文阅读中必须把握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下面笔者结合历年来各地中考题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在中考前夕给各位考生一些启示。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准确、严密,可称之为“准确性”;一种是生动、活泼,可称之为“生动性”。
针对说明文的语言,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 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如加点字能否删去;在同一语境下加点字能否替换成其他近义词;或是直接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这三种题型在中考说明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三者其实是一种类型的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大多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先表态,加点字不能够删除(或替换);再释词:加点字表示什么含义;再比较:加点字删去后句子表示什么含义(或替换的词语表示什么含义);最后下结论:若去掉(或替换掉)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析所选语句或段落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各地中考卷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更偏重于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考生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句式变换等角度来着手赏析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具体会在下文中会分析到。
3. 分析比较两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型题目的设置大多旨在让你区分准确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可参照文章上面两点来思考。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了解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还要体会它在段与篇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分析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的解答一般是较为容易的,一般都不能随意调换词语顺序。考生只需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考虑:一是词语间是否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等;二是加点词语是否暗合文章结构,或是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只是思考答题的切入角度、技巧和套路,这只是一个框架和指引。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最主要的用途是传播知识。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准确”是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符合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能、成因、功能等加以解说,不必修饰或描写,只需要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这些词语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研读体会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相应中考题时游刃有余。
1. 关注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1) 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如十分、很、比较、几乎、相当、仅仅、最、一定、尤其、稍微、更加……
中考示例2010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中,有这么一句话被出成了考题:“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考官所要考查的正是考生对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题中的加点词语“一定”在程度上对淘米水的药用价值起了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表示范围上的限制:如大多、大部分、全、都、主要、之一……
中考示例2009浙江温州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中要求考生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加点词“大都”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起到了限制的作用,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存在,这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表示数量上的限制: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具体准确的确数予以说明,这样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中考示例2009贵州黔东南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技术》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句中便是通过具体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之迅猛,从而让读者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多、几、有余、很少、近等。中考时常将考点放在约数的使用上。
中考示例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中的考题:“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加点字“近”就是约数,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所以文章用一个“近”字加以数量上的限制,表示并非确指。如果没有这个“近”字,反而会使文章的说明显得不可信。
(4) 表示时间上的限制:如当时、原来、目前、已经、一直、一向、渐渐……
中考示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秦岭》考题:“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这里的“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了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便显示不出这种从古到今的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了。
(5) 表示估计、猜测:如大约、左右、大体、可能、也许……
中考示例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考题:“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加点的“可能”一词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一词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为客观。
(6) 表示信息来源:如据说、据介绍、据考证、据调查……
中考示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闲话白菜》中的考题:“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点字“据考证”是指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以上六种是在中考说明文语言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加点字的类型,当然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远不止以上的六种,如表示频率上的限制:屡次、常常、偶尔、往往、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质地的限制:软、硬等,此处便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考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便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题。
2. 关注关词语的合理运用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能够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示例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说明文阅读《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中有一题:“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考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划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案应该是“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亭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中游”的原因,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即在亭中便可将亭外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而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因此,在准确的前提下,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所谓生动性,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写,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这就是说明文的生动性。“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大多体现出这种风格。
说明文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还能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会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如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如《蜘蛛》一文将蜘蛛不同的腺体叫做“壶状腺”“葡萄状腺”等。腺体这种事物通常很难描摹,但作者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各种腺体的形状特征,又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功用,给人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中考示例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说明文阅读《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中的考题:
画线句子“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其实,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表达效果与其在记叙文中是差不多的,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夸张、对比,是强调突出了……;排比,是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在平时阅读中经常训练到的。所谓一通百通,这些答题的技巧用在说明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诗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画事物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蜘蛛》一文中: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转回来,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
本段生动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见”“赶”“绕”“转”“走”“转”“绕”“走开”“接连地绕”“跑开”“看到”“靠近”“细细捆绑”等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这样写就不仅是在介绍蜘蛛的习性,更像是在刻画一个小小的生命。使枯燥的昆虫知识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知,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中考示例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说明文阅读《绚丽的蝴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
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原本读者对于什么叫“拟态昆虫”还是概念模糊的,聪明的作者没有在这里加入大量的术语解释和枯燥的说明,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枯叶蝶的形态。经过了作者的描述,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立刻清晰了起来。
3. 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充满美感
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多感官结合、形色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充满美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段话虚实结合,想象、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设计精巧及美丽,似乎身临其境。
中考示例2008年湛江中考说明文阅读《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中的片段: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此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鲜明,同时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句式变化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多变灵动
句式的变化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中考示例2009湖北恩施中考说明文阅读《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写道: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这一选段时而长句,时而四字短语,时而对偶,时而散句,时而古文,时而现代文,句式灵动变化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古风,也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吊脚楼那悠久的历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去思考总结,抓重点、攻难点、找规律、提效率,这是学习应有的方法,也是笔者归纳此文的目的。其实不光是说明文阅读,我们的学习若仅靠大量的题海训练、“死做”是远远不够的,熟悉知识考查点,探寻相应的解题技巧,适当训练后形成规律性认识并实现能力的迁移,才是事半功倍的良方。“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相信同学们定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继承发展,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来!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准确、严密,可称之为“准确性”;一种是生动、活泼,可称之为“生动性”。
针对说明文的语言,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 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如加点字能否删去;在同一语境下加点字能否替换成其他近义词;或是直接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这三种题型在中考说明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三者其实是一种类型的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大多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先表态,加点字不能够删除(或替换);再释词:加点字表示什么含义;再比较:加点字删去后句子表示什么含义(或替换的词语表示什么含义);最后下结论:若去掉(或替换掉)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析所选语句或段落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各地中考卷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更偏重于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考生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句式变换等角度来着手赏析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具体会在下文中会分析到。
3. 分析比较两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型题目的设置大多旨在让你区分准确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可参照文章上面两点来思考。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了解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还要体会它在段与篇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分析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的解答一般是较为容易的,一般都不能随意调换词语顺序。考生只需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考虑:一是词语间是否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等;二是加点词语是否暗合文章结构,或是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只是思考答题的切入角度、技巧和套路,这只是一个框架和指引。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最主要的用途是传播知识。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准确”是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符合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能、成因、功能等加以解说,不必修饰或描写,只需要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这些词语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研读体会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相应中考题时游刃有余。
1. 关注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1) 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如十分、很、比较、几乎、相当、仅仅、最、一定、尤其、稍微、更加……
中考示例2010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中,有这么一句话被出成了考题:“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考官所要考查的正是考生对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题中的加点词语“一定”在程度上对淘米水的药用价值起了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表示范围上的限制:如大多、大部分、全、都、主要、之一……
中考示例2009浙江温州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中要求考生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加点词“大都”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起到了限制的作用,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存在,这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表示数量上的限制: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具体准确的确数予以说明,这样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中考示例2009贵州黔东南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技术》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句中便是通过具体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之迅猛,从而让读者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多、几、有余、很少、近等。中考时常将考点放在约数的使用上。
中考示例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中的考题:“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加点字“近”就是约数,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所以文章用一个“近”字加以数量上的限制,表示并非确指。如果没有这个“近”字,反而会使文章的说明显得不可信。
(4) 表示时间上的限制:如当时、原来、目前、已经、一直、一向、渐渐……
中考示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秦岭》考题:“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这里的“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了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便显示不出这种从古到今的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了。
(5) 表示估计、猜测:如大约、左右、大体、可能、也许……
中考示例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考题:“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加点的“可能”一词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一词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为客观。
(6) 表示信息来源:如据说、据介绍、据考证、据调查……
中考示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闲话白菜》中的考题:“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点字“据考证”是指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以上六种是在中考说明文语言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加点字的类型,当然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远不止以上的六种,如表示频率上的限制:屡次、常常、偶尔、往往、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质地的限制:软、硬等,此处便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考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便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题。
2. 关注关词语的合理运用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能够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示例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说明文阅读《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中有一题:“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考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划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案应该是“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亭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中游”的原因,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即在亭中便可将亭外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而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因此,在准确的前提下,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所谓生动性,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写,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这就是说明文的生动性。“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大多体现出这种风格。
说明文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还能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会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如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如《蜘蛛》一文将蜘蛛不同的腺体叫做“壶状腺”“葡萄状腺”等。腺体这种事物通常很难描摹,但作者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各种腺体的形状特征,又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功用,给人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中考示例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说明文阅读《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中的考题:
画线句子“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其实,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表达效果与其在记叙文中是差不多的,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夸张、对比,是强调突出了……;排比,是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在平时阅读中经常训练到的。所谓一通百通,这些答题的技巧用在说明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诗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画事物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蜘蛛》一文中: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转回来,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
本段生动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见”“赶”“绕”“转”“走”“转”“绕”“走开”“接连地绕”“跑开”“看到”“靠近”“细细捆绑”等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这样写就不仅是在介绍蜘蛛的习性,更像是在刻画一个小小的生命。使枯燥的昆虫知识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知,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中考示例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说明文阅读《绚丽的蝴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
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原本读者对于什么叫“拟态昆虫”还是概念模糊的,聪明的作者没有在这里加入大量的术语解释和枯燥的说明,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枯叶蝶的形态。经过了作者的描述,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立刻清晰了起来。
3. 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充满美感
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多感官结合、形色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充满美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段话虚实结合,想象、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设计精巧及美丽,似乎身临其境。
中考示例2008年湛江中考说明文阅读《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中的片段: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此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鲜明,同时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句式变化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多变灵动
句式的变化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中考示例2009湖北恩施中考说明文阅读《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写道: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这一选段时而长句,时而四字短语,时而对偶,时而散句,时而古文,时而现代文,句式灵动变化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古风,也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吊脚楼那悠久的历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去思考总结,抓重点、攻难点、找规律、提效率,这是学习应有的方法,也是笔者归纳此文的目的。其实不光是说明文阅读,我们的学习若仅靠大量的题海训练、“死做”是远远不够的,熟悉知识考查点,探寻相应的解题技巧,适当训练后形成规律性认识并实现能力的迁移,才是事半功倍的良方。“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相信同学们定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继承发展,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