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以中国音乐教学改革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学校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优势,建设中国音乐资源数字化体系,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该建设经历了长期的资料积累与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开拓和收获进程中。建设成果和经验,在我国音乐艺术资源数字化领域中,起着引领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音乐;特色教育资源库;科研;教学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多年的科研、教学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小时)的中国音乐教学资源(音频、视频)。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料,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沉睡的音乐记忆,亟待抢救、整理,使之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首批建设单位(首批只有四所高校),承担了民族音乐教育专题资源建设,2005年—2016年间共建设完成40余个主题资源包,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等方向。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对于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同时对社会音乐文化普及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库主要内容及管理经验
中国音乐资源涉及门类众多,根据学科划分及资源属性,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系列、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系列、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系列三个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以民族为单位,拟建设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子库,现已建设完成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音乐的子库;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将建设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音乐在内的内容,现戏曲已完成昆曲音乐、评剧音乐等子库,器乐已完成古琴、竹笛、三弦等子库;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以西乐东渐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嬗变而来的新形式与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品的形式、创作思维、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作品为主体,现已完成中国声乐、中国歌剧、中国管弦乐等子库。与此同时,在中国音乐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主要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三方面:
1.统一组织、分工协作。为确保资源库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由科研处牵头成立了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教育资源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项目全局统筹、协调组织;学校科研处处长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资源包负责人大多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具体负责主题资源包框架设计、资源采集加工、整合教学应用等,这样有利于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应用整合起来;技术公司根据资源包负责人需求设计资源展示结构及网站展示风格并对资源进行编目;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平台架构设计、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项目负责人、主题包负责人、信息技术实施人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开展、顺利实施。
2.简单管理、提升服务。在项目建设中,项目负責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负责人以“简单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项目“启动培训、过程跟踪、专家咨询、定期研讨”的方式控制项目实施工期,并对主题包负责人提供信息技术对接服务,让主题资源包负责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源采集、加工等工作中,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包建设的可管可控。
3.搭建平台、共享心得。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难题,学校定期组织资源包负责人参加北京市教委主持的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包括调研类研讨、管理类研讨、学习类研讨等类型。通过研讨会,一方面,促进了各高校间的横向交流,打通隔阂和学科壁垒,共享经验和心得;另一方面,树立了特色资源库专题建设的优秀典型。
应用推广
1. 人才培养。该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研究生在参与该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全面了解某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并直接催生出其博士论文,博士生张天彤、特古斯、腾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达斡尔族民歌研究》《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个案调查与研究》《蒙古族音乐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博士生袁环参加中国戏曲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长三角地区滩簧声腔研究》等。
2. 科学研究。各子数据库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衍生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与调研资料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此类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管弦乐创作与传播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尼苏人的文化遗存”、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3. 学科建设。该成果紧密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戏曲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戏曲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国乐的学科方向建设;视唱练耳数据库支持了学院视唱练耳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管弦乐数据库、中国钢琴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管弦、钢琴的学科方向建设等。该数据库的很多新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新课程,服务教学。
资源库建设中,各项目组承担了确定库结构、元数据著录规范及资源标引必备项可选项、设计页面、数字水印的设计、音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加工上传数据等工作。各数据库负责人负责提供网页文字资料、风格设计、素材收集,保证每个数据库有不同的页面设计、前台展示、分类导航系统和检索入口等。项目组由教授、副教授带队,带领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参与项目,既促进了学科建设又完成了人才培养,加强了学院人才梯队建设。
在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一直走在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是诸多艺术院校,尤其是各大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的典范。目前,建成的40余个主题资源包已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登录检索。该成果在信息化时代,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科研成果向全社会辐射,为全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行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与研究便利,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与称赞,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项目,过去十多年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科特色、服务科研与教学的一批中国音乐数字资源问世,为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为“中国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音乐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文化窗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豫, 张京彬. 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 [J]. 中国电化教育,2010(6):65-67.
[2] 张巨俭, 潘波. 传承服饰文化 建设特色鲜明的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 [J].艺术设计研究,2015(4):125-128.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卜 珺]
关键词:中国音乐;特色教育资源库;科研;教学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多年的科研、教学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小时)的中国音乐教学资源(音频、视频)。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料,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沉睡的音乐记忆,亟待抢救、整理,使之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首批建设单位(首批只有四所高校),承担了民族音乐教育专题资源建设,2005年—2016年间共建设完成40余个主题资源包,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等方向。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对于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同时对社会音乐文化普及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库主要内容及管理经验
中国音乐资源涉及门类众多,根据学科划分及资源属性,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系列、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系列、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系列三个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以民族为单位,拟建设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子库,现已建设完成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音乐的子库;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将建设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音乐在内的内容,现戏曲已完成昆曲音乐、评剧音乐等子库,器乐已完成古琴、竹笛、三弦等子库;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以西乐东渐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嬗变而来的新形式与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品的形式、创作思维、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作品为主体,现已完成中国声乐、中国歌剧、中国管弦乐等子库。与此同时,在中国音乐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主要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三方面:
1.统一组织、分工协作。为确保资源库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由科研处牵头成立了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教育资源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项目全局统筹、协调组织;学校科研处处长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资源包负责人大多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具体负责主题资源包框架设计、资源采集加工、整合教学应用等,这样有利于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应用整合起来;技术公司根据资源包负责人需求设计资源展示结构及网站展示风格并对资源进行编目;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平台架构设计、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项目负责人、主题包负责人、信息技术实施人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开展、顺利实施。
2.简单管理、提升服务。在项目建设中,项目负責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负责人以“简单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项目“启动培训、过程跟踪、专家咨询、定期研讨”的方式控制项目实施工期,并对主题包负责人提供信息技术对接服务,让主题资源包负责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源采集、加工等工作中,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包建设的可管可控。
3.搭建平台、共享心得。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难题,学校定期组织资源包负责人参加北京市教委主持的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包括调研类研讨、管理类研讨、学习类研讨等类型。通过研讨会,一方面,促进了各高校间的横向交流,打通隔阂和学科壁垒,共享经验和心得;另一方面,树立了特色资源库专题建设的优秀典型。
应用推广
1. 人才培养。该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研究生在参与该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全面了解某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并直接催生出其博士论文,博士生张天彤、特古斯、腾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达斡尔族民歌研究》《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个案调查与研究》《蒙古族音乐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博士生袁环参加中国戏曲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长三角地区滩簧声腔研究》等。
2. 科学研究。各子数据库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衍生出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与调研资料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此类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管弦乐创作与传播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尼苏人的文化遗存”、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歌剧演唱研究”。
3. 学科建设。该成果紧密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戏曲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戏曲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国乐的学科方向建设;视唱练耳数据库支持了学院视唱练耳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管弦乐数据库、中国钢琴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管弦、钢琴的学科方向建设等。该数据库的很多新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新课程,服务教学。
资源库建设中,各项目组承担了确定库结构、元数据著录规范及资源标引必备项可选项、设计页面、数字水印的设计、音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加工上传数据等工作。各数据库负责人负责提供网页文字资料、风格设计、素材收集,保证每个数据库有不同的页面设计、前台展示、分类导航系统和检索入口等。项目组由教授、副教授带队,带领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参与项目,既促进了学科建设又完成了人才培养,加强了学院人才梯队建设。
在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一直走在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是诸多艺术院校,尤其是各大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的典范。目前,建成的40余个主题资源包已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登录检索。该成果在信息化时代,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科研成果向全社会辐射,为全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行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与研究便利,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与称赞,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项目,过去十多年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科特色、服务科研与教学的一批中国音乐数字资源问世,为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为“中国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音乐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文化窗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豫, 张京彬. 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 [J]. 中国电化教育,2010(6):65-67.
[2] 张巨俭, 潘波. 传承服饰文化 建设特色鲜明的服装艺术教育资源库 [J].艺术设计研究,2015(4):125-128.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