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力求为人类解放提供理论和行动指南。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要贫穷,深刻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就是要高举为人类解放的旗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目标来实现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现阶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人类解放的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崇高情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提出乡村振兴有哪些时代的考量呢?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抉择
(一)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建立乡村内生增长机制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3年开始连续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使其被动地去接收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没有从内在上激发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具备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上来,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我国这样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供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要靠中国自己探索。
(一)突出根本,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由来已久的。土地革命时期,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执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推行实现耕者有其田,党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提出脱贫攻坚的攻堅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等职能部门具体推进落实的机制,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共谱“田园交响曲”。
(二)找准切口,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三)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五)借鉴中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智慧。美丽乡村需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生态宜居需要建立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乡村振兴需要大空间的系统思维、超越局部的整体观,中国2000多年前就有天下太平的观念。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一定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
[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抉择
(一)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建立乡村内生增长机制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3年开始连续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别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对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发展动力来看,政策重点侧重于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业对农村的反哺和扶持,把农村放在了城市的从属地位,使其被动地去接收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没有从内在上激发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这是一种思路的根本转变。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我国具备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技术条件。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上来,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我国这样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供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要靠中国自己探索。
(一)突出根本,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由来已久的。土地革命时期,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执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推行实现耕者有其田,党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提出脱贫攻坚的攻堅战。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等职能部门具体推进落实的机制,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共谱“田园交响曲”。
(二)找准切口,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三)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五)借鉴中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智慧。美丽乡村需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生态宜居需要建立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自然观,乡村振兴需要大空间的系统思维、超越局部的整体观,中国2000多年前就有天下太平的观念。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一定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3]《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的复兴》.
[4]《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