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采伐剩余物施用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heng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施用杨树Populus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CO2)释放的影响,为其潜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原料,根据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凋落物量,以2%质量分数(以烘干土质量计)均匀混入新鲜土壤,25℃恒温培养箱中暗培养180 d。控制培养期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无机氮[铵态氮(NH4
其他文献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作为中国特有的木本粮油树种,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壤肥力是林木生长的基础,山核桃土壤肥力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主要受海拔、母岩及人为经营的影响,其中高强度人为经营对土壤肥力影响尤为显著。集约经营后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土壤普遍酸化,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大幅下降;清除林下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养分大量流失;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多样性下降;林地土壤质量的恶化导致果实质量与品质明显下降。采用生草栽培、施加有机物料等措施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
实蝇类害虫能对新鲜水果、蔬菜生产造成重大危害,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实蝇监测是对实蝇类害虫进行防控的基础工作,也是实蝇非疫区、低度发生区建设和维护的基础.实蝇监测的技术核心包括监测点的设置、引诱剂种类的选择和诱捕器类型的使用.本文总结了自1912年以来实蝇监测技术中使用的实蝇引诱剂和诱捕器的发展过程,并对实蝇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全球大气二氧化碳(CO_2)呈明显增加趋势。大气CO_2的增加将会影响土壤有机碳(SOC)转化和更新,进而改变土壤碳的稳定性。研究大气CO_2升高对SOC稳定性的影响,不但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效应的重要环节,也对实现碳元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储存,对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综述了大气CO_2升高对SOC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稳定性指标(生物指标、
目前国内关于弗天牛属(Phoracantha Newman)的研究资料非常少,基本上只有桉天牛(Phora-cantha semipunctata Fabricius)一个物种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研究报道,将弗天牛属害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和40种的检索表进行了介绍,供口岸检疫鉴定和国内林木害虫调查时作参考.
【目的】探究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为该地区的樟子松林培育、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6个林龄(10、20、30、40、50和60 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龄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贫瘠,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
【目的】通过探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特征,为油松林土壤碳储量预测和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2017年文献数据,综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棕壤和褐土2种土壤类型下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储量变化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中国森林经营措施和油松生长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0~20 cm土层是碳库的主要贡
植物疫情监测是进出境植物检疫工作和国门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官方监督管理执法行为.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国进出境植物疫情监测工作的现状,包括简要发展历史、主要项目内容、一般做法以及监测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完善进出境植物疫情监测工作的相关建议.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因此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效应相关的文献,全面系统介绍了土壤微塑料积累后,土壤物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动物摄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响应、以及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及其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组成和持水性等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甚至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Lumbri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我国农林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林业工程、土壤学、环境保护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研究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