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安全的、平和的,但也是无聊的。如果在乎爱情,就要担待它的“危险”,娶德国媳妇则要担的更多。
曾有中国留学生戏言,娶外国女孩要过三道关:第一关,思想观念关,怕别人说三道四,怕文化差异难以磨合,怕与外国女友不能善始善终;第二关,求爱行动关,中国男人在外国女生面前显得很内向,不敢主动进攻;第三关,家庭生活关,很多中国男人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又不擅长做家务,回到家喜欢倒在沙发上看电视,使追求平等的外国女人无法接受。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真实感情状况如何?中国男生在海外找不到洋女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留学》记者走访了几位娶了欧洲媳妇或交了外国女友的中国留学生,生长在德国的年轻华裔男士,以及嫁给中国男子的外国女士。
要求洋女友贤淑,像是对牛弹琴
程楠是个留德在读博士,他的女友是在德国学习的比利时女孩芙洛。程楠并不完全认同所谓的“三道关”,“这是个有意思的总结,估计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成见,比较刻板。随着社会进步,因跨国恋而怕别人说三道四的顾虑已经很少了。”他认为中国男生不自信的现象和文化陌生造成的顾虑是个问题,而文化差异是中国男生和外国女生之间最大的障碍,“这种差异隐性地或显性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比方说,我有时也会对女友说,女孩应该贤淑、体贴、心细、做家务,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像是对牛弹琴。她要求做她自己,而我用中国传统美德约束她就很不适宜”。
芙洛认为,中国男孩在外国女孩面前有时比较拘谨,不善沟通。这种因缺乏交流而产生的顾虑往往形成偏见,“比如说很多中国男生认为外国女生都太开放,这些一概而论并有点道听途说的观点不会对任何形式的交流产生正面影响,还易形成井底之见。我认为,外国女生的开放,有时只是她们认为在女性解放运动后的时代,希望去做和男性一样的事情,她们可以像男性一样喝酒、抽烟,和男性一样表达她们的感情,并不以男性意志为转移。如果有适合的环境和条件,我想很多东方人或许也能很开放。”身在欧洲,如果中国男生能更主动地去了解和沟通,他们对欧洲女生的这类误解和偏见,本可以化解。
中国男人不懂得讨女人欢心
对于中国男生来说,如何去求爱是一大难关。程楠的亲身体会是,中国男人在外国女人面前看上去比较内向。这是一种陌生感驱使下的、被迫的内向,却也是事实上的内向。“我感觉有些中国男生对外国女孩是有想法的—就像外国男孩也可能对中国女孩有想法一样,他们看到外国女生也会心生情愫,但不能及时合理地采取行动往往让这种情愫有始无终”。
程楠认识的不少中国男生不找外国女生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他们往往缺乏自信,自认为无法“驾驭”外国女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示”。这种“闷骚”和“怯场”直接导致中国男生追求外国女生的失败。
生在德国长在德国并在德国接受了完整教育的中国小伙儿孙懋也认为,中国男生过于拘谨含蓄,没有学会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讨欧洲女人欢心。如果一个男人不知道如何让女人开心,那起码一半的机会已经错过了。而中国男人对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例如孙懋的一个男同学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德国女孩,他没有把对女孩的好感立即明确地表露出来,而是将一件小礼物悄悄放进她的信箱。这种爱意的表达当然没有效果。对此程楠的解释是:东方式的平和、隐忍、谦虚、寡言在西方女孩看来并不一定是一种完美修养,也不一定博得她们的芳心,反而可能会被认为无聊。
德国女性不偏爱“高富帅”
相比较之下,很多外国女生在选择配偶时比较“随心所欲”,各种顾虑较少,喜欢别人就会表露出来。“当今不少欧洲女生在择偶时内心深处的偏见较少,会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把算盘打在人身后的符号上,比如家庭出身、经济条件、国籍甚至肤色。”芙洛不无感触地谈到。实际上,这就是当今外国女生的择偶观念。她们不太注重男方的身世或家庭背景,而是尊重内心的感受,觉得喜欢就去爱,觉着值得就去追求,至于男方的经济条件如何,有无稳定的职业、房子、车子都不重要。用小程的话说:我不是网络上常说的“高富帅”,至于芙洛认为我很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审美问题”和我的运气。
相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女性,很多中国男性可能不会、不想也不屑做家务,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原因。程楠是德国语言学博士,对德国的国情、文化和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他谈到,其实德国也有歧视妇女的历史,无论是费希特的哲学还是席勒的诗歌,都有男尊女卑痕迹,并将家务“判给”女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男女的工作有了更多交集。男女应平等,男人不应该碍于情面而拒绝一切家务,女人也不应该囿于家务而忘记自己的事业或兴趣。程楠说:“据我观察,当今德国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比较中性,德国男人做饭、购物、看小孩、做护士,这在很多人看来很正常,就像德国女人也可以做安保人员和建筑工人一样。至于家庭分工,双方应协商,不要为了‘面子’ 破坏 ‘里子’,更不可因为家务小事而影响感情。”
请丈母娘吃饭 洋媳妇大发雷霆
无论中国女嫁外国男,还是外国男娶中国女,男女在共同生活中反映出的各自的传统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已在德国定居多年的方先生,接受采访时谈了自己曾娶德国妻子却又因文化差异而分手的经历。德国夫人最初看中了方先生雄壮的体魄和幽默风趣的性格,恋爱时两人爱得死去活来。婚后,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二人由于文化理念、行为方式的不同,矛盾纠纷凸显。
一次德国妻子过生日,二人共进晚餐,方先生还买了名牌包作为礼物。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德国夫人却突然沉下脸。问清缘由,原来她埋怨远在中国的男方父母为什么连一张生日贺卡都没给她寄。方先生哭笑不得,解释说父母已80多岁高龄,识字不多,确实想不到要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媳妇寄生日卡,但这并不等于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子儿媳。还有一次,方先生与妻子及岳父母到饭馆就餐,方先生抢着付了账,没想招来妻子老大不乐意,回家后大发雷霆,仅为这顿饭本来说好由岳父母掏腰包。 日常生活中,德国妻子老是挑剔方先生吃饭时只知道自己闷头吃,从来不含情脉脉地看老婆一眼;德国妻子总要求出门拉着丈夫的手,出门前回家后必须接吻,“我爱你”要经常挂在嘴边……这着实让中国大老爷们儿受不了。用方先生的话说,婚后四年的生活让他实在忍无可忍,最终提出离婚。
对于这类问题,曾经交过一个中国男友的阿尼塔,对中国男人也颇有微词:“关心女人,对中国男人只是随便说说,每天告别和见面,中国男人的拥抱总是不冷不热,常常会敷衍了事。要知道,这种肢体语言是传递爱的方式,不认真怎么能表达你的心迹?”
歧义丛生的东西方理解
中国人潜意识里认为,送礼物越贵重越好,即“拿得出手”。而很多外国人在送礼时比较在乎对方需要什么。程楠举例说:“在得知我的父亲常喝茶后,我的女友特意买了一个方便浸泡茶叶的器皿送给他。礼物价格便宜,却小巧实用。在收到礼物之后,虽然我的父亲表面上微笑,但心里对这远道而来的小儿科礼物哭笑不得。当我告诉女友,这对我的父亲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礼物时,我的女友感觉一头雾水,显得很无辜。”
说到文化差异,小程的女友芙洛说:“小程有时有点洁癖,比如说我很喜欢猫,如果我让猫在我的床上睡觉,他会对我很不满。而且我发现中国人和欧洲人对某些东西是否干净看法不一样。”小程则认为,芙洛也很爱整洁和干净,但有时候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干净”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有些欧洲人会舔食手上的食物,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不卫生的习惯。
曾经在德国留学并娶了德国太太的周先生认为,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国内青年人交谈、娱乐、社会环境与德国不同。国内男生与国外女生在一起闲聊时往往对不上话茬,更不用说谈恋爱了。相反中国女生找外国男友很容易,因为德国男人往往因异性外表就会喜欢上对方,语言和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要求明显比德国女生低得多。
中国男性不如黑人?
无论是记者本人的了解,还是受访人的观察都认同欧洲女子嫁给亚洲人包括中国人确实少,反倒是嫁给黑人男子的不在少数。德国超级模特海蒂克拉姆就嫁给了黑人歌手希尔,尽管二人后来分手。运动场上,黑白混血儿的身影则更多,他们80%以上都是父亲为黑人,母亲是白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黑人体魄强壮魁梧,对女性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中国男子普遍没有欧美人、非洲人那么高大魁梧。
不过,对欧洲女性来说,一个男人的外表固然能够吸引她,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有女方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觉,才会对男方产生信任与爱慕,最后发展为爱情。看一下中国男性与德国女性合璧的例子,基本上是男方学德语或女方学汉语的。
在波茨坦大学攻读博士的戴先生娶了德国太太,两人还有了一岁多的小宝宝。戴先生分析认为,相互接触和了解是产生爱情的前提。他在出国前就是学德语的,来德后没有语言障碍,交了很多德国朋友,当初正是在广交德国朋友的基础上结识了现在的德国妻子。戴先生的妻子是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研究生,她说,凡是学汉学或从事与中国有关工作的德国女士,嫁给中国男士相对而言不在少数,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就有十几位女学者找了中国男子为配偶。
用周先生的话说,语言不好,不能进行思想沟通才是中国男生娶不到洋媳妇的一个重要因素。
70年前,德国媳妇不难娶
与前述种种对中国男生不中听的评价相反,倾心于中国男子的芙洛不以为然。她在讲述与程楠的恋爱过程时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很喜欢他自信的微笑,我觉得这个微笑的男生很可爱,而这种微笑也符合我心目中对中国人的想象。”嫁给中国丈夫的德国女士玛蒂娜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她说:“与欧洲男人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男人的温和,中国男子不那么咄咄逼人,我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和谐。”
中国留学男生找外国姑娘的话题还让人联想到老一代中国男子娶外国妻的佳话。如今生活在汉堡,82岁高龄的关愚谦先生,与德国太太海佩春从相识到现在两人已共同走过44个春秋。海佩春发表在当地华人报纸的文章中,回忆起两人当年的恋情依然那样一往情深:“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70年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那时我才20岁,中国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而眼前这个中国男人有一股帅气,他的一举一动让我感到很亲切很有感染力,我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德中友好协会主席余德美(Dagmar Yu-Dembski)女士也讲述了她的中国父亲如何娶了德国姑娘的故事,他的父亲1936年从广州来到德国柏林留学,结识了土生土长的柏林姑娘—她的母亲,两人和和美美地生活了几十年。余德美女士在总结父母这段恋情时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远渡重洋来德国留学的中国男士堪称精英,而当时的德国女子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成年女子一般都是家庭妇女,她们的社会角色更多是相夫教子。那时多数中国留学生都租住在德国百姓家里,所以中国男子娶德国姑娘为妻并不困难,也不足为奇。余女士提供的珍贵老照片上,好几位中国小伙子都有德国美女陪伴。
对于娶中国妻子还是娶洋媳妇,受访者一致认为,无论做哪种选择,对中国男生来说都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要面对各种挑战,这正是生活的真谛。就像程楠在受访时谈到《玫瑰之名》中的智者威廉,他虽是僧侣,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安全的、平和的,但也是无聊的。如果在乎爱情,就要担待它的“危险”—被无情拒绝、丢面子、文化差异产生的无奈等等,否则我们就应该接受安全的、平和的、乏味的单身状态。
曾有中国留学生戏言,娶外国女孩要过三道关:第一关,思想观念关,怕别人说三道四,怕文化差异难以磨合,怕与外国女友不能善始善终;第二关,求爱行动关,中国男人在外国女生面前显得很内向,不敢主动进攻;第三关,家庭生活关,很多中国男人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又不擅长做家务,回到家喜欢倒在沙发上看电视,使追求平等的外国女人无法接受。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真实感情状况如何?中国男生在海外找不到洋女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留学》记者走访了几位娶了欧洲媳妇或交了外国女友的中国留学生,生长在德国的年轻华裔男士,以及嫁给中国男子的外国女士。
要求洋女友贤淑,像是对牛弹琴
程楠是个留德在读博士,他的女友是在德国学习的比利时女孩芙洛。程楠并不完全认同所谓的“三道关”,“这是个有意思的总结,估计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其中也难免有一些成见,比较刻板。随着社会进步,因跨国恋而怕别人说三道四的顾虑已经很少了。”他认为中国男生不自信的现象和文化陌生造成的顾虑是个问题,而文化差异是中国男生和外国女生之间最大的障碍,“这种差异隐性地或显性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比方说,我有时也会对女友说,女孩应该贤淑、体贴、心细、做家务,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像是对牛弹琴。她要求做她自己,而我用中国传统美德约束她就很不适宜”。
芙洛认为,中国男孩在外国女孩面前有时比较拘谨,不善沟通。这种因缺乏交流而产生的顾虑往往形成偏见,“比如说很多中国男生认为外国女生都太开放,这些一概而论并有点道听途说的观点不会对任何形式的交流产生正面影响,还易形成井底之见。我认为,外国女生的开放,有时只是她们认为在女性解放运动后的时代,希望去做和男性一样的事情,她们可以像男性一样喝酒、抽烟,和男性一样表达她们的感情,并不以男性意志为转移。如果有适合的环境和条件,我想很多东方人或许也能很开放。”身在欧洲,如果中国男生能更主动地去了解和沟通,他们对欧洲女生的这类误解和偏见,本可以化解。
中国男人不懂得讨女人欢心
对于中国男生来说,如何去求爱是一大难关。程楠的亲身体会是,中国男人在外国女人面前看上去比较内向。这是一种陌生感驱使下的、被迫的内向,却也是事实上的内向。“我感觉有些中国男生对外国女孩是有想法的—就像外国男孩也可能对中国女孩有想法一样,他们看到外国女生也会心生情愫,但不能及时合理地采取行动往往让这种情愫有始无终”。
程楠认识的不少中国男生不找外国女生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他们往往缺乏自信,自认为无法“驾驭”外国女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示”。这种“闷骚”和“怯场”直接导致中国男生追求外国女生的失败。
生在德国长在德国并在德国接受了完整教育的中国小伙儿孙懋也认为,中国男生过于拘谨含蓄,没有学会或者说不懂得如何讨欧洲女人欢心。如果一个男人不知道如何让女人开心,那起码一半的机会已经错过了。而中国男人对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例如孙懋的一个男同学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德国女孩,他没有把对女孩的好感立即明确地表露出来,而是将一件小礼物悄悄放进她的信箱。这种爱意的表达当然没有效果。对此程楠的解释是:东方式的平和、隐忍、谦虚、寡言在西方女孩看来并不一定是一种完美修养,也不一定博得她们的芳心,反而可能会被认为无聊。
德国女性不偏爱“高富帅”
相比较之下,很多外国女生在选择配偶时比较“随心所欲”,各种顾虑较少,喜欢别人就会表露出来。“当今不少欧洲女生在择偶时内心深处的偏见较少,会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人身上,而不是把算盘打在人身后的符号上,比如家庭出身、经济条件、国籍甚至肤色。”芙洛不无感触地谈到。实际上,这就是当今外国女生的择偶观念。她们不太注重男方的身世或家庭背景,而是尊重内心的感受,觉得喜欢就去爱,觉着值得就去追求,至于男方的经济条件如何,有无稳定的职业、房子、车子都不重要。用小程的话说:我不是网络上常说的“高富帅”,至于芙洛认为我很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审美问题”和我的运气。
相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女性,很多中国男性可能不会、不想也不屑做家务,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原因。程楠是德国语言学博士,对德国的国情、文化和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他谈到,其实德国也有歧视妇女的历史,无论是费希特的哲学还是席勒的诗歌,都有男尊女卑痕迹,并将家务“判给”女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消弭,男女的工作有了更多交集。男女应平等,男人不应该碍于情面而拒绝一切家务,女人也不应该囿于家务而忘记自己的事业或兴趣。程楠说:“据我观察,当今德国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比较中性,德国男人做饭、购物、看小孩、做护士,这在很多人看来很正常,就像德国女人也可以做安保人员和建筑工人一样。至于家庭分工,双方应协商,不要为了‘面子’ 破坏 ‘里子’,更不可因为家务小事而影响感情。”
请丈母娘吃饭 洋媳妇大发雷霆
无论中国女嫁外国男,还是外国男娶中国女,男女在共同生活中反映出的各自的传统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已在德国定居多年的方先生,接受采访时谈了自己曾娶德国妻子却又因文化差异而分手的经历。德国夫人最初看中了方先生雄壮的体魄和幽默风趣的性格,恋爱时两人爱得死去活来。婚后,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二人由于文化理念、行为方式的不同,矛盾纠纷凸显。
一次德国妻子过生日,二人共进晚餐,方先生还买了名牌包作为礼物。这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德国夫人却突然沉下脸。问清缘由,原来她埋怨远在中国的男方父母为什么连一张生日贺卡都没给她寄。方先生哭笑不得,解释说父母已80多岁高龄,识字不多,确实想不到要给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媳妇寄生日卡,但这并不等于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子儿媳。还有一次,方先生与妻子及岳父母到饭馆就餐,方先生抢着付了账,没想招来妻子老大不乐意,回家后大发雷霆,仅为这顿饭本来说好由岳父母掏腰包。 日常生活中,德国妻子老是挑剔方先生吃饭时只知道自己闷头吃,从来不含情脉脉地看老婆一眼;德国妻子总要求出门拉着丈夫的手,出门前回家后必须接吻,“我爱你”要经常挂在嘴边……这着实让中国大老爷们儿受不了。用方先生的话说,婚后四年的生活让他实在忍无可忍,最终提出离婚。
对于这类问题,曾经交过一个中国男友的阿尼塔,对中国男人也颇有微词:“关心女人,对中国男人只是随便说说,每天告别和见面,中国男人的拥抱总是不冷不热,常常会敷衍了事。要知道,这种肢体语言是传递爱的方式,不认真怎么能表达你的心迹?”
歧义丛生的东西方理解
中国人潜意识里认为,送礼物越贵重越好,即“拿得出手”。而很多外国人在送礼时比较在乎对方需要什么。程楠举例说:“在得知我的父亲常喝茶后,我的女友特意买了一个方便浸泡茶叶的器皿送给他。礼物价格便宜,却小巧实用。在收到礼物之后,虽然我的父亲表面上微笑,但心里对这远道而来的小儿科礼物哭笑不得。当我告诉女友,这对我的父亲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礼物时,我的女友感觉一头雾水,显得很无辜。”
说到文化差异,小程的女友芙洛说:“小程有时有点洁癖,比如说我很喜欢猫,如果我让猫在我的床上睡觉,他会对我很不满。而且我发现中国人和欧洲人对某些东西是否干净看法不一样。”小程则认为,芙洛也很爱整洁和干净,但有时候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干净”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有些欧洲人会舔食手上的食物,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不卫生的习惯。
曾经在德国留学并娶了德国太太的周先生认为,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国内青年人交谈、娱乐、社会环境与德国不同。国内男生与国外女生在一起闲聊时往往对不上话茬,更不用说谈恋爱了。相反中国女生找外国男友很容易,因为德国男人往往因异性外表就会喜欢上对方,语言和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要求明显比德国女生低得多。
中国男性不如黑人?
无论是记者本人的了解,还是受访人的观察都认同欧洲女子嫁给亚洲人包括中国人确实少,反倒是嫁给黑人男子的不在少数。德国超级模特海蒂克拉姆就嫁给了黑人歌手希尔,尽管二人后来分手。运动场上,黑白混血儿的身影则更多,他们80%以上都是父亲为黑人,母亲是白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黑人体魄强壮魁梧,对女性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中国男子普遍没有欧美人、非洲人那么高大魁梧。
不过,对欧洲女性来说,一个男人的外表固然能够吸引她,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只有女方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觉,才会对男方产生信任与爱慕,最后发展为爱情。看一下中国男性与德国女性合璧的例子,基本上是男方学德语或女方学汉语的。
在波茨坦大学攻读博士的戴先生娶了德国太太,两人还有了一岁多的小宝宝。戴先生分析认为,相互接触和了解是产生爱情的前提。他在出国前就是学德语的,来德后没有语言障碍,交了很多德国朋友,当初正是在广交德国朋友的基础上结识了现在的德国妻子。戴先生的妻子是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研究生,她说,凡是学汉学或从事与中国有关工作的德国女士,嫁给中国男士相对而言不在少数,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就有十几位女学者找了中国男子为配偶。
用周先生的话说,语言不好,不能进行思想沟通才是中国男生娶不到洋媳妇的一个重要因素。
70年前,德国媳妇不难娶
与前述种种对中国男生不中听的评价相反,倾心于中国男子的芙洛不以为然。她在讲述与程楠的恋爱过程时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很喜欢他自信的微笑,我觉得这个微笑的男生很可爱,而这种微笑也符合我心目中对中国人的想象。”嫁给中国丈夫的德国女士玛蒂娜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她说:“与欧洲男人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男人的温和,中国男子不那么咄咄逼人,我们的家庭生活特别和谐。”
中国留学男生找外国姑娘的话题还让人联想到老一代中国男子娶外国妻的佳话。如今生活在汉堡,82岁高龄的关愚谦先生,与德国太太海佩春从相识到现在两人已共同走过44个春秋。海佩春发表在当地华人报纸的文章中,回忆起两人当年的恋情依然那样一往情深:“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70年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那时我才20岁,中国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而眼前这个中国男人有一股帅气,他的一举一动让我感到很亲切很有感染力,我很快就喜欢上了他。”
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德中友好协会主席余德美(Dagmar Yu-Dembski)女士也讲述了她的中国父亲如何娶了德国姑娘的故事,他的父亲1936年从广州来到德国柏林留学,结识了土生土长的柏林姑娘—她的母亲,两人和和美美地生活了几十年。余德美女士在总结父母这段恋情时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远渡重洋来德国留学的中国男士堪称精英,而当时的德国女子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成年女子一般都是家庭妇女,她们的社会角色更多是相夫教子。那时多数中国留学生都租住在德国百姓家里,所以中国男子娶德国姑娘为妻并不困难,也不足为奇。余女士提供的珍贵老照片上,好几位中国小伙子都有德国美女陪伴。
对于娶中国妻子还是娶洋媳妇,受访者一致认为,无论做哪种选择,对中国男生来说都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要面对各种挑战,这正是生活的真谛。就像程楠在受访时谈到《玫瑰之名》中的智者威廉,他虽是僧侣,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安全的、平和的,但也是无聊的。如果在乎爱情,就要担待它的“危险”—被无情拒绝、丢面子、文化差异产生的无奈等等,否则我们就应该接受安全的、平和的、乏味的单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