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上挥动“思维”的翅膀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标中也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科学课必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本文从找准切入点、提供结构性材料、动手前先动脑、研讨交流四方面来阐述如何关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目标,带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发展科学思维的能力。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小学科学课堂是由若干个探究活动组成的,因此,活动的实效性、探究的深度要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思维价值。所以,我们在探究活动安排上不宜安排过多,应从学生角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基础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这个思维点的解决由浅入深来层层展开。
  【课堂片段(导入环节)】
  教师:(师演示:打开激光笔照在黑板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小红点。
  教师:哪里来的?
  学生:老师手中的激光笔。
  教师:老师手中的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学生用手指来演示光的路线——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直的)
  教师:有不同想法吗?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的这个导入环节就只有一个活动,目的明确,其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同时引发学生对“光传播的路线”问题的聚焦,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疑问:“光是怎样传播的?会沿什么路线传播?”于是,他们就会做出自己的猜测:有的会说是直线,有的会说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这样,通过交流互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内在驱动力,科学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由此可知,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中,教师只有基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表现得更充分,也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需要用材料说话。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所以,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性的材料,能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课堂片段】
  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問:“光究竟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我们该怎么办?然后出示材料(一张直卡纸、一根可以随意弯曲的管子)并介绍,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拐弯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有的组卷一个直的纸筒,对着光,可以看到灯光;有的组将弯管一个端口对着灯,眼睛从另一个端口看,就看不到灯光;有的组将弯管变直管后,对着灯能看到光;有的组直接将卡纸对着灯,看不到灯光;以此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不能弯曲。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选择了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合作,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来验证光传播的路线,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不断拓展。可见,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科学课中,有效而典型的结构性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基本载体。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的过程,思维的严密性正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
  【课堂片段】
  教师:我手里有三张带小孔的卡纸,你能将它们依次放在手电筒和屏的中间:当手电筒一打开,就能让光通过3个小孔,照到最后的屏上吗?(三张带小孔的卡纸保持一定间距)挑战前,小组先思考、讨论三个小孔的位置及光前进的路线,并将讨论结果画在实验记录单上。(带小孔的卡纸用“ ”表示)
  学生:三个小孔的位置要对齐。
  教师追问:对齐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反问:怎么保证在一直线上?
  学生:用眼睛看。
  教师追问:用眼睛看不严谨,你有科学的确定方法分享吗?
  学生:用铅笔放在孔中确认孔在一直线上。
  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可以用铅笔?
  学生:铅笔是直的。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明白了只有当大小、高度不同的三张卡纸的小孔处在一直线上时才能在屏上得到光斑。其实,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片面、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因此,让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严谨性,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加强研讨交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能促进思维发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交流沟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在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必将促进思维批判性的增强。
  【课堂片段】
  课堂中,学生亲历并验证了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后(三张带小孔的卡纸在一直线上),教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把三张中的第二张或第三张卡纸向一边慢慢偏移,又会出现什么呢?谁来猜猜看?”很快学生就各抒己见:有的说最后一张卡纸上没有光斑;有的说光通不过第二或第三张卡纸;甚至有的说偏移少的话光斑是有的,偏移多的话最后一张卡纸是没有光斑的。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如果会弯曲传播,无论怎么移动第二或第三张卡纸,最后一张卡纸上也会有光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能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问题,批判性地应用科学原理,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由此可见,加强研讨交流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简而言之,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缺失了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维参与的科学活动更是浅薄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当代的社会发展,如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我国小学校园中,很多学校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足球能力的训练和引导,足球这项体育运动也逐渐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通过足球的教学来全面培养小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同时善于发现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也参差不齐。这些学生的起点为初中生,且学习成绩相对薄弱,未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历练,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多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好奇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事方式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感受,但内心世界极为敏感,心智很不成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找不到个人的奋斗目标。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育工作者应多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深,数学教学问题一直广受人們的重视,长期以来,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最终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严重浪费了时间,增加了课业负担。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准确,在教学环节经常脱离目标。长期下来,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局
基于arduino为载体的楼道声光控灯控制系统和自动水箱水位控制系统两个教学实例是常见的一种生活应用,对这两个实例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与一般的工作过程。  课题: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工作过程  问题引入  楼道声光控制灯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水箱水位注水控制系统是机器人很常见很典型的一种自动化的生活应用,通过对这两个控制事例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认识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的原生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体验舍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彰显数学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观念,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关键词]原生问题;深度思考;知识本质;用字母表示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77-03  
[摘 要]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以“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段为例,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理解结构;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18-03  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
教学设计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形成的一项现代教育技术,而教学设计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走进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中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目前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快速发展之际,教学设计中的种种缺陷与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影响和妨碍着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在刚刚过去的十三届
2014年,我国的教育机构开始发出核心素养的号召。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每一门学科上下功夫。而在化学这一学科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以高中化学实验作为基础的。因此,对我国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与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结合,同时与高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融合,根据因材施教以及STSE理念等理论基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教育,这样有
[摘要]在“图形的运动(三)——解决问题例4”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图形的运动;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
[摘 要]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关键词]长度量感;数学感量;认识厘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4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