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育人支点研究与实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从生物学学科特点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有利于改变当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教学目标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体现了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有利于教师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教学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79-02
  引 言
  要想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师就要挖掘课程本身独特的教育意义。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生物学过程中持有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积极的科学态度、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是通过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科学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理念。新课程改革明确将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生物学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概括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梳理出初中生物学育人支点,围绕教育支点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以期更好地实现生物学育人目标。
  一、初中生物学育人支点的确立
  根据生物学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内容,笔者梳理出9项育人支点:类比推理、理性思维、辩证分析、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归纳反思、系统意识、迁移应用、社会责任。
  类比推理主要基于生物学学科特点进行。生物学主要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不同的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学生可以根据某些相似性,在已知生物基础知识及属性前提下,对未知生物知识属性进行推断。例如,生物A拥有a、b、c三大特征,生物B拥有与生物A相同的a、b特征,由此可以大胆推断生物B也具备c特征。在证明过程中,学生运用生物学基礎知识进行验证,使证明条件更加充分,在探究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猜想,继而获得新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理性思维和辩证分析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必备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即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例如,在教学“单细胞生物”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益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可以用来发酵食物、小球藻可以做高蛋白保健食品、眼虫可以检测水质等),也应认识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单细胞生物(如变形虫、疟原虫会致病等)。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趋利避害”的观念,合理地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单细胞生物。对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必然方向,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必备的能力。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反思能力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假设、多次实验结果不一致等。教师应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悟到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这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反思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与练习中进行反思,选出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归纳总结。科学探究在育人方面的意义是非常强大而全面的。
  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品格、能力外显的途径,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水平。社会责任在教学中的体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反映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学习生物学,可以在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内容后,学生需要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影响生物圈的最大因素,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生态保护观念,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育人支点教育的教学实践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围绕教育支点开展教学实践,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展示科学知识的内涵。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育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体现了育人的意义。通过育人支点,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和教育联系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以育人支点为核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其一,育人支点与单元内容的契合性。当前,初中生物学教材依然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将相关育人支点融入各个章节中、落实到每一课时中。
  其二,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育人支点的体现不局限于哪一类知识,也不是一类知识只体现一个育人支点。例如,在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包含着实践能力、归纳反思等内容,也包含着理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并非通过一类知识就能形成,可以说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在生物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育人支点的包容性和分散性,考查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材、学生的理解层次和程度。   其三,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影响育人支点落实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叶片的结构”等学习内容,教师如果单纯地采用讲授的方式,不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则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实践能力、归纳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育人支点案例及设计
  下面以鲁科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本单元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开篇,十分重要。学好本单元对学生了解生物和生物圈、认识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燃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本单元的七节内容分别为生物的特征、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缓解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七节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生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以及我們身边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第二部分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探究实验等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生态系统及生物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体现了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三部分内容的编排遵循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由外及内,由浅入深。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编排次序,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三,本单元教学采用了观察分析、调查分类、辩证归纳、实验探究等研究方法,类比推理、辩证分析、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归纳反思、迁移应用、社会责任等育人支点均有所体现,简略规划如表1所示。
  结 语
  要想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法和实践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伟.构建育人模式转型下的生物课程体系:以《光合作用的原理》一节为例[J].文理导航(中旬),2017(01):86.
  作者简介:张梦杰(1995.1—),女,山东邹平人,硕士研究生,中学初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作文在英语考试卷中的分值占比较大,且是最容易得分或失分的地方。英语基础良好的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素材;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英语作文缺乏语言逻辑而失掉较多的分数。本文通过阐述英语写作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生在英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然后结合实际教学对如何提高高中英语作文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写作;高中英语;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是“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陶行知教育思想以“生活”为核心,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通过开放式、生活化的全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生活运用能力,将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教育。其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简要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初中政治教学的引导作用,从而
摘 要:采取开放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设计开放化自由阅读环节,鼓励学生发挥阅读想象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37-
摘 要:传统教学观念下的数学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除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外,还广泛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直观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是近年来诞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门对绿色化学教育理念极度重视。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并未在高中化学课上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旨在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绿色化学理念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
田径课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田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情,合理地确定田径课的教学目标;在田径教学中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适当降低田径教学难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挖掘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潜能。
摘 要:从学科特点和体育核心素养两个维度提炼的育人支点,价值在于改变当下以知识本体为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师立足育人支点的单元设计,能够体现育人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在课时设计展示的活动化学习中,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育人支点;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89-02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提供正确思路和参考依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中。在当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首要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小学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作文的主体。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够消除由教师全批全改的传统低效的作文评价模式的弊端,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批改作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索,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批改和评议作文的过程就变成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过
摘 要:数学图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和抽象思维形成的影响。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路,为他们讲解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法则,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将数学图式巧妙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和几何图形,并对他们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数学图式;数学语言;数学问题;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