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语文教学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love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应是“活的”,因为语文所反映的客体是纷纭繁复、变化无定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用语文的又是知识、经验不尽相同,个性鲜明的个体的人。然而,大面积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活”。语文教研缺乏生机,语文教学缺乏活力。很难看到思想的碰撞,言語的交锋,更难看到智慧的闪光,创造的火花。一种平平稳稳、舒舒服服的价值观似乎在合情合理地流行着。
  表现之一是教学研究无冲突。无论是文章或发言,大都习惯于阐释早已被证实了的正确的结论,不旁及别人的观点,更不敢去否定别人的观点,盛行“求真”,讳言“求伪”。
  表现之二是语文教学沉闷。课堂上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宁愿去上一堂平平淡淡的错漏不多的课,不愿去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认为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风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如此等等,语文怎能“活化”?不活化则凝固、僵化,停滞不前。因此,需要给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教学。
  活化语文,首先要活化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语文界尤其纠、学语文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现象,并不正常。不少研讨会仍然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交流,而缺乏教育思想的碰撞。语文教育理论的单薄,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教育哲学的指导;二是缺乏教育实践的检验;三是缺乏教育心理实验的支撑。由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衍生出来的原则、方法、范式,仍然在语文教育园地上悠悠然游荡着;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母语教育理论,虽然见诸报刊,但并未和本土的经验、理论融通,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从各地涌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除了少数几个实验外,大多数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仍然存在着理论工作者不深入实际、实际工作者轻视理论的现象。
  活化语文,关键是活化思维。小学语文教学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过程、统一结论,试图用同一模式去铸造千差万别的儿童,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为此要鼓励儿童独立思考,鼓励发表独立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重复别人的发言,重复教科书上的结论,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思维的惰性将窒息儿童的创造天赋。独特见解源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有赖于独特的思维方法,因此要让学生学法、悟法,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学习方法。
  思维活化了,才有可能创新。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个热门话题,不少教师已作了许多可喜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这些“发散”没有以知识、能力作为铺垫,加之目的要求不明确,往往流于“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空谈。其实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也可以创新。二是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割裂开来,有的甚至把创新能力看成是纯技能训练。对小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探索、求异、坚定自信、执着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勤奋热情、坚韧自制、献身事业、服务社会等优良品质。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要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多元化的思考、自由地表达以及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发创新的激情,开掘创新的潜质,使学生的学习语言和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活化语文,要求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在学术上不可能定于一尊,在教学中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要求教学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个性化。当前,各地推出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不乏反映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规范教学行为是有益的。但是,任何具有共性的教学模式,都是深深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在教学个性化、多样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模式规范教学,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总是要冲破“模式”,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变式”,从而显示出教学创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鲜明的个性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相互融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又较为稳定的教学风貌即教学风格,这,才是我们应予倡导的。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几年来,各地冒出来许多“法”。有的是合乎学科特点的,体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对于开拓教学视野、活跃教学氛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法”,自诩“最优”,唯我独“灵”。有的抽去了方法中“活的灵魂”,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割裂开来,让老师们“依样画瓢”,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及丰富性,要求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说最好的方法是适合学科特点、儿童特点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
  活化语文,使语文美化。在活化了的语文教学中,尽展语文的魅力,尽露儿童的天性,尽显教师的风采。教师教得“活”,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动静有致,徐疾有变,呈现波澜起伏的曲线美。学生学得活,思维活,语言活,他们以独特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并用独特的表达方式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显示出创造的潜力。
  语文需要活化,活化了的语文呼唤生命的激情,呼唤生存的焦虑,呼唤创造的天赋。活化的语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语文课堂里常有耳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是语文课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书声琅琅,可是朗读训练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里,是齐宣王听竽,朗读训练缺乏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何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异步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朗读训练,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个体性这一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通过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期刊
【摘要】随着体育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式、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改革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尽人意的现象,在改革内容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偏差,师生互动有余,三基落实不够,思考实际问题不深入,迁移拓展太快,选择的教学内容中违背学生健康,教学内容庞杂,形式紊乱。以致于造成教学效率底下。本文主要以德育为突破口,探讨如何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
期刊
关键词:连续 最大和  内容摘要:  一、暴力搜索:暴力枚举区间[L,R],然后统计L~R的和。取最大值即可。  二、数组预存:用数组保存前缀和,来加速”计算和”。  三、动态规划。  四、分治:挖掘连续最大和的性质。  问题描述:给N个元素X1,X2…Xn,求连续最大和。  数据范围:N<=1000  时间限制1S 空间限制512M  如何对这种问题进行求解呢,不同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算法描述,不
期刊
语文是一种工具,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
期刊
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数学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成长。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倡导新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为了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出一批有用之人,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
期刊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
期刊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思考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
期刊
近年来,英语试题加大了阅读量,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每次考过试,都会听到有学生说:“我阅读题用的时间太多了,以致于后面的写作都没有时间做了。”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学生之所以做得慢,得分低,就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能力太低了。那么,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如何提高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阅
期刊
莎士比亚曾经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每个人对新课程的感受当然会有所不同,一千个语文老师就应有一千种语文课堂观。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阵地还给学生,于是一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如有些教师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教学,看似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学生只是迎合老师的心理,没有问题也要找出问题(以至于
期刊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出,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就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探讨。  1 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1.1误区一:多媒体课件屏幕代替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