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的小政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_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后土》以“既是农民又是村官”的农村基层干部群体为视角展开小说,既表现出了传统乡土小说所具有文化性、民俗性、地方性、乡土性等特质,又展示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基层干部在引导农村发展时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作者最大的意图在于讨论人们对于土地应有何种态度。本文拟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改革语境,分析作为乡土小说的《后土》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官场 乡土 改革
  一
  小说《后土》以基层政治为视角,同时具体而微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风情画。传统的乡村虽然在现代性的裹挟下已经风雨飘摇,在面对改革和各种改变的可能的时候,乡村的居民们的某些信仰也开始动摇;但乡村的风俗、伦理、价值观以及具体的生活场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可以称之为乡村中国的“超稳定文化结构”,是一种文化的惯性,也就是说,乡村仍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的那一部分。但是,近代、当代的乡村中国又并不是一部自然发展史,现代性对乡村的改变又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因此,乡村就处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那么,乡村将应当以什么样的途径保持自己的活力,实现自己的传承和发展呢?又以什么特征来吸引那些渴望出去的人回归呢?在表现农村日常生活的时候,作者隐约地在小说中触及到了这个问题。从小说中基层干部的很多对话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在麻庄外出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作者借小说中基层干部之口发出“麻庄空了”的深深的担忧。“麻庄空了”也就是“农村空了”。当我们看待当下农村改革的状况,变革的农村在向着什么样的方向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这些现实的生活在小说中更像是一个过渡的东西,更像是要通过这些“现实的生活”表达一种非现实的东西。小说《后土》以麻庄二十多年以来的变迁和改革史为主线,思考改革方向,其中作者对基层政治干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并以正面的热情表达了作者的期待:“……我能吃苦,知道怎么赚钱。我现在是钱也赚到手了,老婆孩子也吃穿不愁了,什么都有了,如今我就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乡亲们也快点富起来……我知道这有些难,咱村这几年运转不正常,连党员会都开不起来。以后咱得下点功夫,我既然当上了麻庄的村长,就得干点事情,现在只要你能替我把砖厂接了,把厂子里的事情做好,我就有底气干了。”(1)上任之初,曹东风就发出了这样的宣言,立志要改变麻庄“运转不正常的”情况。小说里,他结交刘青松,为自己争取同盟;打动老会计,运用阴谋、阳谋逼退了自私自利的老支书王远,扫清了他干事情的最大阻碍;提携后进,吸收大学生村官刘非平……在小说的最后,王东周回归——回乡投资,刘非平回归——做了麻庄的大学生村官。作者将改革的初步成果做了一个好的展示:王东周和刘非平指点河山,为麻庄规划农家乐——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待:乡村改革应当走上良性的道路,这一目的实现的主体是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
  二
  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的关注是这部小说的切入点。
  对“官场”的书写,是最近十多年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在《后土》这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类文学现象的痕迹。小说中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书写,无疑是中国官场的“小书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官场”。尽管作者为保持小说的“暖色调”而使用春秋笔法,并未在小说中恣意地渲染当下官场小说惯有的尔虞我诈的情节,但是在这个小官场的角度的书写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权力争夺(曹东风和王远的明争暗斗)、权钱交易(曹东风和王远早期的利益互惠)或者钱色交易(翠香和刘青松、翠香和王远)、权色交易(李玉花和王远)这些因素。小说中,新一代的年轻的村官与老一辈的村官在管理村子的理念和发展的方法上多有分歧。年轻一辈的基层干部以曹东风、刘青松为代表,老一辈的以王远为代表,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村子,但是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他们都为了不同的利益目的而计算。比如,水灾过后,王远以退为进,有建屋的条件却故意不愿意建大屋,曹东风极力主张为王远拨款建屋,同时又为刘青松争取到了修缮费用;再比如是否要搞绵羊养殖,在村民们犹豫观望的时候,村官们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实现上级布置的绵羊养殖任务。我们可以在这些琐屑的“斗争”“手段”中看到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群像,有精明能干但是私心大、善于做领导工作的,如王远,有长袖善舞、玲珑剔透的,如曹东风,有正直而不固执、忠厚而不呆板的,如刘青松,有无原则、偶尔却钻牛角尖的,如计划生育干部吴计划(经常给超生家庭走后门;在村干部们给寡妇如意帮忙做工的时候受不起激,酒后到寡妇门前调戏),有小富即安、不愿出头的,如会计刘建设(在绵羊养殖计划项目出来的时候,刘建设反对说:带着顶贫困县的帽子不是挺好的吗,每年还能从国家那里拿到一大笔钱……),有随大溜谋小利的,如妇女主任李玉花(差不多每一次村委会开会,她都在那里打毛衣。……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一个女人家,不要太张扬了,女人就是女人”)。小说最后出现的大学生村官刘非平则是更新一代的代表,他有活力、思路开阔、处事灵活、乐于奉献,是作者所期待的理想的新的村官。
  三
  虽然有了以上的“官场”特征,但是长篇小说《后土》最后仍然可以归于乡土小说类。
  乡土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在近年的发展中,在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裂变,在内容上也更加的丰富、细微。《后土》虽然以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治为切入点,但其内容囊括了传统乡土文学所包含的:乡土语言、民俗乡情、民间文化、民间精神这些常见的特征。基于此,我们仍可以把它归类于乡土小说。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中,乡村生活经验、乡土记忆一直为作家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创作素材,是非常有活力的创作资源。这跟中国社会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有关(包括相对稳定的民俗,乡村伦理、交际人情等)。乡土小说的“乡”,可以指具体的、经验的乡村;“土”,则可指向于“本土”、“民族”乃至于“国家”这方面的精神和文化诉求。在这部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村记忆的痕迹,当我们看到小孩子们在乡场上把东西往天上扔着玩,孩童们成群结队一边放羊一边玩耍,全村一起互相帮助着打麦子等场景时,我们就会想到,如果不是有了真实的乡村生活经验,绝对不会把这些生活图景描述得如此真实。特别是一些细微处的情节描写,比如:“王远从刘秋明家出来时,已经是繁星满天了。不知名的秋虫在院子的角落里起劲地叫唤着,显出入秋的闷热和烦躁,王远心想:这天怕是要下雨了。”(2)以及:“不远处的苇塘传来阵阵蛙鸣,那哇威威哇的叫声听上去有些鼓噪。那是青蛙求偶发出的动静,这样的季节,空气中到处都充盈着成熟庄稼的味道。这味道在麻庄上空飘荡来飘荡去,打着转儿盘旋着,鼓动着麻庄人身体里各种不安分的小虫儿,不停地探出小脑袋,跃跃欲试。”(3)再比如:“立夏水淋淋,谷雨阴沉沉。……果园的土质很松软,加上刚下过雨,人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像是踩着棉花团……”(4)等等。这些风俗画一样的描写散落在小说的各处,渐渐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麻庄印象,也即是中原农村的印象,同时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和特质。另外,小说采用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作为章节的名称,是非常接地气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章节名称与小说情节相照应,应是出于作者对农耕文明的重视,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源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正是乡土文化的体现——这也在一个方面增加了小说的乡土特质。   中国的乡土小说一直有这么一个传统:作家在小说中设定一个“意象”作为文化的隐喻,这个隐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后土》这部小说也不例外,它的文化隐喻是通过“土地庙”这一意象来实现的。从小说的名字《后土》即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后土”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史上代表的是一种崇拜,即中国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后土”的来源很多,神话传说中他(后土)是炎帝的后代,道教文化中则称其为“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现在仍有很多地方保留了“后土圣母庙”。在现在中国的农村,随处可见的则是土地庙。这说明传统的乡土文化及农民的思想意识里,仍然保存了对土地的神圣信仰。在很多其他乡土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土地的爱护。这种爱护的情节在小说《后土》里,作者就把它化为了实体的土地庙。在乡村改革这个主线推进的过程(也就是农村面对改革的过程)中,作者有意在情节中穿插了土地庙神仙的语言和引导,似乎在试图重新唤醒大家对于土地的信仰、依赖和呵护。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两个人蹲下来。麻庄人走到哪里都有这个蹲的习惯,这个习惯也是中国农民所特有的。看一个人是不是庄稼人,从他喜不喜欢这个动作就能看出来。蹲既是一个标志性的动作,也是人生的一种姿态,这是俯下身子向下的姿态。这种姿态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别说没有板凳,就是有板凳麻庄人也不喜欢坐。麻庄人觉得蹲是和土地最为亲近的动作。”(5)
  这段描写表明作者的态度: 土地是我们生长的根本,我们应当以臣服的低姿态,以敬仰之心,面对我们脚下的土地。
  在麻庄改革的过程中,麻庄的人们既表现了对这片土地的依赖,又表现了从土地上走出去的渴望。在社会的变化面前,人对土地的态度变得困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脚下这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呢?有一部分人渴望脱离这泥土的大地,殊不知城市中又有更多的人在诅咒着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让他们迷失了脚下的根。在小说中部先后触及了这些问题之后,作者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表现出鲜明的积极的态度:人们应当以敬仰之心,延续我们的祖先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并且保护它。中国的农村政策现在已经在调整,民生工程也一一实施。这是符合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的,因为从历史上来说,中国一向有“重农”的思想,而从文化心理上来说,在广大的中国农民的心底,土地才是提供一切的根本。
  注释:
  (1) 叶炜.后土.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P14
  (2) 叶炜.后土.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P58
  (3) 同上,P48
  (4) 同上,P106
  (5) 叶炜.后土.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P46
  (王雷雷,上海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
其他文献
摘要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历来学界对其《悼亡诗》研究较多,而很少关注他的四言诗。其实,潘岳的四言诗虽说在历代诗话中常常因形式大于内容而受到历代论家的诟病,却也可从历代诗话评论中分析得知,无论在引导四言诗走向碑铭体方面,还是在有意识地注重骈偶,从而预示着南朝骈体文的产生方面,潘岳的四言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潘岳 四言诗 诗话 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冯延巳词有继承有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在当时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其词的内容已由外在的描写转入到内在的描绘,由表面的叙写深入到内心的刻画,由专事于女子容颜叙述描绘而扩展到士大夫的苍凉悲凄。最善于触景生情、以景托情的写法,借用闺情意绪来表达一种独特的心境,他的词清丽委婉含蓄,表现了清俊淡雅的风韵,为词坛带来了新气象。  关键词:冯延巳 创新 心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五
期刊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伍尔夫一生都致力于小说的创新与探索,在艺术和表现手法上有独特的见解,她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学术界对伍尔夫本人以及其作品给予热切关注,且研究成果显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学术界对于伍尔夫的研究仍有尚未发掘的空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究。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体育意象的概念,然后论述了《诗经》中体育意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诗经》中的体育意象,最后对《诗经》中体育意象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诗经》 体育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体育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一种艺术典型,它融合了客观形象和主观心灵,带有某种意蕴和情调。《诗经》中体育意象的载体为商周时期的古代体育活动,产生于体育活动的具体形象和
期刊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红楼梦》中塑造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折射出一定的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光辉。  关键词:《红楼梦》 心理 人物 性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但体现在故事结构的整体构思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
期刊
摘要 “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略带讽刺的词语。形式上,这个复合词经历了缩略、复合等构词手段;修辞上,采用了谐音、飞白等手法;语义上,贬义发展出中性或褒义的感情色彩。它开始适用的范围只是一个特定范围的小群体,后来成为指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被社会边缘化的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指称范围扩大。反传统、反正统的行为方式在网络空间中被赋予“屌丝气质”以后,这个词的指称范围开始泛化。“屌丝”一词属于社
期刊
摘要 孔子生活在西周王权正在解体的春秋末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社会现状使教育权利下移。孔子适应社会需求首创了私学,实现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百家”的转变,破除了商周时期“政教合一”的教育模式。而生活在战国时代自称“鄙人”的墨子,他所创办的私学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校。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理论研究的代表,墨子作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培训的代表,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着许多差异。  关键词:孔子 墨子
期刊
摘要 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译本质量,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作品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认真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把握,能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此外,译本接受度也是对译者主体性反映的一方面。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作为实例,从其中两个汉译本中译者语言的运用、翻译策略、对各国的文化诠释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 翻译,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电影字幕翻译也不例外。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创作,有得亦会有失。本文从称呼语、功夫文化、幽默元素三个方面,对电影《太极张三丰》的字幕翻译加以评析,旨在为这类武侠动作影片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 称呼语 功夫文化 幽默元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有得有失的创作  德国功能派中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实现信息的跨
期刊
摘要 歌剧《白毛女》是一部创世之作,它拉开了民族声乐艺术更新、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40年代直到今天,王昆、郭兰英、彭丽媛三代艺术家先后成功扮演了喜儿形象。本文对三代“喜儿”的演绎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戏歌唱法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喜儿 《白毛女》 戏歌唱法 变化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巨著,是中国民族声乐在演唱方式、审美情趣、欣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