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俗文化课程的语文之道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更是人类生存智慧和生活准则的有机体。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存在于教育教学中,其传承与发展理应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一、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民俗文化认识不足。当今多元化时代,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很多中小学生都爱过“洋节”,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节日,学生对西方圣诞节的兴趣远远大于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目前,我国正处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交融时期,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要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优秀综合素质的年轻一代。钱穆曾在《国史新论》中说:“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小学阶段是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果教育不当,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也会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民俗知识了解甚少。涟水与全国各地一样,除了传统节日外,还有“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半”“十月朝”“冬至”等地方节日,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内涵。这些节日风俗涵盖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渴求等各个方面,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爱情、亲情的向往与珍惜。但是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很多教师并不了解这些节日,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地开发与利用。
  3.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节日民俗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一年级下册的阅读课《端午粽》,二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等,除此之外六年级下册还安排了一个“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教材通过各类课型,介绍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意在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不少教师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注重知识的灌输,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民俗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挖掘,课外拓展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忽视了对学生节日民俗兴趣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说教式的讲解,学生很难认识到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对民俗文化学习的兴趣会消失殆尽。
  二、借助节日民俗文化,激活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精髓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品格。教材关注到了这一点,因此选文时增加了许多此方面内容。但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这就需要教师源于生活、基于教材、指向学习,借助对地方节日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激活语文教学。
  1.利用传统节日,丰富学材。在特定的节庆日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民族鲜活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教材中,有多篇关于“民俗风情”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不仅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如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通过一幅幅描绘老北京过春节时隆重与热闹场景的画卷,表现了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美好。因為该篇课文是春节后开学第一课,所以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春节期间录制短视频,将自己春节最开心最难忘的时刻录下来。在课文教学后,播放、交流学生录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对比老北京的春节与家乡的春节的异同之处,理解“中华大家庭,四海皆同行”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含义。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春节手抄报”,布置“春节文化长廊”等,也可以搜集春联、自创春联,进行“春节赛联会”。通过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加深学生对家乡春节民俗文化的了解。
  2.借助地方民俗,教活教材。优秀的民俗文化,要弘扬、要传播,就要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样,家乡才能不只是一个地名、一个名词,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腊八粥》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犹如一张腊八的风俗画,充满温情与趣味。我们的家乡也有腊八节,也有腊八粥,但是做法不太一样,教学该篇课文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家了解家乡腊八粥的做法,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课文教学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一顿腊八粥,并把制作的过程写下来。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殊的饮食习俗以及蕴含的寓意,借助该篇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了解家乡其他节日的美食。如二月二的炒面、七月半的饺子、八月半的圆饼等,不同的节日饮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精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闲话地方佳节美食”。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节日民俗元素,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探寻地方节日民俗中的文化现象,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自信。
  3.开展实践活动,培育良才。语文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让本土文化资源走进教材;又要在课外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但学生对家乡的端午节了解多少呢?在他们心中,端午节习俗可能就是煮鸡蛋、吃粽子、扣绒线。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端午节开展一系列主题节日活动,如家乡端午知识大赛、端午技能大赛等,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在举行端午庆祝活动前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海报,进行活动前的宣传工作;可以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端午习俗;还可以积累与“端午”有关的古诗、故事,准备“端午知识”抢答赛等。
  包粽子、吃粽子是家乡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项目。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比赛,各小组通过“端午知识竞赛”来赢取包粽子的材料。活动现场可以邀请父母参加,作为指导老师,实地指导小选手。粽子包完后小组成员要对本组的粽子进行推荐。由家长评委和学生评委根据组员的介绍、粽子的个数和质量进行打分,评选获胜组。获胜组同学获得奖杯并发表获胜感言。这一系列活动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生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类似这样的活动,每个节日都可以进行一次。根据年段的不同,活动形式也可有所不同。
  三、地方民俗文化开发的注意事项
  1.分清教学主次,不顾此失彼。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适当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开展教学活动,并非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内容都要进行深入挖掘、重点教学。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必为了民俗教学而教学,过分关注民俗文化的挖掘,这样容易把语文课变成民俗文化课。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一段关于除夕夜的描写:“有一年的除夕夜,我们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这一段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对待晚辈的和蔼可亲,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我”的伯父。但有些教师误解了编者的意图,由此处的一个“点”深入挖掘背后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家乡的除夕夜会做些什么,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大年夜包饺子的寓意是什么……这显然偏离了教学目标。这一个单元是“走进鲁迅”单元,该单元的四篇课文描述了鲁迅先生少年、中年、老年以及逝世后的故事,单元教学目标是让读者通过阅读认识“鲁迅”,本课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感受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质,而不宜过分挖掘文中的民俗文化,这样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2.要辩证看待,不全盘照收。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看到民俗文化的积极方面,又要注意其消极方面。我们要立足现代生活,秉持伦理道德思想,正确认识和传承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教学《清明》这首诗,我们可以与学生交流关于“清明祭祖”的话题,对地方祭祀仪式中“烧纸钱”这一仪式进行讨论:这一仪式到底要不要传承下去?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祭祀方式?教学《元日》这首诗,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春节要不要燃放鞭炮?这个节日习俗的弊处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文化方式代替?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利弊,最终实现对民俗文化积极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3.注意年段特点,差异化教学。民俗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理解它的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学,还可以包括学生的调查了解等,这其中应该包括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学习方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地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应流淌到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时,能渗入他们内心、融入他们骨髓的是他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崇尚真善美,摈弃假丑恶,借助民俗文化進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善于挖掘和激活生活中隐藏的“语文教材”,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作者单位:卢梅英,淮安市涟水县徐集小学;朱延桂,淮安市涟水县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绘画作为一种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从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突破常规、因材施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期刊
档案信息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量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而档案安全保障这一工作极为重要.从信息保存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两个角度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
1  在新時代激越的号角声中  倾听百年来的风雨之声  血泪迸飞的子夜之后  大风雨的日子来临  在铁锤和镰刀交织的闪光下  中国在暴风骤雨中醒来  时代洪流与革命铁流  同时汹涌澎湃  我还能记得人间  先后传递的消息  南泥湾的瓜  兴安岭的松  柴达木的盐  北大荒的歌  和江南江北不息的渔火  2  汹涌的热浪一路而来  为古老的大地而喷薄  时间重新矗立在脚手架上  雨燕飞来  人们在闪
期刊
雄伟的祁连山横穿河西走廊,1936年11月到1937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就在这条走廊中穿行,这支21800人的部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经历了大大小小80多次
期刊
巍巍昆仑曜苍穹,横空出世见英雄.昆仑不仅是横亘崛起在中国西部横跨多省的一座大山,也是沉潜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最为强大的精神脊梁.昆仑立,人心齐;昆仑平,四海定.昆仑更像一本
期刊
数字信息时代,社交网络成为用户聚焦热点话题的讨论平台。为正确引导热点话题在社交网络中的舆情走向,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交互与信息行为的角度出发,以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真实评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确认用户的解读倾向类别。同时,参考已有的情感极性值计算方法,融入方差加权信息熵的基本策略,提出了社交网络信息交互度量化模型,通过计算话题不同解读倾向所映射的信息交互度,厘清了热点话题的受热议程度和舆情的演化趋势。实例研究表明,基于情感分析视角构建的信息交互度计量模型,量化
“铃,铃——”电话铃响,我如往常一样接听电话,电话里边传来一阵童稚的笑声,“邱老师,我是阿智,祝您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海南华侨中学读书了……”是阿智,他变得懂事多了.他
期刊
玛可河林区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距省会西宁800余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壤塘二县交界,东北部与本省久治县接壤,西南与本县多可河林场相邻,位于E100.40-101.15,N32.36-32.58,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25公里,辖区面积101781公顷。林区处于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山脉走向西北—东南,玛可河贯穿林区,地表切割剧烈,形成无数锥体尊礼
期刊
随着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的增强,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主要以合著论文的形式广泛存在。有效的科研合作有助于资金流动、增加科研产出,从而促进学术职业生涯的有效开展。本文以2001—2010年化学领域23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称“杰青”)为例,通过履历分析方法获取杰青基本信息与工作经历,基于SCI合著论文对比分析杰青获得者在其学术职业生涯阶段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合作模式与合作角色的演变特征,以期为把握杰出科研人员的成长规律提供一定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当站在更高的学术高度,拥有更多的科研资源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