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慢性胰腺炎胰腺病理学形态分类为指导进行术式选择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29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和随访情况。男性275例,女性20例;年龄14~74岁,中位年龄51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280例,黄疸3例,消化道出血1例,单纯腹泻或高血糖12例。按照解剖形态将患者分为5型:以胰腺纤维性萎缩和主胰管病变为主型(n=44),胰头包块型(n=69),以胰头多发结石为主型(n=165),胰头和胰体尾增生包块型(n=14例),全胰腺分支胰管多发结石伴有不同程度增生性改变型(n=3)。针对不同分型,分别采用胰肠侧侧吻合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Frey手术、Burne联合胰尾部切除术或Frey联合胰尾切除术、全胰及次全胰切除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至半年在门诊进行随访。2016年4—6月通过电话、书信、问卷和门诊进行横断面调查随访。

结果

295例患者中,获得随访267例,失访28例,失访率9.5%。随访时间18~78个月,平均40个月。以胰腺纤维性萎缩和主胰管病变为主型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97.0%;胰头包块型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96.8%;胰头和胰体尾增生包块型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96.6%;胰头和胰体尾增生包块型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2/13;全胰腺分支胰管多发结石伴有不同程度增生性改变型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3/3。术后新发血糖增高、需要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皮内注射19例,发生率为9.6%(22/229)。

结论

根据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学形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去除引发疼痛的原因和保留胰腺组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甲状腺疾病患者多数为女性,传统手术可遗留明显的颈前可见瘢痕,患者在美容方面的要求催生了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各种腔镜甲状腺技术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瘢痕的形成并促进术后的快速康复为目的,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致力于缩短手术切口长度、减少解剖范围,提供直接的、自然的手术径路;另一种则致力于开发颈外远距离入路,借助腔镜和(或)机器人技术,将颈部瘢痕隐藏在衣物可遮蔽之处
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患者对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全腔镜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对患者心理的创伤小;结合针式辅助技术可降低操作难度。针式辅助技术主要包括缝线悬吊、V型针式拉钩、MiniLap、3 mm腔镜器械的应用。在应用针式辅助技术行全腔镜甲状腺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时应谨慎掌握适应证。在手术操作中,需充分运用"关键点""标志线"和"筋膜层面"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种动脉优先入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体会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胆胰外科收治的53例胰头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增强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超声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测定。53例胰头区肿瘤患者均按照个体化的原则采用多种动脉优先入路相结合的方法(上入路+后入路、上入路+下入路、后入路+下入路、上入路+后入路
目的总结腹膜后入路视频辅助下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视频辅助下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的12例胰腺感染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3~55岁,平均(43±8)岁;所有患者均有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并发症——胰腺感染性坏死,其中2例为早期穿刺置管引流术(PC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甲状旁腺特异性附着脂肪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对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月至11月91例在北京医院普外科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72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52±12)岁。利用术前超声、术中高清图像分析、术后病理检查记录甲状旁腺微血管结构的分布来源和特异性附着脂肪的特点。术中均使用甲状旁腺特异性附着脂肪保护技术,采用配对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