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它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的优秀作品,通过教师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境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最佳时机,基础不牢不仅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语文学习要贯穿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始终。因此,学好语文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而忽视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好语文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注重积累,强化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人在社会上生存,随时随地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迅速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呢?必须从资料积累入手,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
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背多记多摘记的良好习惯。例如,平日里遇到有好的词句或好的现代文,我们要把它背下来,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化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对于熟语和古典诗词的背记,其积累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显著的。另外,还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有好的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我们都要把它记下来。只有完成词汇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力,才能培养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双方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相互信任对方,老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积极帮助他们。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和帮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也能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
最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保持沉默,那将对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只有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好的个性品质。
三、创设情境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创设情境氛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愉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亢奋,注意力比较集中,学生比较容易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中。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在学习林海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林海》一课的教学录像,在他们眼前展现大兴安岭那广似海的绿林。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幅幅美丽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瞬间嵌入学生们的脑际。在短短的两分多钟时间里,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注进了一个个真实、难忘的信息,触发了学生内心想象,触动了他们喜爱和向往大兴安岭的情感。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教会学生阅读的尺度。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育相结合,需做到两点:首先,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前读有关书籍是他们对名人、伟人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提供机会,在课内进行交流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其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其次是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知识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后是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它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己任,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每一位老师都要不断思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好和掌握好知识。
参考文献:
[1]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2001,(02):72.
[2]叶雪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和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40.
[3]胡存武.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1).
[4]杨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个性品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
一、注重积累,强化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人在社会上生存,随时随地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迅速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呢?必须从资料积累入手,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
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背多记多摘记的良好习惯。例如,平日里遇到有好的词句或好的现代文,我们要把它背下来,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化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对于熟语和古典诗词的背记,其积累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显著的。另外,还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有好的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我们都要把它记下来。只有完成词汇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力,才能培养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双方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相互信任对方,老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积极帮助他们。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和帮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也能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
最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保持沉默,那将对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只有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好的个性品质。
三、创设情境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创设情境氛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愉悦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亢奋,注意力比较集中,学生比较容易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中。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在学习林海这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林海》一课的教学录像,在他们眼前展现大兴安岭那广似海的绿林。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幅幅美丽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瞬间嵌入学生们的脑际。在短短的两分多钟时间里,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注进了一个个真实、难忘的信息,触发了学生内心想象,触动了他们喜爱和向往大兴安岭的情感。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教会学生阅读的尺度。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育相结合,需做到两点:首先,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前读有关书籍是他们对名人、伟人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提供机会,在课内进行交流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其次,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其次是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知识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后是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新问题、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它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它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己任,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每一位老师都要不断思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好和掌握好知识。
参考文献:
[1]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2001,(02):72.
[2]叶雪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和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240.
[3]胡存武.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1).
[4]杨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个性品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