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的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郑州市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结果发现,郑州市若想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机遇进行有机结合,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造业技术攻关、引进高技术人才和推进信息化和产业相融合这四个方面来推动郑州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SWOT分析 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是立国、兴国、强国的根本和关键,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国之利器,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鉴于此,河南省聚焦“三区一群”规划,把郑州、洛阳、新乡三市作为示范城市,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产业基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一直以来,凭借其自身优势,促使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大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取得一些成绩,然而郑州制造业虽然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也不高。因此郑州应该着力推进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为河南建设制造业强省、打造中西部创新开放高地发挥龙头示范带动效应。
  一、郑州制造业的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排名第五的经济大省,也是我国中西部各省区的龙头。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等领域都是国内翘楚。目前,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超过300家,已形成了智能终端、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三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郑州的宇通客车虽然属于传统制造业,却涵盖高档、中档客车,适用于全国和世界各类应用场景,年销售量超过6万辆,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位列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企业全市超过400家,拥有郑煤机、中车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中铁装备的行业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食品规模以上企业18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累计超过了60%。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郑州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从图1也可以看出,郑州制造业这三年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同时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说明近几年郑州制造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从衡量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指标可以看出郑州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经济效益较低,特别是面临复杂经济形势,郑州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弱、智能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郑州第二大产业经济,若想扭转这种发展弊端,郑州市必须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二、运用SWOT分析郑州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更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这里呈“十字”型交叉会合,贯通全国的铁路、航空、高速铁路、电力、电信主干线在此交汇,链接东南西北,具有极为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近年来,郑州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东风,不断发挥地居其中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连通国际、贯通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正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郑州依托密集的交通网络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其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树立新形象奠定基础保障。
  2.经济优势。郑州近几年的经济高速发展,2018年郑州GDP就突破万亿,就北方而言,仅次于北京、天津和青岛,2019年郑州GDP达到11589.7亿元,占全省的21.4%,总量居全国城市第15位,2020年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之下,郑州GDP仍突破1.2亿元,迈进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郑州市庞大的经济总量为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原动力。
  (二)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劣势
  1.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低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创新驱动,对于郑州制造业来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其价值链攀升的根本途径,而专利数则是衡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郑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其研发投入占比较低,科研经费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多数制造业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特别是高质量产品体系时受到研究经费的制约,同时也导致企业创新模式的推行受到掣肘。2018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1130185万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8%,低于合肥的2.16%、太原的1.86%、长沙市的1.82%。
  从专利数量上来看,2018年郑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759件,低于武汉的6954件、长沙的4501件,由此可见,郑州市在发明专利方面的能力薄弱,反映了郑州市制造业创新能力较低,也说明了郑州市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事实。郑州市制造业目前的创新方式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多数制造业企业研发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很薄弱,这就导致制造业创新驱动不足,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2.缺乏高技术人才。河南省人口众多,全省人口数量达到一亿以上,郑州占了千万以上,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这一优势对郑州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助力,但是当前郑州制造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对劳动力的要求就发生了变化,郑州市的劳动力数量仅仅只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要求,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作为中部大省的省会城市,其教育相对于其他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相对落后,在2020年公布的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中,郑州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2所高校入围,而合肥市、长沙市、武汉市分别有3所、4所、7所入围,由此说明郑州市的高校资源及高端人才产出较少。
  (三)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能的机遇
  1.规划政策助力推行。2020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郑州为加快制造業转型升级的步伐,郑州市在2020年1月出台了《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同年4月出台了《郑州市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9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又印发了《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并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持续出台为郑州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发展质量升华提高提供相应的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   2.“互联网+”引领先进制造。近年来,随着我国三一重工、航天科工、海尔、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我省宇通客车、中铁装备、汉威科技等一批制造企业也相继推出自己的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新的赛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兴起,5G凭借大宽带、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等优势,将传统人与人的连接拓展到“万物互联”新时代,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关键支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起草了《河南省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同时为5G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助力先进制造业强省、网络强省建设,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和加持,工业互联网不仅能使传统制造业老树发芽,更能开启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的新天地,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四)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1.制造业“高端回流”。当前,美欧发达国家纷纷以振兴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工业4.0战略、工业互联网战略等重振制造业雄风,企图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竞争制高点。发达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使其制造业的综合要素成本与中国的差距正在日渐缩小,最主要的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揽高端人才,而这些国家对于高精尖领域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大于我国,发达国家明显的综合成本优势和科技优势形成了“高端封顶”效应。
  2.制造业“中低端分流”。近几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劳动成本不断增加,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因此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3.贸易环境趋紧。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自美国“301调查”以来,我国高端领域的产品进口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能力均受到显著影响,美国在利用“301调查”手段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商品进行封锁。另外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焦点也表现为知识产权转让限制,在美国贸易委员会与商务部颁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限制航空航天技术、信息及通信技术、机器人技术与高端机械类知识产权的转让,譬如美国“芯片”断供以及将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我国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层级。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制裁变本加厉,“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海外市场拓展计划放缓,甚至有的计划流产。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弱化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外部经济的支撑,而且导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丧失了技术原动力,因此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极大挑战。
  三、郑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能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竞争力,因此郑州要根据现有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断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摆脱对自然资源过度地依赖,推动传统制造业消除过剩产能,提高企业效益,通过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倾向选用新型材料、新计划和新工艺以及新设备,“革新”传统制造业,促使其向高端、高技术的方向轉变。同时还需要逐步壮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郑州制造业“变道超车”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出台有效政策,从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和产业协同发展,为新兴产业创造相应的融资渠道,还要突出开放合作,在大力引进行业优势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的同时也要推动现有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以此提升先进产能。
  (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制造业技术攻关
  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力的核心动能,是制造业迈进高精尖的重要推力,更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河南省虽然是制造大省,但是制造业生产主要处于低端阶段,在“高精尖”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政府应紧密关注国际科技创新发展新局势,制定郑州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加大对企业科研经费的支持,增加企业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收入,同时大力扶持形式多样、功能多元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郑州市重点高校、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高校为辅的校企合作科研机制,扶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创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自有研发机构,以此促进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机构的设立有利于企业攻克制造业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有助于企业早日突破关键领域所遇到的瓶颈,解决关键装备、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问题,尽快将科技成果落实到生产过程中,改变之前的传统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的方向发展,逐步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量,郑州市应该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将聚集人才资源放在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位置。就目前而言,郑州的人口数量很可观,但是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大,精通科研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政府应以高端、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领军团队)、千名核心技术人才、万名高级技工,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这就需要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制造业企业可以加强同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将高素质人才的技术和制造业企业工人的执行力相结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同时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建设郑州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为契机,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和精湛工匠人才,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和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科研机构,使这些科研机构产生集聚效应,汇聚不同领域的优质人才,并且为其提供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帮助优质人才的顺利引进,以此提升郑州市优秀人才和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集聚能力。   (四)致力于工业互联网创新,推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
  郑州市应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基本保障,首先,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足本市制造业基础,提出关于企业智能制造的专项措施,推动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发展相匹配,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中;其次,夯实基础设施、提供网络支撑,一是稳步推进千兆城市和5G试点建设,二是加快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二期、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设发展,积极拓展超级计算在新型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测绘、精准医学、人工智能以及工业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最后积极培育上云平台,为企业上云提供丰富的云应用方案,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快落实郑州“企业上云”计划,引导中小型企业依托公有云、大型企业通过混合云,将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生产设备向云平台迁移。
  四、小结
  本文运用了SWOT矩阵法分析了郑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条件和机遇,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短板,郑州市应结合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其制造业的发展特性,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造业技术攻关、引进高技术人才和推进信息化和产业相融合等相关措施来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毛艳华.疫情影响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0(10):15—17.
  [2]张志娟.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7):103—105.
  [3]孙梦娇.郑州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创新型人才保障研究[D].鄭州:中原工学院,2020.
  [4]闪菲雅.“互联网+”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5]陈利晓.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营销界,2020(11):35—36.
  [6]刘晓慧.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商业经济,2020(02):33—36.
  [7]李晓沛.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8):149—150.
  [8]娄本宁.互联网广泛运用下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8):32—35.
  [9]韩江波.“郑洛新示范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6):42—44.
  [10]温志桃,杨国臣.基于SWOT矩阵分析法的广西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全国流通经济,2019(14):96—97.
  [11]李秋香,黄毅敏,付鹤齐.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J].创新科技,2019,19(03):37—42.
  〔本文系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郑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项目编号:ZSLX2020631)研究成果〕
  (张俊,郑州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财富高度集中,中产阶级严重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美国经济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累积,抑制美国经济增长表现,导致民粹主义抬头和经济社会动荡.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内政外交均围绕维护工薪家庭和中产阶级利益,从应对疫情、刺激经济复苏、贸易政策等多角度发力,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弥合社会分裂.
期刊
期刊
今年10月,我们财政人将迎来中国财政杂志社建社40周年、《中国财政》创刊65周年,不啻是“双喜临门”.rn我参加工作特别是从事财政工作后,很快就结识了《中国财政》.从相识到相知,也很快就结下了深情厚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尽管我与很多媒体都打过交道,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数百家报刊上发表文章超过5000篇,但与《中国财政》的情谊是最深厚的,没有之一.我无意“讨好”,而是真情流露.谓予不信,不妨历数一下我与《中国财政》之间的最多、第一甚至唯一.
期刊
众创空间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入理解发展机制,有效识别内外部挑战,科学制定转型路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众创空间的发展机制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上海某区众创空间的数据和案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有效,最后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响应机制.
摘 要:以北京市2013—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成果共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产出高效次之,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小。推动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提高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二要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  关键词:城市经济 高质量发展 合理性评价  一、引言  城市是社会生产活动最密集的地区
选择2018年CFPS家庭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及期望理论为切口,采用线性回归、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中国家庭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其他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都高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这与收入获得的具体程度和艰苦程度有关;家庭消费与其转移性收入之间存在着关于工资水平的非线性关系,其中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转移性收入更易引致扩大消费,低收入水平家庭的转移性收入具有重要的社会再分配意义但引致扩大消费的作用有限,这与其期望效用大小和参考点R的水平有关.
运用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和C-D函数,以福建省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为主要计量基础,探讨了技术创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结合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创新性地用研发资本存量来代表资本水平.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福建省主要正向经济影响因素仍为劳动力数量;技术创新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尚未显现;研发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福建省需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领域资金投入,继续深化科创体系改革,促进福建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
以餐饮老字号的领军者—杭州知味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品整体概念及品牌战略理论,探究餐饮老字号传承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知味观在坚守文化和品质传承的同时,不断进行品牌多维度创新,综合打造餐饮产品,以精准的品牌定位、针对性的品牌形象以及丰富的品牌内涵提升竞争力,迈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 要: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是提高文化产业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加强文化产业治理的制度建设能够提升政府的文化治理效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文化产业治理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由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法规构成的制度生态。但在文化产业治理中制度建设面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2021年1-7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本月报所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资委、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中央部门和单位所属企业以及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合国有一级金融企业.以下称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国有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