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关注生态和节能的大背景下,生态住区得到快速发展,在住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关注与新技术、新材料、新的运行模式的应用而忽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以致出现城市面貌趋同等情况。如何在生态住区中体现地域文化,成为城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住区建设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 生态住区 地域特色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XIE Kong, HUANG T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he whole society are in concern ecological and energy-saving of the background,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domestic get fast development, in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end to focus on the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new operation mode and ignore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 ,reflect that appear lo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bvious, the image of a single, urban appearance convergence and so on, how to reflect in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regional cultur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uthor through on ecological live area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 of analysis, present their view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1 现状及问题
生态住区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够进行生态良性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理想聚居地。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侧重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为活动。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生态的日益重视,作为新生事物,生态住区规模和数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的生态住区开发项目盲目开发,缺乏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没有整体性观念,缺乏明确设计主题,一些优秀的案例被项目的决策者重复效仿抄袭,单纯追求气派、现代、风格单一,形式千篇一律,地理环境的可识别性被忽略。另一方面,无视地域环境的历史背景。忽视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把城市住区的生态化、现代化和本土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未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2 生态住区的地域性分析
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区域在人的感知层面上有别与其他地方的形态表征,生态住区作为所在地域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地域文化脉络上有内在的联系,必然要体现地域要素。住区在组成、分区、形态,布局以及发展模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必然要体现当地的地理,气侯、生活习俗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同时住区的地域性形态一般都不仅仅只有空间的概念,而且还有时间的概念,城市的形态是经长期历史积淀和作用形成的。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形态是城市在过去各个历史中的岁月痕迹,因而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也应该体现在住区的形態中。
3 生态住区的地域性特色体现策略
3.1 规划的整体性
把生态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时统一考虑建筑用地,道路系统、公共绿地、辅助设备、城市轮廓线、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充分考虑在城市的位置,道路格局以及周围环境风貌和城市肌理,避免将住区系统孤立地形成一个独立体。同时生态住区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材料构造、建筑美学等方面与周边地段的建筑群取得协调。一些项目规划设计是往往只注重自身的价值发掘和形象提升,忽视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如公建的功能不与周边配合,区域绿化城市共享度不高,建筑风格过分求新求异,破坏城市街景的连续性等。
3.2 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模式
不同的地区由于存在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经济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借鉴某种模式,而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的不同,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内在的特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做出有创意高效能的建设方案。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表现在对当地的适应性,可行性、认同感和唯一性。社会经济是城市及住区发展的动力,其经济特色特征的体现也是当代地域性的内容。如江西的景德镇、辛集的皮具城等都是极具特地方特色地经济特征。技术有其在地域方面的属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群,其建筑技术内容也是不同的,地区的技术是长期以来结合地理气候形成的产物。生态住区的建设中,生态技术在使用的时候,不一定越新越好,而是应该经过分析,合理选择适宜的技术。面对地域性问题,地方性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具有经济节约、易于普及,优势明显、推厂与应用广泛的优点,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及合理性。适宜的地方性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域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材料技术,采用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有时地方性技术比一味使用高新技术更能有效的切实解决住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当中,意义非常重要,采用地方技术还可以使建筑及场地形态呈现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在山区林地建立的木质材料结构的会所,卵石铺装的活动场地等等。
所以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以及彰显本地特色的建设方案。
3.3 挖掘、保护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财富的一部分,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建筑风貌都有差别,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滨江城市、石油城市、山水旅游城市等,住区是城市人文环境的一部分,必然要体现城市的这种特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应该仔细分析调研城市的不同特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把这种观念融入到规划设计方案中,体现住区的地域性特征。城市不仅要在新的住区建设中强调创建城市时代特色,且要在发展更新时保留既有的风貌特色和城市的历史记忆。生态住区的演进过程涉及众多的人文、自然因素。人们常会认为只有新建住区才能应用生态住区的概念。事实上,对城市原有的旧城区街道、厂区、住宅的有机更新和改造也是“生态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转型,我国旧城区和废旧工业厂房的面积非常大,草率地一味的拆除重建不合理、不经济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规划和设计时可以采用动态、循序渐进且具有一定弹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利用旧居住区、更新旧建筑,在逐步更新过程中完成对整个既有老社区的“生态化”改造。如果住区空间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则可以把住区形态看作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保留一部分原有的旧建筑,旧建筑的大量的坡屋顶在改造后,可以扩大建筑的太阳能采集面积,并可以在材料和质感上产生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对比,既满足太阳能系统的设备安装需要,同时又增加生态住区的建筑特色。
3.4 营造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
目前我国城市大多数住区的居住建筑为多层和高层建筑,而且地价高昂的时期净用地十分紧张,楼宇之间的间距很小,日照面小,生态技术设备的设置较为困难,即使象应用较广泛的太阳能技术,可采用的被动太阳能设计形式也很受限制,设置主动式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又缺乏足够的外围护面积,这与国外大多为别墅户型的住宅的条件有很大不同。于是容易出现以设备系统为主的思想,生态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满足了生态系统需要的基础上,才回头考虑布局和建筑形态,这样极易形成单一的条形住宅和兵营式布局,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采用更多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和建筑形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从高度、层数、造型、体量、朝向、空间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形态。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是营造生态住区地域性特色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是地域特征的重要组成,地域特色的确定必须要以地域的历史与传统为依据。住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历史题材进行景观创造;(2)借鉴当地的传统建筑形态;(3)从当地文化中提炼艺术形态和文化符号。结合社会历史文脉,营造住区特色空间,可以增加人们的情感认同,增强空间识别性,从而使住区环境充满人性,有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达到住区空间物质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贵利,顾朝林.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关键词 生态住区 地域特色 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XIE Kong, HUANG Tao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he whole society are in concern ecological and energy-saving of the background,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domestic get fast development, in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cess, tend to focus on the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new operation mode and ignore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regional cultural features ,reflect that appear lo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bvious, the image of a single, urban appearance convergence and so on, how to reflect in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regional cultur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uthor through on ecological live area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roblem of analysis, present their view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1 现状及问题
生态住区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进行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够进行生态良性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理想聚居地。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侧重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为活动。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生态的日益重视,作为新生事物,生态住区规模和数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我国许多城市的生态住区开发项目盲目开发,缺乏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指导,没有整体性观念,缺乏明确设计主题,一些优秀的案例被项目的决策者重复效仿抄袭,单纯追求气派、现代、风格单一,形式千篇一律,地理环境的可识别性被忽略。另一方面,无视地域环境的历史背景。忽视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把城市住区的生态化、现代化和本土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未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
2 生态住区的地域性分析
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区域在人的感知层面上有别与其他地方的形态表征,生态住区作为所在地域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地域文化脉络上有内在的联系,必然要体现地域要素。住区在组成、分区、形态,布局以及发展模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必然要体现当地的地理,气侯、生活习俗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同时住区的地域性形态一般都不仅仅只有空间的概念,而且还有时间的概念,城市的形态是经长期历史积淀和作用形成的。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形态是城市在过去各个历史中的岁月痕迹,因而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也应该体现在住区的形態中。
3 生态住区的地域性特色体现策略
3.1 规划的整体性
把生态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时统一考虑建筑用地,道路系统、公共绿地、辅助设备、城市轮廓线、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充分考虑在城市的位置,道路格局以及周围环境风貌和城市肌理,避免将住区系统孤立地形成一个独立体。同时生态住区的规划布局、空间形态、材料构造、建筑美学等方面与周边地段的建筑群取得协调。一些项目规划设计是往往只注重自身的价值发掘和形象提升,忽视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如公建的功能不与周边配合,区域绿化城市共享度不高,建筑风格过分求新求异,破坏城市街景的连续性等。
3.2 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模式
不同的地区由于存在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经济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借鉴某种模式,而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的不同,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内在的特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地做出有创意高效能的建设方案。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表现在对当地的适应性,可行性、认同感和唯一性。社会经济是城市及住区发展的动力,其经济特色特征的体现也是当代地域性的内容。如江西的景德镇、辛集的皮具城等都是极具特地方特色地经济特征。技术有其在地域方面的属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群,其建筑技术内容也是不同的,地区的技术是长期以来结合地理气候形成的产物。生态住区的建设中,生态技术在使用的时候,不一定越新越好,而是应该经过分析,合理选择适宜的技术。面对地域性问题,地方性技术有很大的优势。具有经济节约、易于普及,优势明显、推厂与应用广泛的优点,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及合理性。适宜的地方性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域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材料技术,采用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有时地方性技术比一味使用高新技术更能有效的切实解决住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当中,意义非常重要,采用地方技术还可以使建筑及场地形态呈现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在山区林地建立的木质材料结构的会所,卵石铺装的活动场地等等。
所以要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以及彰显本地特色的建设方案。
3.3 挖掘、保护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财富的一部分,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建筑风貌都有差别,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滨江城市、石油城市、山水旅游城市等,住区是城市人文环境的一部分,必然要体现城市的这种特色,生态住区的规划建设首先应该仔细分析调研城市的不同特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把这种观念融入到规划设计方案中,体现住区的地域性特征。城市不仅要在新的住区建设中强调创建城市时代特色,且要在发展更新时保留既有的风貌特色和城市的历史记忆。生态住区的演进过程涉及众多的人文、自然因素。人们常会认为只有新建住区才能应用生态住区的概念。事实上,对城市原有的旧城区街道、厂区、住宅的有机更新和改造也是“生态化”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经济转型,我国旧城区和废旧工业厂房的面积非常大,草率地一味的拆除重建不合理、不经济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规划和设计时可以采用动态、循序渐进且具有一定弹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利用旧居住区、更新旧建筑,在逐步更新过程中完成对整个既有老社区的“生态化”改造。如果住区空间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则可以把住区形态看作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保留一部分原有的旧建筑,旧建筑的大量的坡屋顶在改造后,可以扩大建筑的太阳能采集面积,并可以在材料和质感上产生传统与现代的生动对比,既满足太阳能系统的设备安装需要,同时又增加生态住区的建筑特色。
3.4 营造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
目前我国城市大多数住区的居住建筑为多层和高层建筑,而且地价高昂的时期净用地十分紧张,楼宇之间的间距很小,日照面小,生态技术设备的设置较为困难,即使象应用较广泛的太阳能技术,可采用的被动太阳能设计形式也很受限制,设置主动式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又缺乏足够的外围护面积,这与国外大多为别墅户型的住宅的条件有很大不同。于是容易出现以设备系统为主的思想,生态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满足了生态系统需要的基础上,才回头考虑布局和建筑形态,这样极易形成单一的条形住宅和兵营式布局,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采用更多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和建筑形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从高度、层数、造型、体量、朝向、空间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形态。历史人文景观创作是营造生态住区地域性特色空间形态的重要手段。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是地域特征的重要组成,地域特色的确定必须要以地域的历史与传统为依据。住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历史题材进行景观创造;(2)借鉴当地的传统建筑形态;(3)从当地文化中提炼艺术形态和文化符号。结合社会历史文脉,营造住区特色空间,可以增加人们的情感认同,增强空间识别性,从而使住区环境充满人性,有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达到住区空间物质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贵利,顾朝林.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