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文化缺失现象的追问及重构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hou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典礼,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仪式,是学校仪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典礼的生活原型是一种人生仪式,与祭祀仪式、战争仪式以及狂欢仪式相比,其更着重于仪式新人的身份转变,意在通过各种仪式行为,赋予仪式新人新的规范与义务,并使其认同之。同时,作为一种人生仪式,毕业典礼又不同于入队、入团等人生仪式。简单而言,入队、入团等人生仪式似乎更加突出仪式所富含的意识形态意蕴,成长的意味则稍显单薄;而毕业典礼在表现、传授某些意识形态理念的同时,则更为注重新人的自然成长与教育发展,其与新人的人生、生活则更为贴近。
  一、“毕业”还是“始业”:对毕业典礼概念的厘正
  从字面上讲,毕业即意味着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但是,毕业,又不仅仅意味着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同时,它还是“开始”的象征。著名科学家谈家祯曾指出,“毕业典礼(commencement)就其英语的本意来说,其实是‘始业’的典礼。”事实上,毕业既不是单一的结束,也不是单一的开始,它是结束与开始的节点,是开始与结束的汇合处,也就是说,它具有继往、开来双重寓意和象征。然而,无论是结束,还是开始,都是特指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与开始。这里的“学习”,严格地讲,不是自学,不是在家庭或其他非正规机构中的学习,而是受教育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较为正规的学习。正因为是较为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所以,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教育者要举办相应的仪式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规程和文本等,对学生们所取得的学业成功,对学生们的成长给予庆祝和确认。仪式在赋予他们新的身份与义务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未来生活进行铺陈与引导,以使各位新人能够更加顺利地步入新的学习阶段、新的人生阶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典礼作为学校仪典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学校教育、学校文化的意韵。
  毕业典礼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或附着体,其在展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校文化,进而塑造了学校生活的结构与秩序。
  二、追问:毕业典礼中的缺失现象之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与疏离
  问题一:毕业典礼为什么不邀请学生的亲友乃至社区成员参加?
  很多的毕业典礼只有三两个家长代表,只有象征的意味,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而,这是一些学校毕业典礼中的一大缺失。有人会说,学校条件有限,毕业典礼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简单”一点不是更好吗?其实,这种“既要有,又要省时省力,简洁高效”的想法,是极为矛盾的。其实,作为教育者,典礼的举办者,大都非常明了这一行为的作用与意义,之所以没有做到,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原因,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一,独断狭隘的学校文化观。其实,综观国内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这些与学生的教育、成长紧密相关的仪式场景中,都很少看到家庭成员的影子,更不用说社区力量的参与了。长此以往,好像已成为一个既成的法则:学校举办的活动,有学生、老师参加,外加几位嘉宾,就已足够。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狭隘的教育文化观念在作怪。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不是孤立于学校之中的,其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同样离不开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发展自己的文化时,必须强化一种大教育、大文化的观念,必须与家庭、社区联合起来,而联合的基本途径就是,力求各方的在场,力求各方的参与,这既是对各方的尊重,也是对学校自身的尊重,当然,最终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
  其二,形式主义的学校文化观。学校文化观是抽象的,学生们是无法直接“触摸”到的。但是,学校文化有众多的载体,这些载体就是形形色色、实实在在的学校生活,学生们生活于其中,总能或多或少地体察出学校文化的多重韵味。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是通过那些有内容的,实实在在的各种载体,得以传承与发展,得以使学生们体悟与内化。我们举办毕业典礼,却舍去能够使其更加充实、鲜活的要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其背后蕴藏着的是一种追求形式而轻视内容的学校文化观。这样的学校文化观是极为有害的。
  问题二:毕业典礼为什么不能逐一地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国内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典礼中不能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不在少数。这些学校的一般做法是,由学生代表领回去,再逐一发到学生们手中,或者干脆学生们一哄而上,各自拿走,散去。毕业证书作为学生学业成功的确认,作为毕业的合法性证据,其应有的“神圣”与“尊严”,经过这种简单化、世俗化的处理,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也要怀疑教育的尊严何在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学校文化、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自尊缺失的现象。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而事实就摆在眼前,不容视而不见。自尊者,方能去尊重别人,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连逐一为学生颁发证书都没能做到,又如何奢谈时时处处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学校文化,又如何赢得学生们的尊重与认同?而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这种尊重与认同,往往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它,发展学校文化又从何谈起呢?因此,一个有自尊的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成长、对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能够认识到“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所包含着的意味:对学生们成长的确认与尊重,对教育的尊重;应该精心地、用心地将毕业证书,逐一地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领证的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毕业证书的厚重,成长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对学校、对集体的归属与认同,等等。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我们许多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漠视的,至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众所周知,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们是绝对的主体,因为整个典礼就是为他们而设。因此,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的主体地位应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凸显,而最能凸显学生们主体地位的仪程,就是颁证仪式。在那些颁证仪式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享受那属于他自己的庄严而温馨的一刻,在众人的注目下登台,接受师长的学业肯定与人生祝福,握手、拥抱、掌声、欢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你,毕业生,就是表演的主角,就是众人追捧、瞩目的对象。可是,在那些草草唱名,代表领证的颁证仪式中,就不会有这种骄傲、自豪的感觉了。然而,当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响亮的读出,他们的证书被别人代领,只有做看客的份儿,这时他们会想:既然是无足轻重的看客,那么,干脆自得其乐吧。所以,在那本应严肃、庄重的时刻,许多学生却在悄声地聊天;在那本应热烈、欢乐的时刻,许多学生却是冷冷、淡淡地坐在那里,仿佛眼前的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问题三:毕业典礼致词为什么令学生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好的毕业典礼致词,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等等。而不是空话套话一大篇,无关痛痒的罗嗦。也不是总结一下,祝福两句,号召几声式的八股作派。如此致词,学生们自然不爱听,自然不愿听,自然会反感,自然也不会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一般来讲,好的毕业致词总是以学生的特有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人生经历的讲述与分享,还是那些长者式的叮吟与嘱咐,等等,他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以上原则。我们的校长在致词前,为什么不能事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力避说套话、虚话,力避居高临下的教导与告诫,实实在在地讲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这样不是更为平易近人,更易深入人心吗?毕业致词如此,学校生活中的一切活动、行为等,都应如此,即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真实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纳程度等。如此,我们所坚守的学校文化才能落到实处。其实,这一问题,与我们所说的应充分重视与凸显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是一致的。因为,将学生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其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处。这方是学校文化应有的追求。
  另一方面,毕业生不仅是毕业典礼的参加者,典礼的主角,也应是典礼策划、筹办的积极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毕业典礼在充分地征求毕业生的想法与意见的同时,还应该发动他们共同策划、筹办毕业典礼。就毕业致词而言,为什么不发动学生们来共同决策,决定邀请谁来致词?决定致词的主题范围?当然,这必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这一点对学校来讲,并不是难事。但是,这并不难办的事,却不去为之,而是继续走老路,归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学校决策者们不喜欢或不愿意采用这种“麻烦”“费事”的全员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因为,这远没有“独断”更为“省事”“高效”;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本是领导们、老师们的事儿,学校的事儿,学生们没有必要插手等。理由可能有很多,但若归结为一点,就是校方在毕业典礼的筹措与举办中,缺乏必要的民主意识,这是我们学校文化的重要缺失之一。而从另一个侧面讲,学校决策者们不喜欢或不愿意,或者是觉得,区区一个毕业典礼,点到为止,没有必要如此讲究;或者觉得,毕业典礼一向如此,该有的事项都有了,这就行的了,没必要搞什么新花样儿,等等。这类想法,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真心、精细地去为学生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与发展的实事相比,我们许多学校好像更喜欢追求形式,更愿意固守旧态。很显然,这些对学校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其实,这些问题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简而言之的话,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我们的学校文化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缺失,其集中表现为对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的漠视与疏离。
  三、重构:毕业典礼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毕业典礼是学校文化的展演,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毕业典礼自然也应各展风采。我们无法制造出一个毕业典礼的模版,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们的学校在筹办毕业典礼时,若能力避以上所列举到的一些问题与缺失,并能借鉴学生与家长们对毕业典礼的意见与重构,始终以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那么,就一定能筹办出学生们喜欢、家长们满意的毕业典礼。他们喜欢了、满意了,毕业典礼的功效,学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学校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一个真正的、规整的毕业典礼,应该包含并凸显出尊重与平等,感恩与责任,分享与联合,传承与发展等理念。而以上理念的凸显与达成,则与交往紧密相关。尊重与平等是交往的前提与本质,感恩与责任、分享与联合、传承与发展则在交往中完成,他们是交往的结果。
  学校核心价值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历史传统与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并深受其影响。同时,学校的文化价值,还受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现实的影响,等等。因此,如何做到“多”与“一”的统一?如何达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们需应用文化整合的策略。一方面,兼顾各方,注重价值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还必须主次分明,有所取舍,以求价值的统一。
  在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很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利用经验分析,采信各方,同时,也要借鉴历史经验,立足于时代特色。这样形成的学校文化才不至于脱离历史经验与时代背景。但是,我们说,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的、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资源条件。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核心价值的确立与发展,必须立足于本校的资源条件,而最终还是要立足于教师与学生身上。因为,“学校文化个性最为深入的表现是在师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举止、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学校活动的过程和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方式方法上,它也是学校文化个性形成中最富有活力和能将文化精神转成真实的教育力量的构成。”(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所以,应充分地调动全体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决策,这样有利于价值共识的形成,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内化与转化,有利于学校各项事务的开展与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在进行高三英语复习课教学的过程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是一项创新和突破,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更加全面地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从教法到学法,都有了很多改变.其中,自主式学习模式就是初中思想政治正在积极尝试探索的一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此就具体实
要写好高中阶段的英语书面表达,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语感,流利的范文背诵.只要做到这几点,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书面表达是高中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考
目的:   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外科十分常见,如严重感染导致的急性炎症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巨噬细胞作为体内重要的自然免疫细胞在各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起
这“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就是构成文章的内容,这“如何写”就是我们要说的形式.简而言之,写作教学就是要解决好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河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省份,应借助文化对外传播积极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国家的关系.本文针对河南文化在中外媒体的报道情况,提出促进河南文化对外传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s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体位特征,为合并OSAHS的脑梗死患者寻找体位干预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干预方法。方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与载体,要求班主任教师要提高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面对当前班级管理工作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
最近天气开始渐渐凉爽了,润妈饭后便带小润宝到小区的花园里进行饭后消食活动,顺便也和一群遛孙子孙女的阿姨妈妈们唠唠嗑,这一唠嗑便唠出了问题。  王阿姨:我家孙女最近上火的厉害,满嘴的溃疡,吃了很多降火的药都没有用,怎么办啊?  润妈:王阿姨,你家都给孙女吃了些什么药呀?  王阿姨: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火丸,就连菊花茶也喝了,还是没用。  润妈:吃了那么多去火的药,王阿姨你有没有想过你家孙女
期刊
目前,我们历史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导向,重视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历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加强的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注重价值导向,提高教育实效具有必要性。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设计情景游戏,参观历史场馆,演艺红色节目,关注社会时事,进行社会实践等形式,把体验、感悟、反思和内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发展的了解,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复兴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