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企业还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技术骨干人才紧缺等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人、财、物的持续投入,也需要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大方面的统筹平衡发展。
关键词:投入产出 企业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驱动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当前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必举之措、必行之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着“唱主角”“挑大梁”的作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经济深度衰退、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搞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
一、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共同的主旋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来看,我國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壮举,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在中低端的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在部分关键核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高基”方面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二)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是一个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粮草和弹药”,直接反应企业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加大。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约2万亿元,占GDP的2.18%,研发经费支出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80%。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同时投入分布不均衡。
(三)技术骨干人才紧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科技部对2018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显示,我国企业R&D人员总量342.5万人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人员数量仍然是中国的近2倍。
(四)科技创新成效不足
成果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物。对于企业而言,专利是最主要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企业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屡创新高,华为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但是我国企业专利还存在技术含量低、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低、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低等问题。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63.2%、有效专利产业化率46%。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法
企业科技创新是从新产品或者新工艺设想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试生产到商品化完整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本质是研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将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于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开展,首先需要弄清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建立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运行过程、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主要是人、财、物的投入;运行过程主要涉及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个维度,一是以战略为指导,明确创新的方向。二是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在已明确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研发。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基于产品研发需求开展新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四是以组织为依托,规范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五是以平台为支撑,促进创新行为的跃升。六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产出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科技成果。
(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创新活动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探索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运行过程与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模型见图2。
科技创新投入包含人、财、物等,人才投入和物力投入可以表征为钱财的投入,本文将科技创新投入全部归一化为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运行过程指的是科技创新具体行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创新绩效指的是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成果和产出。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
(三)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企业相关指标要求,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多目标性的原则,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导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函数,首先,可以诊断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实时纠偏;其次,可以对创新行为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提升整体效率;第三,可以对未来科技创新产出进行预测,给未来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支撑。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所在企业——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某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采集的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点,形成周期投入-产出曲线,并根据多个周期进行曲线拟合,最终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曲线:
y=f(x)=(5.7891-5.7588x+2.1382x2-0.351x3+0.0215x4)×104
从测算结果看,分别以2018年和2019年为例,该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3.37亿元、4.26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分别为47分和60分,得分较低,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面向未来,如果该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的目标值为75分,根据科技创新—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77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亿元和0.51亿元;如果目标值为80分,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8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3亿元和0.54亿元,依此类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多数企业处于不断调整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尝试的不稳定状态,要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从科技创新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思考、整体协同推进。一方面持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动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場等六大方面统筹平衡发展。
(一)坚持刚性投入
1.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在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重点投入,坚持在核心领域、“卡脖子”领域进行高强度投入,突出系统性研究投入,力争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加强研发条件投入。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研制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条件建设,系统论证规划、持续建设核心创新能力条件,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研发效率。
3.加强产融互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用好科创板、创业板等股权融资、企业债等债券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基金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资本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筹措资金。
(二)加大人才培育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容错机制,宽容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败”,解除科研人员创新的掣肘之感、后顾之忧,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2.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历练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能力。
3.加强人才激励。打通科技创新人才从骨干、专家到院士的职业成长路径,改进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对在重大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实行休假、旅游、交流学习、现金、项目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队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创新运行管理
并不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就一定会有很好的产出,科技创新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
1.战略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提前谋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绘制关键技术和产品路线图,根据未来需求储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人才、组织资源、营造氛围,确保方向精准,路径清晰。
2.风险管理。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从创意到最终成功要跨越一个死亡之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根据统计,每11个“认真思索过的创意”,只有3个得到开发,1.3个投产,最后只有一个获得成功。而基础性研究更是3000个原始设想,才能获得一个经济成功。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必须加强创新风险管理。
3.平台管理。企业要理清组织和平台的边界,充分用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合资源、集智引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四)优化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形成优质创新企业的根本保障。企业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创新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机制,理顺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流程,优化配置使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最大程度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地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加强协同合作
以往企业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1.加强产学研合作。横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联接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全过程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应用技术研究的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2.要加强企业内部能力协同共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必须着眼于用户需求,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求,坚持与市场、交付、质量、盈利、信息化等企业必备能力协同共建,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保障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宇晨,李因果.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
[2]李娟.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者,2018(04).
[3]肖明.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5(11).
[4]布朝辉,张良强.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
[5]王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6]孙际珍.浅谈如何搞好企业科技创新[J].硅谷,2009(11).
[7]赵淑成.企业科技创新思考[J].观察思考,2007(01).
(袁瑞敏、喻敏、齐凯毅,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投入产出 企业科技创新 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驱动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当前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时代突破困境、谋求发展的必举之措、必行之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着“唱主角”“挑大梁”的作用,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经济深度衰退、国际经贸摩擦不断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搞好企业的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
一、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共同的主旋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上来看,我國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壮举,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在中低端的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高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在部分关键核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高基”方面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二)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是一个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粮草和弹药”,直接反应企业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加大。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约2万亿元,占GDP的2.18%,研发经费支出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80%。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同时投入分布不均衡。
(三)技术骨干人才紧缺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根据科技部对2018年我国R&D人员发展状况分析显示,我国企业R&D人员总量342.5万人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强度指标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多数发达国家企业每万名就业人员的R&D人员数量仍然是中国的近2倍。
(四)科技创新成效不足
成果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物。对于企业而言,专利是最主要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企业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屡创新高,华为更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但是我国企业专利还存在技术含量低、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低、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低等问题。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对近1万家企业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63.2%、有效专利产业化率46%。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模型构建和评价方法
企业科技创新是从新产品或者新工艺设想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试生产到商品化完整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本质是研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将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于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企业科技创新活动高效开展,首先需要弄清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到底涉及哪些方面,包含哪些内容。为此,本文建立了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投入、运行过程、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创新投入主要是人、财、物的投入;运行过程主要涉及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场等六个维度,一是以战略为指导,明确创新的方向。二是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在已明确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研发。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基于产品研发需求开展新技术的预研和攻关。四是以组织为依托,规范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五是以平台为支撑,促进创新行为的跃升。六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创新产出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科技成果。
(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创新活动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探索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运行过程与创新产出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具体模型见图2。
科技创新投入包含人、财、物等,人才投入和物力投入可以表征为钱财的投入,本文将科技创新投入全部归一化为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运行过程指的是科技创新具体行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运行状态基本稳定;创新绩效指的是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成果和产出。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
(三)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企业相关指标要求,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多目标性的原则,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导出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函数,首先,可以诊断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实时纠偏;其次,可以对创新行为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提升整体效率;第三,可以对未来科技创新产出进行预测,给未来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支撑。 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所在企业——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某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对采集的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描点,形成周期投入-产出曲线,并根据多个周期进行曲线拟合,最终得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曲线:
y=f(x)=(5.7891-5.7588x+2.1382x2-0.351x3+0.0215x4)×104
从测算结果看,分别以2018年和2019年为例,该企业研发投入分别为3.37亿元、4.26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分别为47分和60分,得分较低,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面向未来,如果该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的目标值为75分,根据科技创新—产出模型进行测算,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77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亿元和0.51亿元;如果目标值为80分,需每年科研经费投入≥4.8亿元,该企业2018年和2019年研发投入缺口分别为1.43亿元和0.54亿元,依此类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企业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内,企业科技创新产出主要受投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大多数企业处于不断调整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尝试的不稳定状态,要保障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从科技创新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思考、整体协同推进。一方面持续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动战略、组织、平台、技术、产品、市場等六大方面统筹平衡发展。
(一)坚持刚性投入
1.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强前沿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在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重点投入,坚持在核心领域、“卡脖子”领域进行高强度投入,突出系统性研究投入,力争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加强研发条件投入。以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目标,围绕企业发展需要开展研制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条件建设,系统论证规划、持续建设核心创新能力条件,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全面提升研发效率。
3.加强产融互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用好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用好科创板、创业板等股权融资、企业债等债券直接融资渠道,加强与基金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资本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筹措资金。
(二)加大人才培育
1.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建立容错机制,宽容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败”,解除科研人员创新的掣肘之感、后顾之忧,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2.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等,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历练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创新人才的能力。
3.加强人才激励。打通科技创新人才从骨干、专家到院士的职业成长路径,改进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将科研人员的职位晋升与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挂钩,对在重大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或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的科研人员,实行休假、旅游、交流学习、现金、项目分红等多种激励方式,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人才队伍,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加强创新运行管理
并不是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就一定会有很好的产出,科技创新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
1.战略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提前谋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绘制关键技术和产品路线图,根据未来需求储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人才、组织资源、营造氛围,确保方向精准,路径清晰。
2.风险管理。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从创意到最终成功要跨越一个死亡之谷,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投入。根据统计,每11个“认真思索过的创意”,只有3个得到开发,1.3个投产,最后只有一个获得成功。而基础性研究更是3000个原始设想,才能获得一个经济成功。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必须加强创新风险管理。
3.平台管理。企业要理清组织和平台的边界,充分用好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聚合资源、集智引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四)优化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形成优质创新企业的根本保障。企业要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情况,创新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评价激励等机制,理顺科技创新管理的制度流程,优化配置使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最大程度的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地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不断地将知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用户满意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加强协同合作
以往企业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开放协同合作。
1.加强产学研合作。横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联接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全过程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应用技术研究的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先期技术开发中的优势,大力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才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
2.要加强企业内部能力协同共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必须着眼于用户需求,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求,坚持与市场、交付、质量、盈利、信息化等企业必备能力协同共建,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更好的保障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熊宇晨,李因果.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06).
[2]李娟.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营者,2018(04).
[3]肖明.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5(11).
[4]布朝辉,张良强.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3).
[5]王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6]孙际珍.浅谈如何搞好企业科技创新[J].硅谷,2009(11).
[7]赵淑成.企业科技创新思考[J].观察思考,2007(01).
(袁瑞敏、喻敏、齐凯毅,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